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然袁盎亦以数直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然袁盎亦以数直谏》

原文

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迁为齐相。徙为吴相,辞行,种谓盎曰:“吴王骄日久[3],国多奸[4]。今苟欲劾治[5],彼不上书告君,即利剑刺君矣。南方卑湿[6],君能日饮[7],毋苛[8],时说王曰‘毋反’而已[9]。如此幸得脱。”盎用种之计,吴王厚遇盎。

段意

写袁盎以多次直谏,出为陇西都尉、齐相和吴相。相吴时,用袁种计得吴王厚遇,明哲而保身。

注释

  [1]居中:指在朝为官。

  [2]陇西都尉:陇西郡的都尉。都尉,西汉时一郡之统兵者,其职为维护地方治安,秩比二千石。

  [3]吴王:即刘濞,刘邦兄刘仲子,始封为沛侯,汉高祖十一年封为吴王。

  [4]多奸:多作奸犯科之人。

  [5]劾治:揭发、审判加以惩治。

  [6]卑湿:低洼潮湿。

  [7]君能日饮:你只要能做到天天喝酒就行了。意谓喝酒既能驱散湿气,又能不过问国事。

  [8]毋苛:《汉书》作“无何”。无何,没有其他的。意谓在国事上不用管其他事。

  [9]时说句:时时劝吴王说“不要反叛”就行了。[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