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记·匈奴列传老上稽粥单于初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史记·匈奴列传老上稽粥单于初立》

原文

说不欲行,汉强使之。说曰:“必我行也[2],为汉患者[3]。”中行说既至,因降单于,单于甚亲幸之。

初,匈奴好汉缯絮食物[4],中行说曰:“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5],然所以强者[6],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也。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7],则匈奴尽归于汉矣。其得汉缯絮[8],以驰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9]。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10]。”于是说教单于左右疏记[11],以计课其人众畜物[12]。

汉遗单于书,牍以尺一寸[13],辞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所遗物及言语云云。中行说令单于遗汉书以尺二寸牍,及印封皆令广大长,倨傲其辞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所以遗物言语亦云云[14]。

汉使或言曰:“匈奴俗贱老[15]。”中行说穷汉使曰[16]:“而汉俗屯戍从军当发者[17],其老亲岂有不自脱温厚肥美以赍送饮食行戍乎[18]? 汉使曰:“然。”中行说曰:“匈奴明以战攻为事[19],其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20],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轻老也[21]?”汉使曰:“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22]。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无冠带之饰,阙庭之礼[23]。”中行说曰:“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饮其汁[24],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故其急则人习骑射,宽则人乐无事,其约束轻,易行也。君臣简易,一国之政犹一身也。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恶种姓之失也[25]。故匈奴虽乱,必立宗种[26]。今中国虽详不取其父兄之妻,亲属益疏则相杀,至乃易姓[27],皆从此类。且礼义之敝,上下交怨望[28],而室屋之极,生力必屈[29]。夫力耕桑以求衣食,筑城郭以自备,故其民急则不习战功,缓则罢于作业。嗟土室之人,顾无多辞[30],令喋喋而佔佔[31],冠固何当[32]?”

自是之后,汉使欲辩论者,中行说辄曰:“汉使无多言[33],顾汉所输匈奴缯絮米糵[34],令其量中[35],必善美而已矣[36],何以为言乎! 且所给备善则已[37];不备,苦恶[38],则候秋孰[39],以骑驰蹂而稼穑耳[40]。”日夜教单于候利害处[41]。

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42],杀北地都尉卬[43],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44]。使奇兵入烧回中宫[45],候骑至雍甘泉[46]。于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47],骑十万,军长安旁以备胡寇[48]。而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遬为北地将军[49],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大发车骑往击胡。单于留塞内月馀乃去,汉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匈奴日已骄[50],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馀人。汉患之,乃使使遗匈奴书。单于亦使当户报谢[51],复言和亲事。

孝文帝后二年,使使遗匈奴书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使当户且居雕渠难[52]、郎中韩辽遗朕马二匹,已至,敬受。先帝制[53]: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无离,臣主相安,俱无暴逆。今闻渫恶民贪降其进取之利[54],倍义绝约,忘万民之命,离两主之欢,然其事已在前矣。书曰:‘二国已和亲,两主欢说[55],寝兵休卒养马[56],世世昌乐,闟然更始[57]。’朕甚嘉之。圣人者日新[58],改作更始[59],使老者得息,幼者得长,各保其首领而终其天年。朕与单于俱由此道,顺天恤民[60],世世相传,施之无穷,天下莫不咸便。汉与匈奴邻国之敌,匈奴处北地,寒,杀气早降,故诏吏遗单于秫糵金帛丝絮佗物岁有数[63]。今天下大安[64],万民熙熙[65],朕与单于为之父母[66]。朕追念前事,薄物细故[67],谋臣计失,皆不足以离兄弟之欢。朕闻天不颇覆[68],地不偏载[69],朕与单于皆捐往细故[70],俱蹈大道[71],堕坏前恶[72],以图长久,使两国之民若一家子。元元万民[73],下及鱼鳖,上及飞鸟,跂行喙息蠕动之类[74],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 故来者不止[75],天之道也。俱去前事:朕释逃虏民,单于无言章尼等[76]。朕闻古之帝王,约分明而无食言[77]。单于留志[78],天下大安,和亲之后,汉过不先[79]。单于其察之。”

单于既约和亲。于是制诏御史曰:“匈奴大单于遗朕书,言和亲已定,亡人不足以益众广地,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犯今约者杀之,可以久亲,后无咎,俱便[80]。朕已许之。其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后四岁[81],老上稽粥单于死,子军臣立为单于。既立,孝文皇帝复与匈奴和亲。而中行说复事之。

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

于是汉使三将军军屯北地,代屯句注,赵屯飞狐口。缘边亦各坚守以备胡寇。 又置三将军,军长安西细柳、渭北棘门、霸上以备胡。 胡骑入代句注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汉兵至边,匈奴亦去远塞,汉兵亦罢。后岁馀,孝文帝崩,孝景帝立,而赵王遂乃阴使人于匈奴[82]。吴、楚反[83],欲与赵合谋入边。汉围破赵,匈奴亦止。自是之后,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终孝景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

段意

写老上单于即位后,汉对匈奴仍执行和亲政策,但匈奴百约百叛,反复无常,加之中行说降匈后挑拨离间,致使匈奴日益骄横,大举犯边。虽如此,直至景帝时期,汉王朝仍坚守信约,其书信、诏令即为明证。

注释

  [1]宦者:宦官。中行(hang):复姓。说(yue):名。傅(fu):辅佐;教导。

  [2]必:一定要。

  [3]患者:制造祸患的人

  [4]缯:绸绢。絮:丝棉。

  [5]当:相当;抵。

  [6]然所以强者:然而(匈奴)强大的原因。所以:表原因。

  [7]什二:十分之一。

  [8]其:应当。祈使副词。

  [9]全句意思是:请把来自汉朝的绸绢、丝棉,穿着在野草荆棘中奔驰,让衣服裤子都开裂破烂,这显示它们不如毡裘的完美。

  [10]湩(dong):乳汁。酪(lao):乳制品。

  [11]左右:指侍从人员或近臣。疏(shu)记:分条记录,逐项记载。

  [12]记课:计算核实,结算征税。

  [13]牍(du):写字用的木片,此指信简。以:用。尺一寸:一尺一寸长。

  [14]中行说唆使单于傲慢,汉朝给匈奴单于的信简为一尺一寸长,匈奴回信时用一尺二寸长的信简,信的开头又加上“天地所生日月所置”的话头。

  [15]贱老:轻视老人。

  [16]穷:穷究;诘难。

  [17]而:你;你们。屯戍:屯驻戍守。

  [18]全句意为:你们汉朝的风俗,那些屯驻戍守边疆的人,出发前他们的年老双亲难道有不自己让出暖衣美食来供养外出当兵的吗?

  [19]明:明确。以:把。为:当作;作为。

  [20]盖:连词,承接上下文表示原因。以:用来。自为守卫:为了保卫自己。

  [21]何以:凭什么。

  [22]乃:却。穹庐:游牧民族住的毡帐篷。

  [23]阙(que)庭:指宫殿、朝廷。

  [24]即饮其血。

  [25]恶:厌恶;不愿意。种姓:宗族、种族。

  [26]宗种:嫡长子孙。

  [27]易姓:改变姓氏;改朝换代。

  [28]交:互相。怨望:怨恨。

  [29]此二句意为:追求宫室的高大华美以至穷奢极侈,人的气力势必衰竭。

  [30]顾:通“固”,一定。无:不要。

  [31]喋(die):形容会说话,不断地说。佔佔:沾沾自喜。

  [32]冠固何当:戴帽束带又有什么益处。

  [33]无:无须。

  [34]顾:考虑一下。糵:制酒的发酵剂。

  [35]中:满;足。

  [36]而已:罢了。

  [37]且:并且。给(ji):供给。备善:齐全精美。则已:便罢。

  [38]苦恶:粗劣。

  [39]孰:通“熟”,庄稼成熟。

  [40]驰蹂:驰驱蹂躏;往来践踏。而:你们。稼穑(se):播种和收获,借指庄稼。耳:句末语气助词,罢了。

  [41]候:窥伺。利害处:要害地方。

  [42]朝那、萧关:地名,均在今宁夏固原。

  [43]都尉:武官名。卬(ang):人名,孙卬。

  [44]彭阳:县名。在今甘肃镇原。

  [45]回中宫:宫名。旧址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46]候骑:探马。雍:州名。在今陕西、甘肃一带。甘泉:甘泉宫。

  [47]乘(sheng):一车四马叫一乘。

  [48]军:驻扎;驻军。名词用作动词。

  [49]遫:音su。

  [50]骄:骄横。

  [51]报谢:回信答谢。

  [52]且居:即且渠。官号。雕渠难:人名。

  [53]先帝制:汉高帝规定。

  [54]渫(xie)恶:邪恶。贪降:贪图。降,陷于利欲。进取:指攻占掠夺。

  [55]说(yue):通“悦”。

  [56]寝兵:收藏武器。兵,兵器

  [57]闟(xi)然:安定的样子。然,的样子。更始:重新开始。

  [58]日新:天天使自己的道德、言行进步。

  [59]改作更始:改弦更张。

  [60]恤:体恤;怜悯;安抚。

  [61]咸:都。

  [62]此句《汉书 ·匈奴传》作“邻敌之国”。相邻而势均力敌的国家。敌,匹敌。

  [63]秫(shu):粘高粱,可以酿酒。佗(tuo):同“他”。

  [64]大安:大治。

  [65]熙熙:和乐。

  [66]之:指代万民。

  [67]薄物细故:微小的财物和事故。

  [68]颇覆:偏盖。

  [69]载:装载。

  [70]捐:抛弃;放弃。

  [71]蹈:遵循;实行。

  [72]堕(hui)坏:毁坏;破除。

  [73]元元:善良。

  [74]跂(qi)行:虫类爬行。引申为有足之动物。喙(hui)息蠕动:爬行昆虫。

  [75]来者不止:投奔来的人,不阻止。

  [76]章尼:人名。逃到汉朝的匈奴人。

  [77]食言:不履行诺言。

  [78]留志:留意;记住。

  [79]汉过不先:汉朝不先负约。

  [80]后无咎,俱便:以后臣民再不要挑起边境事端,对匈汉两国都有好处。

  [81]应为一岁。

  [82]赵王遂:刘遂。汉高帝孙,参与吴、楚叛乱,兵败自杀。阴:暗中。

  [83]吴、楚反:吴、楚七国之乱。[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