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行旅图》北宋 范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溪山行旅图》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传世的唯一真迹,是台北故宫三宝之首。巍峨的高山顶立,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著。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细如弦丝的瀑布直泄而下,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
这幅画最有趣的就是画家的签名。范宽的签名相当隐蔽,如果不是将这件作品放大十倍,那隐藏在“运输人”右侧树丛中的签名恐怕不会被人发现。 [1]
画家范宽生平
范宽(约950-1031间),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字中立,一说名中正,字中立,他性情温和,关中人谓性缓为宽,故时人称其“宽”,他也就自称“范宽”了。其画初学李成(916-967)、荆浩(10世纪),后因长年观察自然而独创一家面貌。 范宽举止率直,有气度,不拘俗见,嗜酒好道。擅画山水,为山水画“ 北宋三大家 ”之一。他重视写生,常居山林之间,危从终日,早晚观察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景色,遍观奇胜,即使天寒风冷,也不稍停。可见他之所以能画出山的精神面貌和神采,而不是只描绘了表象,究其原因就是范宽让自己完全融入山水间,“理通神会”,观照自然与自身、天人合一,因此他能将山的真精神于笔下自然流露。宋人论他的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 [2]
得山之骨法
北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皆所谓造乎神者也。”李成画山善于山之体貌,董源则突出山之神气,而范宽得山之骨法。可谓“三家照耀古今,为百代之师。” [3]
《溪山行旅图》赏析
《谿山行旅图》是范宽流传下来的旷世之作。竖高的画面上,一座巨山几乎深据了整个画面三分之二,山壁陡立,岩面坚硬粗糙,山顶上长满树木,密林顶端露出楼阁一角。大山以浓密如雨点般的笔触密密构成,正是华北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
一道水流先在山壁凹陷处迂回转折,然后忽地直深而下,衬得山势更高,画面因此而显得生动无比。瀑布在高山深壑间,成一条线般飞泄而下,升起一片水雾,将高山与前面的山丘隔开,仿佛可以听见落水击石的声音,难怪米芾说范宽的画“溪出深虚,水若有声”。
画面右下方的山丘上,树木环绕之中画有一些村舍,一条小路蜿蜒延伸,一列行旅,前一人包头巾,蓄胡须,袒胸露肩,执鞭回望,跨步疾行,后面跟著四匹驴子,背上驮货物,踏著沉重的步伐,低头伸长脖子,依序跟来,殿后一人,一手持鞭,一手执物,背著装杂物的肩架,催促驴子前进,人物刻划十分细腻。[4]
传世作品
《谿山行旅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雪山萧寺图》故宫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雪景寒林图》原属圆明园收藏,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
《关山雪渡图》
《万里江山图》
《重山复岭图》
《临流独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5]
收藏
《谿山行旅图》绢本,浅设色画,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故宫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6]
视频
“笔墨行旅”绘画篇- 2-2 范宽-谿山行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