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纺车图》宋 王居正

《纺车图》宋 王居正

此图表现农村妇女的户外劳动。全幅主题突出,构图巧妙。近景描绘的人物被两条飘浮不定的线条分为两组,线的一端是边摇纺车边哺乳的中年妇女、围其左右戏青蛙的童子和狂吠的黑犬;另一端是弯腰伛背、双手拉著线团的老媪。人物彼此间聚散自然,神韵相通。图中纺车、竹筐、杌凳用界画形式表现,刻画精工写实,对后人了解宋代的纺车工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人物的衣纹用转折劲利的“ 战笔描 ”表现,中锋行笔,线条细劲圆润,随著人物形体的变化而顿折曲转,从而准确地塑造出人物的形态和衣料的柔软质地。

图中的女性形象与晋代顾恺之、唐代周昉笔下的仕女相比,没有娇美的相貌、诱人的身材、华丽的服饰及尊贵的地位,她们仅是生活中最为普通的农村妇女。衣裤迭经补缀的老妇面容憔悴,动作迟缓,艰辛的生活令其相貌充满沧桑感。作者以写实的艺术手法不加美化地表现她们,意在赞扬她们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及朴实无华的个性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她们贫苦生活的同情。 [1]

目录

画家王居正生平

王居正,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学丹青有父风,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与父王拙同驰名于画坛。善画仕女,师周昉,得其闲冶之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谓其:“精密有馀,而气韵不足。”尝于苑圃寺观众游之处,居高临下观察游人众相及美人姿色尤为入微。其下笔前沉思静虑,力求形神兼备,故所作构思巧妙,形象生动,刻画细腻真实。 [2]

《纺车图》赏析

【赏析一】 《纺车图》布局手段很是巧妙,他把地位让给了二条飘摇著的细线。环绕二线,画面出现了众多人物。右边一村妇坐在小凳上,怀抱婴儿哺乳,身旁放置一架纺车,左手正摇轮。哺乳理应身向后靠,而村妇由于身兼二事,只能身向前俯,并微微拔腰。前面一老媪,面向村妇,慈祥安宁。村妇身后有一儿童,席地而坐,手中拿著杆,牵著一只蟾蜍,活泼可爱。线条多用类似于周文矩的“战笔”,生动和谐。

【赏析二】 《纺车图》是北宋前期遗存不多的风俗画代表作品之一,表现了当时农村妇女在大树下纺纱的情景。画面很简单,左侧一个老妇人两手牵线;右侧一个中年农妇怀抱婴儿,一手摇动纺车;她身后一个顽童坐在地上,手持小竿,拴著青蛙游戏;她身前还有一只小犬在嬉耍。景物设置更为简略,右上角画了两段老树的粗干盘根,几串柳叶垂下,一条土坎,点点青草。

作者通过写实手法倾诉他对生活的理解,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的深挚同情。老妪干瘦的脸上刻著辛酸的皱纹,眼窝深陷,目光呆滞,弯著腰,弓著背,疲惫地支撑著生活的重压。儿媳望著婆婆,目光中不乏怜悯,她既要不停地摇著车机,又要给婴儿喂奶,从那坐姿上看,她显然已经腰酸腿麻了。只有儿童不知忧虑,一边望著飞转的纺车,一边玩弄著系在杆上的青蛙。面对这样一幅生动小景,细细体味,不是包蕴著生活的多层含义吗? [3]

传世作品

《调鹦鹉士女图》、《绿窗焦雨图》,著录于《绘事备考》。

收藏

《纺车图》卷,北宋,王居正绘,绢本,设色,纵26.1厘米,横69.2厘米。 20世纪50年代,国家从香港将其购回,旋即入藏故宫博物院。

近代为张大千收藏

此图流传有绪,据考证,在宋朝时为贾似道收藏。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赵孟𫖯在燕京以五十金购得。明初为袁廷玉(柳庄)获取,明中期杨维新从袁氏家购得。万历年间(1573-1619年)它又辗转到周敏之中手。清初为仁和龚翔麟(蘅圃)收藏,乾隆朝时归江西陈玉方(希祖),嘉庆朝素村用旧拓唐楷碑向陈玉方换取此画,光绪年间(1875-1908年)归陆心源所得,清末归武进盛宣怀。近代归张大千所有。此图不仅是件有著明确传世脉络的珍贵文物,更是件难得的北宋风俗画之代表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