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沛公入关约法三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节自 《高祖本纪》)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①。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原文

   (节自 《高祖本纪》)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①。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杀人者死; 伤人及盗抵罪③; 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喻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 “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⑤,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

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⑥。……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日: “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⑦,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译文

汉元年十月,沛公的兵比各路诸侯军先到霸上。秦王子婴用白马驾着素色的车,颈上系着丝带,将皇帝的玉玺、符节都封好,在轵道旁投降。诸将中有人劝沛公把秦王杀掉。沛公说: “当初怀王派遣我,其原因就是我待人宽厚大度,况且别人已经归降,如果又把他杀了,这是不吉祥的。” 于是沛公把秦王交给有关官吏,便带兵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打算就在秦宫殿中住下,樊哙和张良前来劝阻了沛公。于是,沛公封闭了秦国的贵重珠宝财物和府库,再把兵带回霸上驻扎。并召集各县的父老豪杰,对他们说: “父老乡亲,你们被秦国的苛法折磨得太久了。如果有人说了诋毁的话,就要灭族; 两人私下议论的,就要办死罪。我与诸侯订有条约,先进关中的,就做那里的王,我应当是关中王。现在,我与父老们订立法规三条: 杀人的判死罪; 伤人的和盗窃的抵罪,也要受到适当的惩罚; 其余的秦国的法规通通除去。各位官吏百姓都次序安定,如以前一样。我之所以到这里来,是为你们除害,并不侵犯你们,施暴于你们,你们不要惊恐害怕。而且,我之所以把兵带回霸上,是为了等待诸侯到来并定约管理。” 于是,沛公派人与秦的官吏一起到县里乡下,告谕老百姓。秦国人非常高兴,争着拿牛羊酒食献给军士们。沛公又谦让不肯接受,说: “我仓库的粮食很多,不缺乏。我不想耗费你们的东西。” 秦人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肯做秦国的王。

有人对沛公说: “秦国比天下富裕十倍,地形条件很好。如今听说章邯归降了项羽,项羽封他为雍王,并叫他做关中的王。现在就要来了,你沛公恐怕得不到此地了。你可要赶紧派兵守住函谷关,不准诸侯兵进关。再征募一些关中的兵,用以增加自己的实力,便可抗拒他们。” 沛公依其计而行之。

到了十一月里,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大军,西进,打算入函谷关。此时,关门紧闭。又听说沛公已经安定关中,便大发雷霆,即派黥布等将领攻破函谷关。

于是,项羽便向西去,将咸阳的秦朝宫室烧杀得一片狼藉,项羽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残破的。秦国的百姓对项羽大失所望,然而,人们很畏惧他,因此又不敢不服从他。

项羽派人回楚地,把关中情况向怀王报告。怀王说: “按照原来的约定办。”项羽怨恨怀王不肯叫他与沛公一同向西入关,却叫他往北去救赵国,因而使他失去了原来所定的约定,后于沛公入关,得不到 “王关中” 的权利。于是,就说: “怀王是我的叔父项梁立的,他并没有战功,怎么可以当定约的盟主? 原本打定天下是诸位将领和我项籍呀!” 于是,项羽表面尊崇怀王为义帝,其实却不听从他的命令。

鉴赏

自古以来,民心的向背,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在本文里,司马迁用对比手法,写沛公 (刘邦) 入关与民“约法三章”,而项羽入关后则烧杀屠戮,暗示了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

文章先写沛公入关后的一系列举措: (一) 不杀秦王子婴; (二) 本想在秦宫休止,却听从樊哙、张良之谏,封存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三) 与诸县父老豪杰“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 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四) 派人与秦吏一起到县乡邑,宣传他的政策; (五) 不接受百姓进献的牛羊酒食。这些策略深得民心,使“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次写项羽破函谷关后的作为: (一) 屠烧咸阳秦宫室; (二) 所过之处无不被摧毁残破; (三)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以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民心大失。

在鲜明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刘邦的以 “柔” (政策) 得民众,项羽则以“刚” (武力) 进行征服,但民心是不能征服的。所以,刘邦的 “约法三章” 等措施是他走向成功的基石,而项羽的屠戮行为则是他走向失败的必然。这点,司马迁的认识是十分明确的。[1] [2]

史记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3]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