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人合一”的洛河记忆(刘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天人合一”的洛河记忆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天人合一”的洛河记忆》中国当代作家刘鑫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天人合一”的洛河记忆

——读柏峰的《千水万壑走洛河》

柏峰先生所创作的《千水万壑走洛河》一书,采取文化地理学的考察方式,以洛河为脉络,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为读者娓娓道来发生在洛河流域的人和事,唤醒了河边生活的“人”对洛河的综合记忆。洛河在“人”的述说中逐渐鲜活起来,拥有了“人”的记忆,“人”与“河”生态地共融于历史文化的发展之中。有别于传统的地域考察,本书的作家以人文眼光切入叙述,在记录中体现文化学者对特殊地理对象的历史关怀,使得作家笔下的洛河既有详实的材料支撑,又有丰富的艺术联想。通读全文,真实的洛河与艺术的洛河自然融合,生态地存在于书中所呈现的具体空间之中。

洛河在地理学意义上,是渭河的重要支流,是勾连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两大地理单元的河流,形成于自然,属于“天地”存在。逐水而居的人类在洛河流域留下的一系列生活痕迹构成人类生活变化的生动例证,洛河“天地”与洛河之“人”和谐生息,共同熔炼出“天人合一”的广阔图景。洛河在“天人合一”传统精神中突破了地理概念,形成了颇具风土民情的地域审美场,作家柏峰立足“走”洛河的沿途所见,为读者还原洛河周围的“天人”感应场,在“天人合一”中“感知”洛河“人”对洛河“天地”的精神寄托与共生共息的洛河记忆。

洛河这条水系历史久远,洛河所凝聚的“天人合一”文化元素也更为丰富,使得洛河成为一条“有故事”的河流,人类记忆中洛河“故事”的探访具有充分的意义与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构成柏峰先生创作这本书的出发点。发现“洛河”的最佳途径就是发现讲述“洛河故事”的正确方式,“人”与“天地”在历史中走向统一,对于洛河的“天地”理解莫过于对洛河流域生活的“人”的体认。在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召唤下,全书采取历时发展的时间轴梳理了从古至今的“洛河人”。

柏峰先生站在当代视角审视他面前的洛河,寻找属于洛河的记忆,在作家面前洛河记忆集中表现不同洛河“天地”的裂变重组,历史、自然、文化等“天地”在作家“人”的感知中构成全书的两大体系:历时性与共时性。本书第一章(源头)——第二章(远古)——第三章(悠久历史)——第九章(近代)——第十章(现代)——第十二章(当代)倾向于历时记录线索。作家在线性记录基础上,暂时止步于历史中浓墨重彩的时刻,放大洛河记忆中部分细节,形成共时性体系。本书第五章(长城)——第六章(关学)——第七章(杜甫)——第八章(屈复)——第十一章(皇陵)注重对洛河流域人文记忆在遗迹(长城与皇陵)、思想(关学发展)及诗歌(杜甫与屈复)三个板块的展开。更为可贵的是,作家在寻找洛河记忆的过程中,突破汉族中心论的限制,在第四章专门写到汉族与异族在洛河流域的民族融合,洛河不再简单属于“家乡”,而是多民族共同的记忆,开阔的胸襟可见一般。

历时性的时间轴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洛河记忆线索,共时性的空间则勾勒了洛河“天地”的发展面貌。二者形成作家记录洛河的科学坐标,将“人”对洛河的遥想准确地定位于洛河“天地”的滋养之中。为了加强本书的连贯性,作家有意识地在单元叙事中完成历时与共时的嵌套,以当代现实“所见”引发对“所想”记忆的回顾。作家看见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的“洛河”,而讲述的却是饱含着历时笔墨的“洛河故事”,在“洛河”的当下中探索“洛河”的曾经。这样的讲述方式将现实“游历”有机地联系到历时的人文集合,既可以打开历时的纵深感,又可以加强现实的体验感。

作家在“走洛河”的过程中,将笔墨挥洒在全书十二章的书写当中,但仔细品读,觉得这部书有这样几个艺术特色:

第一,全书首尾呼应。全书的第一章(从远古走来的洛河)尽管描述的是洛河的源头,但是书写视角却定位于当下,采取了当代“人”对“洛河”源头考证的方式行文,在当代语境回答“洛河从哪里来?”的问题,侧重在地理学角度讲述洛河的起源。全书的第十二章(洛河流域的植被与特色)则是对洛河当代发展的现实概览,着重表现洛河在“人”的作用下出现当代发展的新“天地”,同样立足当代语境,回答了“洛河将到哪里去?”的问题,突出洛河流域的地理分析。开头与结尾在学科归属与讲述方式上保持着高度统一,构成了全书首尾呼应的记录闭环。首章抛出“从哪里来?”引发读者对洛河历时追溯的兴趣,终章提出“到哪里去?”引导读者发展光明的未来。这样的安排给予读者极大的阅读满足感,形成较为“舒适”的心理体验。从时间线索的安排上来看,首尾的设计也将洛河记忆的过去与未来紧紧地连结在本书的讲述之中。

第二:引证考古发现。该部分主要由本书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及第十一章内容组成。按照时间线索,对于洛河流域的历史考古呈现出由虚入实、逐渐清晰的发展变化过程。随着时间的推进,洛河上所生活的“人”从传说中走来,建立了自己的文明,留下了诸多遗迹,也见证了文化的发展融合。

第三:丰满的人物志。本书的第六章至第十章构成了“走洛河”的第三单元。第二单元考古发现的人类社会群像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逐渐提炼出了典型的代表性人物,第三单元的焦点就对准了这些历史中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曾经与洛河“流域”发生了交集,在各个领域做出了贡献,最后将自身的经历融入洛河“天地”,变化为“洛河记忆”的一部分。今天的“人”对于“洛河”的记忆不仅有对洛河流域的印象,也包含着对这些“洛河人”的深刻纪念。

没有“人”的存在,洛河纵有“千水万壑”,也只能是被动的对象存在,当有“人”在洛河“走”上一遭,这些“千水万壑”点染上了生命的动力,不断与“人”发生联系,地理中的洛河走进了人文世界,沉淀为宏伟而又细腻的洛河记忆。作家柏峰在书中完成了“天人合一”式的“走洛河”,而属于我们自己的“走洛河”也许刚刚开始……[1]

作者简介

刘鑫,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艺美学博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