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伤寒论》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目录
【原文】
问曰:病有霍乱①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注释】
①霍乱:病名,形容病势急而变化快,挥霍之间便致撩乱,因而名为霍乱。
【译文】
问:什么叫霍乱?答:呕吐与腹泻并作,病势急骤,倾刻间有挥霍撩乱之势的,即所谓的霍乱。
【评析】
本条讲霍乱的症候特点。
【原文】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译文】
问:病有发热头痛,身疼恶寒,上吐下泻的,这是什么病?答:这名叫霍乱。霍乱自以吐泻为主症,又有吐泻止后,再次发热的。
【评析】
本条讲霍乱另一症型为吐泻兼表,或里和表复病。
【原文】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①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注释】
①亡血:这里作亡津液解。
【译文】
恶寒脉微而又下利,恶寒脉微依然,而下利停止,这是津液涸竭,宜用四逆加人参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霍乱阳虚液亡的症治。 霍乱恶寒脉微下利,是阴盛阳虚,必阳气回复,利始得止,今无阳复脉症,却见利止,这是津液涸竭,无物可下。此时不但阳虚,而且液竭,非四逆汤所能胜任,所以宜用四逆加人参汤回阳益阴。
四逆加人参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译文】
霍乱病,吐泻,头痛发热,身疼痛,为霍乱表里同病,若表热较甚而想喝水的,主治宜用五苓散;若中焦寒湿偏盛而不想喝水的,主治宜用理中丸。
【评析】
本条讲霍乱表里同病的辨治。 霍乱病以吐利为主症,本条未提吐利,属于省文。既有吐利,又有头痛发热,身体疼痛,是表里症同具。一般应表里同治,但霍乱以里症为主,就不能囿于常规,当综合表里寒热的整个情况,立法选方。热多欲饮水的,治宜五苓散温阳运脾化气和表;寒多不用水的,治宜理中丸温中祛寒。
理中丸方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两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原文】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①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②之。
【注释】
①消息:斟酌的意思。 ②小和:犹微和。
【译文】
呕吐腹泻停止,而身体疼痛仍不解的,是里和表未解,应当斟酌使用解表的方法,可用桂枝汤解肌去风,微微和解表邪。
【评析】
本条讲里和而表未罢的治法。 表里症同具的霍乱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此里和而表未和,当斟酌使用和解肌表的方法,可选用桂枝汤以小和之。所谓“消息”,寓有灵活变通、酌情使用的意思。这仅是举例而言,如见身疼痛而脉沉迟,乃营血耗伤,筋脉失养,就非单用桂枝汤所能胜任,而宜用桂枝新加汤;假如卫外阳虚,又当用桂枝加附子汤了,辨证选方,不拘一格。
【原文】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译文】
呕吐、腹泻交作,而小便又通畅,大汗淋漓,所泻之物完谷不化,体表发热,脉微弱至极、似有似无,即内真寒外假热的阴盛格阳症,急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评析】
本条讲霍乱阴盛格阳的症治。 呕吐下利,津液耗损,小便本该不利,今反而清利,这是元阳大虚,肾气不能固摄的缘故。火不熳土,则下利清谷;卫阳失固,则大汗淋漓;阳气浮越于外故外显假热,里寒太甚而阳气大虚,故脉微欲绝。
【原文】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
【译文】
吐下虽止,但汗出厥冷,四肢拘挛劲急不解,而且脉微欲绝的,用通脉四逆加猪汁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霍乱阳亡阴竭的症治。 吐已下断,若肢温脉复,则是阳回佳兆;现汗出厥冷依然,四肢拘急不解,而且脉微欲绝,可见不是阳气回复,而是阳亡液竭的危候,故宜急用通脉四逆汤以回阳,加猪胆汁以益阴,且防其格拒。
通脉四逆加猪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猪胆汁半合。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原文】
吐利发汗,脉平①,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②故也。
【注释】
①脉平:脉象平和。 ②谷气:食物之气。
【译文】
呕吐、腹泻、汗出以后,脉搏呈平和之象,还感觉微烦不适的,是病后新虚,脾胃之气尚弱,食物不能消化所致。只要适当节制饮食,则可痊愈。
【评析】
本条说明霍乱初解,病人微烦的原因。 呕吐、腹泻、汗出等症均解,脉亦平和,乃邪去正复的恢复期,只须注意饮食调护,不难完全痊愈。间有发觉微烦不适的,这是病后新虚、不胜谷气的缘故,不是病态,不需治疗。[1]
【医者必读】
《伤寒论》自古以来,就是一部经典一部传奇,成为医者必读的书籍之一,也是国家考试的参考用书之一,《伤寒论》六证辩证明晰,理法中规中矩,方药配合严谨等多种特点,是应用汤液辩治的独特临床治疗技术。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学术的根本,中医疗效的源头,就像北宋时期的林亿在《校定备急千金要方后序》中重点提到:“臣尝读唐令,见其制:为医者皆习张仲景《伤寒》、陈延之《小品》。”北宋王溥撰在《唐会要?医术?卷八十二》中记载:“乾元元年(758年)二月五日制:自今以后,有以医术入仕者……各试医经方术策十道、《本草》二道、《脉经》二道、《素问》十道、张仲景《伤寒论》十道。”[2]
【作者简介】
张仲景名机,史称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死于建安最后几年(约公元215~219年)。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疫疾广泛流行,大批的人死亡,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