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张仪列传韩地险恶山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史记·张仪列传韩地险恶山居》
原文
韩地险恶山居[2],五谷所生非菽而麦[3],民之食大抵(饭)菽〔饭〕藿羹[4]。一岁不收,民不餍糟糠[5]。地不过九百里,无二岁之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6]。除守徼亭鄣塞[7],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8]。秦带甲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9],至不可胜计。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腾者[10],不可胜数。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11],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12],左挈人头[13],右挟生虏[14]。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15];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16]。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17],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夫群臣诸侯不料地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18],皆奋曰‘听吾计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19],无过此者。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韩之上地,东取成皋、荥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20]。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不事秦则危。夫造祸而求其福报,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毋亡,不可得也。
“故为大王计,莫如为秦[21]。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秦王必喜。夫攻楚以利其地[22],转祸而说秦[23],计无便于此者。”
韩王听仪计。张仪归报,秦惠王封仪五邑,号曰武信君。
段意
写张仪以连横之说说韩王。张仪去楚之韩,以连横之利与合纵之弊说韩襄王。张仪向韩王指出:韩国民困兵少,而秦国军事实力强大,如果不同秦国连横,则有亡国的危险;反之,则可通过攻楚得其地而受利。韩王终于同意与秦连横。
注释
[1]韩王:韩襄王。
[2]险恶山居:韩国多山,其宜阳、成皋、鲁阳等地山势更为陡峭险峻,人们大都依山而居。
[3]五谷:稻、黍、稷、麦、粟。
[4]菽[饭]藿羹:以菽为饭,以藿为羹。菽,古语称菽,汉以后称豆。藿,豆叶,嫩时可食。此句谓韩国百姓贫困只能粗食。
[5]不餍糟糠:连糟糠都吃不饱。餍,饱。
[6]厮徒负养:供杂使的非战斗人员。
[7]徼亭鄣塞:指边界之地的军事防御要塞。徼亭,边塞上的岗楼,可供瞭望。鄣塞,于险要处修筑的障蔽体,如城堡之类。
[8]见((xian)卒:现有的士兵。
[9]跿跔科头贯颐奋戟:形容秦兵作战时勇敢之态。跿跔,赤足跳跃。科头,不带头盔光着头。贯颐,箭中脸面。奋戟,执戟奋勇冲锋。
[10]探前句:形容战马奔驰速度之快。探前趹后,当马的前蹄刚一探向前,其后蹄业已腾空。蹄间三寻,谓马腾跃距离之大,以至蹄间相距三寻(一寻七尺)。
[11]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秦国之外的六国。
[12]捐甲徒裼:不着铠甲,光脚赤膊。徒,赤足。裼,袒开或脱去外衣,露出内衣或身体。
[13]挈:提。
[14]生虏:活着的俘虏。
[15]孟贲:古之勇士。
[16]乌获:古之猛士。
[17]战孟贲、乌获之士:能同孟贲、乌获作战的将士。
[18]比周:结党。
[19]诖:失误。
[20]鸿台、桑林:均为韩国的宫苑名。
[21]为秦:即事秦,帮助秦国。
[22]利其地:以得其地为利。
[23]说:通“悦”。[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