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让文学照亮我们的家园(甘茂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图片来自创意悠悠花园

《追》中国当代作家甘茂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首先,非常感谢夷陵区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诗词学会、文艺创作学会,邀请我来参加朱氏三兄弟电影文学创作座谈会。实际上,夷陵区这次组织的文学交流和文学年会,吹响了文学集结号,让文学照亮我们的家园。会议安排的地点土地湾餐厅,很有意思,跟土地有关。我来时经过小溪塔,经过黄柏河边。有趣的是,恰好发现有三只白鹭从黄柏河飞向远处。这一方面说明夷陵区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另一方面好像是白丹三兄弟化作白鹭在欢迎我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又产生联想,在文学梦想与文学写作之间,隔着一条河,这是一条勤奋、坚持、不断修炼的河。只有奋斗,才能到达彼岸。就像黄柏河,历尽艰难,最终流向长江,汇入大海。

文坛历来是个很势力的地方。当你有点发稿权的时候,当你有点名声的时候,当你年富力强的时候,会有很多人来捧你爱你,叫你老师,甚至把你捧为大师。一旦你退下位来,门前冷落车马稀,风萧萧兮易水寒。这就像对待一个女人一样,人老珠黄,年老色衰,再也没有人理你了,他们另寻新欢。别说像我这样的光头书生,就是大先生鲁迅,在文学圈子里,也曾遭遇过“始爱终弃”的局面。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文学需要真诚和宁静致远,需要文人相亲,需要兄弟们抱团取暖。

但是,夷陵区不一样,他们对待文学始终如一,他们与文学白头偕老。你看今天来参加座谈会的嘉宾,泽勇主席、永久老师、世全老师,还有我等等;当然,世全老师年轻时就比我英俊,元气满满,很有女人缘的;如今,都是年老色衰的人了,都到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年龄了。而你们仍然邀请我们来座谈文学,仍然充满了真诚的爱。从这一点来看,文学照亮了人性、照亮了生活、照亮了爱和友情。

其次,我要说,文学没有遗传基因,但是,文学可以精神传承。中国文学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苏东坡父子兄弟,白居易兄弟,鲁迅兄弟,为我们立下了丰碑。当代作家中,贾平凹和他的女儿贾浅浅,李锐蒋韵和他们的女儿安笛,茹志鹃和她的女儿王安忆,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当然与遗传基因无关,鲁迅就告诫他的儿子海婴不要从事文学,他知道海婴缺少那份天资。然而,文学精神,薪火相传,永远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支熊熊燃烧的火把。

朱氏三兄弟的文学创作,再次证明了这个道理。他们历经三代人,在文学的跑道上,开展接力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其实,他们的父亲,只有初小文化,也只是爱好文学,读读诗词,讲讲故事。但无意中为他们种下了一颗文学的种籽。而且没想到,这颗种籽扎深根、开红花、结硕果。白丹的散文、光华和华逊的小说,三兄弟合著的两个电影文学剧本,以及他们的子女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是秋天丰收的庄稼,是夷陵区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在我看来,他们在收割自己的光芒。

从他们三代人的情况来看,现在文学队伍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一味强调工农兵作者写工农兵,强调大老粗搞文学,也没有错,但走向极端,带有偏见,反而破坏了文学。你看外国足球运动员,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我们现在的作者,大多数都有较高的学历,还有硕士、博士。朱氏三兄弟,第一代初小文化,第二代两个大学文化、一个初中文化,第三代不仅大学毕业,还有海外留学。这说明什么?搞文学创作,不要以大老粗自居,还需要提高文化的综合素质,提高各方面的文学素养,多读书,读好书,这样才能写出好作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人生的文学佳作。

再次,我还想说的是,文学是一场马拉松长跑,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坚持到底,才能跑完全程。朱氏三兄弟,从小说散文进入电影文学,又开始了一段新的征程。我们以往喜欢告诉作者,最好不要“触电”,因为各种原因,电影剧本很难搬上银幕。倒不如多写小说,优秀小说自然有人会改编成电影。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愿意写电影剧本的,自然可以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多样化的文学样式,必将促进文学园地繁花似锦。

朱氏三兄弟的两个剧本,基本上属于历史题材。剧本写得很好,有故事,有人物,有意义,情节曲折,紧扣人心,人物个性鲜明,留下深刻印象。《长江大侠吕紫剑》,塑造了一个侠肝义胆、扶弱抑强、民族大义、威震武林的英雄形象。读这样的剧本,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用国际歌的话说,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茅麓山挽歌》写的是李来亨带领南明将士武装抗清的故事,谱写了一曲不屈不挠、奋勇杀敌、壮烈捐躯、日月同辉的慷慨悲歌。剧本注重生活细节,注重电影手法,画面感和节奏感都把握得不错。希望有人慧眼识珠,早日拍成电影,让我们先睹为快。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夷陵区文联何强主席、作协黄荣久主席、**家协会元辰主席、诗词学会林文楷主席以及创作学会和朱氏三兄弟,他们都是我的老朋友,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好机会,也让我看到了夷陵区文学创作百花齐放的好风光。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在宜昌,在夷陵区,我看见有一群仰望文学星空的人。因此,我看见文学的希望。我很庆幸,我写的文章夷陵区还有人读,我写的歌夷陵区还有人唱,我和夷陵区文朋诗友的感情越来越深,我把夷陵区当作自己的家,一个文学的家园。

这是一个好地方。

请你走进我的家。[1]

作者简介

甘茂华,土家族,籍贯湖北恩施,定居湖北宜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