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斯”与“是”(董樱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斯”与“是”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斯”与“是”》中国当代作家董樱桃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斯”与“是”

这几日网上热火朝天地讨论语文教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众说纷纭,还有一些人动辄就扣大帽子,自以为是。什么我上学时就是“斯人”,哪有“是人”,不嫌麻烦,找出旧版教材论证,对人教社的回应热嘲冷讽,仿佛他们犯下了不能饶恕的错误,人人都可批评。

我就纳闷了,人教社已经说“斯”与“是”都是“这”的意思,实质并无差异,只是版本不同而已。为何还要喋喋不休地争论?争来争去想证明什么?

文言文有许多古汉语知识,和现代是有差异的。譬如我们现在经常引用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学的古文学版本写的都是“路曼曼其修远兮”;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文学上也是“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语文课本上也是“一尊还酹江月”,此类例子举不胜举,主要是版本不同,或者是通假,没有必要死抠硬犟。“斯”与“是”在这一处具体语境中都是起指代作用的,概念的本质无差异,语气色彩无差异,苦苦探寻到底是哪个字有多大意义?忽然想到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写道孔乙己为了证明自己博学而问众人“茴字有四种写法,你们知道吗?”可笑又可悲,于实际却毫无建设意义。

由此想到自媒体各种平台上,对许多小事口诛笔伐,上纲上线,不管前因后果,不知因人而异,不明专业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灵活多变,不明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抓住一点或者一句话就化作正义道德的旗帜,滔滔不绝,岂不知于实际事务并无多大意义,有时反而会添乱。有一次家长会我作为课任老师发言,因为是面对自己学生家长,说话就比较实在,方言甚至俗语都引用的多,目的是接地气,和家长用心沟通。有人录像发抖音到班级群里,我都吓坏了,缺少了具体情境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冠冕堂皇说老师怎么讲方言俗语,不合身份。我就别想工作,一次一次解释都百口难辩,赶紧联系家长删掉了。

实际做事的人不容易,不做事的人可以想的完美,说的漂亮,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说吃瓜群众不怕事大,因为他高高在上,事不关己嘛。

所以说“斯”还是“是”可以休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1]

作者简介

董樱桃,咸阳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爱旅行,爱说笑,爱生活,爱观察,爱思考,爱生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