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題《吶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弄文罹文網②, 抗世違世情③。 積毀可銷骨④, 空留紙上聲。 【注釋】 ①《魯迅日記》1933年3月2日記:山縣氏索小說並題詩,於夜寫二冊贈之。《吶喊》云: 弄文罹文網《彷徨》云:寂寞

原文

弄文罹文網②,

抗世違世情③。

積毀可銷骨④,

空留紙上聲。

注釋

①《魯迅日記》1933年3月2日記:「山縣氏索小說並題詩,於夜寫二冊贈之。《吶喊》云: 『弄文罹文網……』《彷徨》云:『寂寞新文苑……』」山縣氏全名山縣初男,日本人。

②文網,法網,此指國民黨政府對進步文化的反動圍剿,大興文字獄。

③「抗世」句,指反抗黑暗反動統治,從而違反庸夫俗子苟且偷生的世俗之情。

④「積毀銷骨」,鄒陽《獄中上樑王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文選》註:「讒毀之言,骨肉之親,為之銷滅。」

賞析

《題〈吶喊〉》是應日本人山縣初男之請而作的。作於1933年3月2日晚,同時作的還有 《題〈彷徨〉》 一詩。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也是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內收魯迅1918年至1922年間創作的小說十四篇。初版於1923年8月,距魯迅寫作該詩已近10年。因此,《題 〈吶喊〉》詩既是對小說內容和在當時即五·四前後的社會影響的概括,也溶進了對其後十年間作者對於現實的慨嘆。

「弄文罹文網」,弄文,指棄醫從文,以文學為武器,來喚起「沉默的國民」的覺悟,不斷地寫作「為正人君子深惡痛絕的文字」,揭露新老軍閥的罪惡行徑和各種黑暗的社會現象,因此也就不僅更「為正人君子所深惡痛絕」,更為各種新老軍閥,國民黨當局所不容,觸犯了他們的法網,先後遭到段祺瑞、蔣介石下令通緝。這句詩里所包含的既是魯迅對十幾年來戰鬥生活的總結以及由此引起的慨嘆,對於當局又是一種揭露。

「抗世違世情」,是對自己勞績的自我評價,也是對於自己遭到的攻擊、迫害原因的剖析。「抗世」,是和那個黑暗社會的抗爭,與這樣的社會進行強有力的抗爭,就註定為這社會所不容。

第三句用典,「積毀可銷骨」,是極寫謠言誣衊的可怕和兇惡,然後順承下來引出結句 「空留紙上聲」。空留者,徒然留下也。魯迅幾十年一直為人民的解放而吶喊,但社會黑暗依舊,故曰 「空留紙上聲」,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儘管「積毀可銷骨」,儘管有各種攻擊、誣陷、流言、詛咒,儘管文網森嚴,壓迫日甚,魯迅仍然如參天大樹般屹然挺立,《吶喊》仍然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巨大的藝術魅力長留人間。這卻不是那些 「毀者,壓迫者所能制止的」。

這首題贈詩雖短小,卻有極大的概括力,包孕着對於黑暗社會的巨大的憤慨情感。詩中前二句對偶,工穩整飭,顯示出深厚的詩歌藝術功力。[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