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枝一叶师恩情.忆崔斌洲老师(文方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枝一叶师恩情.忆崔斌洲老师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一枝一叶师恩情.忆崔斌洲老师》中国当代作家寇玉苹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枝一叶师恩情.忆崔斌洲老师

“师也,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个人在求学探知过程中,总离不开良师益友循循善诱的智慧启迪和至真至诚的敦敦教导。崔教授就是这么一位,至今值得我怀念与尊敬的恩师。

崔教授,是我上军校时的军械学老师。研究方向为武警部队非杀伤性武器,在该学术领域和创新研究成果方面,颇有建树!

与崔教授相识相知,源于自己一个小小的创意发明。

1997年8月,在部队领导鼎力支持帮助下,我有幸到位于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的武警技术学院(武警工程大学的前身)学习。对来自不易的学习机会,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备加珍惜,珍惜在校的每一寸光阴,全面加强学习、全面锻炼自己,力争成为一名德才兼备、学养有素的现代警官。

正是本着上述目的,大二上学期,为了尽快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本人的素质能力。在学习装备学有关专业知识后,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可否把电警棍的原理移植到匕首上,设计制作电击匕首。

所学专业是车辆管理,突然冒出军械专业的想法,在别人看来有点“不务正业”,甚至另类。当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想法告诉学员队刘春杰政委(陕西高陵区人)时,他不假思索全力支持,告诉我先行先试,如有困难尽管找他。

想法归想法,如果变成现实,绝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手到擒来。带着想法,利用周末请假到鼓楼大街旁的保安用品市场了解电子元件、直流变压器等配件的性能与种类,率先摸索电击装置的基本情况。通过几次摸底调查学习,对电子电击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产生了浓厚兴趣,越发越期望早日能够试制成功。

当年寒假回老家,请邹城市物质生产资料回收公司赵颖总经理帮忙,把匕首刀体先试制出来。他带我找了一个在兖矿集团从事矿业机械设计制造的朋友,看了看图纸说,图纸设计需要完善,另外在仅为1.5毫米厚度的刀身中间钻一个直径0.5毫米、长度12厘米的圆孔,凭他们现有技术无法完成。不过可以在刀身两侧铣出两个凹槽,将电击线“隐藏”在一侧凹槽内,布设到匕首顶端。虽与设计有出入,总比“无形”有成效。

寒假后返校,将“半成品”拿给刘政委和范召定队长(陕西周至县人)、赵六平区队长(西安长安区人)审阅。他们看了以后,感觉创新点新颖,一时拿不准具体修改意见。于是,刘政委介绍我先找了学院一位老教授,听听权威专家的意见。老教授热情接待了我,戴着老花镜看了看“半成品”,开始详细介绍他的研究成果,对“半成品”一字不提!

茫然失措,回到学员队,把老专家见面的情况给刘政委作了汇报。他哈哈一笑,好事多磨,别泄气!大约三天后的下午第三节自习课,刘政委告诉我:“我又给你找了一位咱系的军械学教授,他是工农兵出身,人很谦虚和善……,现在带你拜访一下!”。说完,两个人谈笑着走到系军械教研室,轻轻敲门两下,从室内传来一位男中年“请进”的声音。

推门而入,一位满脸笑容、略带西安口音普通话,双肩佩戴文职警衔的中年男子站起来,给我们握手。刘政委忙介绍:“小文,这是崔教授,崔教授研究的电击手套、抛射式攀登器等非杀伤性武器,获得武警部队好多奖项呢!。出于礼节、更出于敬重,立刻敬礼致意。他微笑着:“小伙子,别客气!你们政委把你的情况都给我说了,这是好事。作为一名在校学员积极参与设计制作,本身就利于把所学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化吸收。我全力支持你,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一席质朴的话语如一股暖流电击着我,感激之情不由从心底油然升腾!

按照约定时间,在一个下午自习课,揣着“半成品”轻叩崔教授办公室的门。崔教授观察了良久,以他渊博的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提出多条合理化建议,并不厌其烦解答我这个“门外汉”的问知,瞬间困扰多日的疑惑茅塞顿开、思路明晰。崔教授点出问题,没有立即告诉我该怎么做,而是启发我如何去做,恰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受益匪浅!

耳畔回响着崔教授指点的迷津,脑海思考着修改的点位,一个又一个新创意徐徐而来!

实战实用是每一件作战物质器材必须要考虑的首要因素,电击线外露极易发生短路,外挂多用途改锥连接护手上端应牢固结实、照明装置必须保证防护到位,刀身不易过长,电击瞬间电压以2.5万伏至3.0万伏为心脏承受值,……。小小匕首,“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点位,万不可麻痹大意,思虑周详为佳!

经过崔教授悉心指导,小小创意终于有了模样。学员队上报系里,系推荐到学院,出乎意料,被学院破例在总部来院检查指导科研成果汇报会上得以展示,受到与会领导的鼓励与赞许!事后,刘政委从科研处把总部领导指导的照片给我洗了几张,保存至今。

诚然,作为一件科研产品,它确实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艺术造型、外观形体等。意见较为集中有两处,一是刀身厚度1.5毫米打一个直径0.5毫米的孔,用于布设电极导线;一个是在刀护手顶端打一个六方体的柱孔,用于插嵌多用途改锥锥头连接杆。难就难在钻两个孔难度非常大,尤其是在厚度仅1.5毫米的刀身中间钻一个直径0.5毫米、长12厘米的圆柱孔。问询了几家制造厂,都摇头说从来没干过如此高难度的活,一时卡了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刘政委与军械教研室赵晓青老师(山东曹县人)聊天谈起此事,赵老师忽然想起有个朋友在大庆路一家军工企业工作。急忙电话联系,朋友爽快答应。几天后,将用最新激光打孔技术钻孔的刀架拿回学院,系领导和老师对此感到新奇,纷纷称赞!

此时,设计制作集电击、照明与改锥一体的多用途多功能电击匕首,终于成型!无论院系、学员队领导及精心指导帮助的老师,还是我本人高兴之情无法言表!毕竟这是多年来,在校学员参与科研创新的一个研究成果。

1999年10月,为鼓励更多在校学员参与科研创新,院系、学员队领导和崔教授本人鼓励我,申报武警部队科学技术贡献奖。对于奖项,我不敢想也不去想,自己制作的小成果与学校老师们及拥有博士、硕士专业人才制作的成果无法相提并论,根本不在同一个层次水准。

刘政委和贺百全队长(陕西铜川市人)、赵六平区队长找我谈话,让我放下心理包袱。崔教授语重心长鼓励我:“重在参与,通过申报可以了解掌握申请流程与方式方法,所以申报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即使不成功,也为下一次成功打基础。何况任何人第一次搞科研也不会做得尽善尽美,关键是你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勇于尝试、敢于尝试,本身就是创新,……”。后来,系政委赵国真大校(河北沧州人)把我叫到办公室,鼓励我不要有什么顾虑,大胆去做、全力支持!之后,学院科研处郭婕处长(山东莱州人)帮我申请了5000元科研经费,英语教研室张凤先老师(河南荥阳县人)帮我翻译了有关专业术语。

领导的支持和老师的殷切希望,令我鼓起勇气,集中心思准备各项申报材料。申报程序严谨规范,专业术语、技术参数要求精准,不会不懂的地方,每次求教崔教授都是认真悉心传授。在专家评审这一关,崔教授亲自带领赵陕冬老师(西安市人)到每一位专家那里认真推介、详细讲解,五位不同领域的专家一次性通过书面评审,为成果报请奠定了坚实基础。后被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以技术创新三等奖,上报武警总部审批。

2000年7月14日,满怀喜悦回到阔别三年的老部队任职。不幸家父因病去世,加上基层工作“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及通讯不便等原因,暂时忘却科研成果申报一事。

2001年4月,收到学院科研处来信,内有荣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三等奖的获奖证书和奖金领取通知,手捧饱含领导、老师期望与谆谆教诲的红色证书,感激、感恩之情无法言表!

当年11月份,崔教授来总部出差,在总部北侧一家饭店叙谈往事,才知道毕业后所交资料需要完善,而我已毕业回京,是崔教授带领教研室赵陕冬等几位老师,帮忙重新梳理完善的。当时,如果崔教授找我,完全可以通过学员队查找到我的联系方式,他考虑到刚毕业,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为了让我安心工作,一切代劳了!这次见面,他勉励我,工作之余千万别忘了温习功课,争取回校读研究生,并答应如果考研给我专业专题辅导。看着慈祥的老师,听着感人肺腑的话语,无言以对,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2002年春季,崔教授到总部审定教材,住在原总部车管所招待所。那天下午去看他,他刚刚中午休息起床不久,见到我依然微笑着、满含亲切,因会务安排紧凑,简单聊了聊,就与同屋的老师一起开会去了。

再次见到崔教授是2005年12月中旬,我随中队到大兴北臧村原总部后勤基地参加农副业生产。他打来电话告诉我,已患重症,可否帮助在原武警总部医院住院治疗。听着他急促的声音,感到情况不妙,连忙拜托原基地王国明副主任帮忙。协调之时,他和阿姨从西安来京,到西客站见到他,比往日消瘦了许多。

2006年春节前,到医院看望崔教授。精神头很好,可病情不容乐观,他的双眼眼窝明显深陷。谈起病情,他十分乐观,也知道治疗情况,告诉我2003年“非典”做的直肠癌手术,由于当时因疫情住院相当困难,能够及时治疗已属不易!没想到2005年3月病情复发,癌细胞转移,虽在几家医院治疗不见好转,才来京治疗!

春节后,崔教授让阿姨给我打电话,说准备回去了!听到回去的消息,又惊又喜,莫非病情好转?还是……,赶紧请假赶到医院。

崔教授精神依然矍铄,但早已瘦的皮包骨头。阿姨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告诉我崔老师想家了。眼见情形,让我隐隐约约有一种不祥之感,乘机说:“老师,我听了您多年的教诲,咱们俩连一张合影都没有,今天能不能拍张合影?”,“当然可以!”他爽快的答应。老师连病号服也没换,开心的与我合影。分手时,送我到门口,握着我的手:“欢迎你方便时候回学院看一看,到时我好好的陪你喝几杯?……”。看着病入膏肓的老师,强装笑颜,连连点头。

刚转身走到电梯口,他突然叫住我,转眼望见他还站在病房门口,“别忘了业余时间多读书……”,“谢谢老师!”,说完快速钻进电梯,不争气的眼泪从眼角夺眶而出,感情的大门一泻千里!

崔教授回家不到两个月不幸驾鹤西去,这是我在写这篇文章从他女儿那里得知的!老师离世时,我刚刚恋恋不舍,离开培养我、厚爱我、助我实现大学梦想的部队。半年后,脱下军装转业。

时至今日,崔教授远游天国近14个年头,我也转业13个年头。固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再次入学深造,工作也豪无建树,但工作之余努力读书的教诲一直牢记,一直坚持!他的音容笑貌也时时涌现,没齿难忘!

在今年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写下这篇拙文,寄托哀思,重温他短暂而又辛劳拼搏的人生历程:崔斌洲,陕西户县人,1951年7月11日出生,2006年5月21日离世,享年55周岁。1969年参军,1974年毕业于原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之后任教于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1988年调到西安武警技术学院工作,先后研制了系列枪用电击器(1993年)、抛射式攀登器(1999年)、WJ99—1W型白色发烟弹(2000年)等十几项科研成果,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参与编写《武警装备学》等教材十几种,为武警部队军械专业教学和科研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点燃一束木香,让袅袅升起的一圈一圈青烟穿越时空,飘游极乐世界,伴随老师饮琼浆、品珍馐,幸福安康!

双手合十,默默祈祷,祝福慈祥善良的老师在美丽的天国,处处吮吸沁人心扉的花香!天天徜徉寰宇的瑰丽景象![1]

作者简介

文方清,笔名青松,山东微山县人,现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委办局工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