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挂剑”的典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季札挂剑”的典故,春秋战国故事。[1]
故事内容
敬亭埋玉树,知是蒋徴君。
安得相如草,空馀封禅文。
池台空有月,词赋旧凌云。
独挂延陵剑,千秋在古坟。
这首诗是李白的《宣城哭蒋征君华》。李白在诗中运用了“季札挂剑”的典故,表达对友人离世的深切悼念之情。
季札是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四儿子。因为他的封地在延陵,又被人称为延陵季子(即延陵老四之意)。除了季札外,吴王寿梦还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老大诸樊、老二余祭和老三余眜。四子中,季札最为贤能,吴王寿梦非常喜爱他,打算让他做接班人。但季札坚持长幼之序不可废,无论如何不肯答应。所以吴王寿梦死后,还是由长子继位,是为吴王诸樊。
吴王诸樊也是个忠厚人,想要完成父亲的心愿,于是在给父亲办完丧事后,又提出要让位给季札。季札当然还是不肯,被逼急了,干脆离家出走,到乡下做农夫耕田去了。诸樊无奈,只好答应不再让位于季札,季札这才肯回到朝廷。
吴王诸樊在位十三年,在病重垂危之际,他还是想要传位给季札。但他担心季札仍然不肯,所以立下遗嘱说:“我死之后,老二接班,老二死后是老三,老三死后是老四。”他希望通过将继承制度改为兄终弟及,总有一天能轮到季札做大王。
若干年后,吴王余祭和吴王余眜相继去世。眼看着季札就要变成吴王季札了,但他却为了不做国君直接玩起了消失。吴人找不到人间蒸发的季札,只好改立吴王余眜的嫡长子即位,是为吴王僚。
然而虽然上一辈都能发扬风格礼让君位,但是却惹恼了后辈中的一个人,那就是吴王诸樊的嫡长子——公子光。在他看来,季札既然逃了,就应该是他这个吴王寿梦的嫡长孙即位,吴王僚凭什么抢他的王位?因为公子光的怨念,这才引出了他收揽专诸,用鱼肠剑刺杀吴王僚,自立为吴王阖闾等故事。
后话不提,且说吴王余祭四年(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中原诸国。第一站他到了徐国,看到徐国人民安居乐业,到处呈现出一派文明祥和的景象,季札心中暗暗称赞:“徐国君主素以仁义见称,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时,徐君也听说了向有贤名的吴国公子季札到访,赶忙设宴盛情款待。席间,徐君看到季札随身佩带的一柄宝剑,非常喜爱,想要开口向季札求剑,但碍于礼仪,始终觉得不便启齿,几次三番欲言又止。
季札从徐君的举止神态上,看出了他的心思。季札本想当场将宝剑送给徐君,但想到还要出使其他国家,必须随身佩带宝剑才不会失礼。于是,季札在心里对徐君许诺:等我出使归来,一定把剑送给您!
离开徐国后,季札率领外交使团先后访问了鲁国、齐国、郑国、卫国和晋国,从事了一系列外事交流活动。
一年多以后,季札返回吴国的途中,又路过徐国,他决定再次拜访徐君,把宝剑送给他。然而一打听,才知道徐君已经去世。季札非常悲痛、后悔,就到徐君的坟前凭吊、祭拜。
离开墓地时,季札默默解下那柄价值千金的宝剑,把它挂在徐君坟前的一棵大树上。他的随从劝谏说:“这是吴国之宝,何况徐君已死,您又何必这么做呢?”季札却摇摇头说:“我当初心里已经决定要把剑送给徐君了,怎么能因为他人不在了,就违背我原本的心意呢?”
就这样,季札挂剑酬友,给后世留下了一段践诺守信、重情重义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