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斯」與「是」(董櫻桃)

「斯」與「是」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斯」與「是」》中國當代作家董櫻桃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斯」與「是」

這幾日網上熱火朝天地討論語文教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還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眾說紛紜,還有一些人動輒就扣大帽子,自以為是。什麼我上學時就是「斯人」,哪有「是人」,不嫌麻煩,找出舊版教材論證,對人教社的回應熱嘲冷諷,仿佛他們犯下了不能饒恕的錯誤,人人都可批評。

我就納悶了,人教社已經說「斯」與「是」都是「這」的意思,實質並無差異,只是版本不同而已。為何還要喋喋不休地爭論?爭來爭去想證明什麼?

文言文有許多古漢語知識,和現代是有差異的。譬如我們現在經常引用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大學的古文學版本寫的都是「路曼曼其修遠兮」;韓愈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文學上也是「所以傳道受業解感也」;蘇軾的「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語文課本上也是「一尊還酹江月」,此類例子舉不勝舉,主要是版本不同,或者是通假,沒有必要死摳硬犟。「斯」與「是」在這一處具體語境中都是起指代作用的,概念的本質無差異,語氣色彩無差異,苦苦探尋到底是哪個字有多大意義?忽然想到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寫道孔乙己為了證明自己博學而問眾人「茴字有四種寫法,你們知道嗎?」可笑又可悲,於實際卻毫無建設意義。

由此想到自媒體各種平台上,對許多小事口誅筆伐,上綱上線,不管前因後果,不知因人而異,不明專業知識在實際運用中的靈活多變,不明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抓住一點或者一句話就化作正義道德的旗幟,滔滔不絕,豈不知於實際事務並無多大意義,有時反而會添亂。有一次家長會我作為課任老師發言,因為是面對自己學生家長,說話就比較實在,方言甚至俗語都引用的多,目的是接地氣,和家長用心溝通。有人錄像發抖音到班級群里,我都嚇壞了,缺少了具體情境不同人會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冠冕堂皇說老師怎麼講方言俗語,不合身份。我就別想工作,一次一次解釋都百口難辯,趕緊聯繫家長刪掉了。

實際做事的人不容易,不做事的人可以想的完美,說的漂亮,真的是站着說話不腰疼,或者說吃瓜群眾不怕事大,因為他高高在上,事不關己嘛。

所以說「斯」還是「是」可以休矣,空談誤國,實幹興邦。[1]

作者簡介

董櫻桃,咸陽市實驗中學語文教師。愛旅行,愛說笑,愛生活,愛觀察,愛思考,愛生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