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洴澼百金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Bfip4&gsm=2&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洴澼百金方]


《洴澼百金方》是一部汇辑评论历代战略防御的古代兵书。又名《备豫录》。“洴澼”二字取自 《庄子·逍遥游》,本义为漂洗,后引申为军事防御之策。该书题“惠麓酒民”编,也有题袁宫桂编辑。约成书于清乾隆元年(1736),道光时重刻,有的则更名 《备豫录》。现存版本较多,有乾隆五十三年(1788)榕城嘉鱼堂刊本、道光二十年(1840)聚珍版、陈介平校刊本、咸丰五年(1855)恬爱吾庐珍刊本、《三书宝鉴》本及清抄本等。1937年7月,中国文化学会将此书收入 《国民军事丛书》,易名为 《自卫新知》印行,以后又多有印本、摘要本流传。[1]


  袁宫桂,一作吴宫桂,一般认为“惠麓酒民”即其自号,生平不详。该书共14卷,卷1 《预备》、卷2《积贮》、卷3 《清野》、卷4 《险要》、卷5 《选练》、卷6 《制器》、卷7 《设防》、卷8 《拒御》、卷9 《方略》、卷10 《禁约》、卷11 《号令》、卷12 《营阵》、卷13《水战》、卷14 《制胜》,计约14万字。该书 “实本于《金汤十二筹》”,(陈介平序),也吸收了其他城守书的内容。《金汤十二筹》,一名 《金汤借箸十二筹》,又简称《金汤借箸》。明末周鉴、李盘等人辑著校订。周鉴,字台公,京口 (今江苏镇江)人,曾参史可法幕,在安徽等地镇压农民军。他认为,农民军之所以连破州县,主要原因是地方疏于备御,遂与其友李盘、王孟申等商讨城守方略,编纂成《金汤借箸》一书,有崇祯间刻本,清木活字本、刊本和抄本。李盘,原名长科,字小有。崇祯十一年 (1638),他携 《金汤借箸》草稿赴京,行抵广平(府治今河北邯郸东北),遇清军围城,李盘据此书 “画死守计,凡四十余日,虏不能破。暨解严,归功是书,谋梓行之,题为 《金汤十二筹》。” (史可法《金汤借箸序》)《金汤借箸》为13卷,因有反清内容,在清代列为禁书。“惠麓酒民”编 《洴澼百金方》实以《金汤借箸》为蓝本,仅将《预备》1卷分作《预备》和《积贮》2卷,个别文字稍有变动。

《洴澼百金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该书1卷为1部,各部分若干细目,细目下有总论,然后引古事以证之。事例多取自 《左传》、《周礼》及二十一史中有关备御之策,某些部分内容还有编撰者所加的评论,体现了编撰者战略防御思想、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其战略防御思想的核心是防患于未然。因此,即使是太平年间,也应“安不忘危、盛必虑衰”,使“有备无患”。关于备战的内容和措施,该书高度重视民众的力量,主张建立乡兵,依靠乡勇民壮,实行兵民联防;练兵要以练习实战技术为要,以练心、练胆、练艺为主,并以“训兵六章”作为练兵的准则。该书也重视粮食储备和兵器制造,对各种兵器构造使用,火药配制方法详加记载,主张火器应少而精,但又反对全恃火器而不讲究战略技术;在作战原则上,主张“以战为守”的积极防御,并应正确地利用地形,既不能轻弃天险,又不能恃险而懈,“扼险者胜,恃险者亡。”

  《洴澼百金方》在清代有一定的影响,流传较广。有的学者认为: “清代虽亦有兵书著述,但除袁宫桂的《洴澼百金方》外,可观者不多。”(谈今 《中国历代兵书述略》,《文献》第7辑)因此,该书在古代军事学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