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中国春秋时期至汉朝时的墓葬型制,和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为帝王规格陵墓的组成部分,使用者主要是皇帝及其妻妾、宠臣及诸侯国国王与王后,但经朝廷特赐,一些勋臣贵戚也可使用。比如,《汉书》“霍光传”记载,汉宣帝曾赐霍光黄肠题凑入葬。

黄肠题凑中的“黄肠”指黄心的柏木,“题”指题头,即木材接近根部的一端,“凑”指向内聚合。黄肠题凑就是用黄心柏木在棺椁外垒叠起来,全部题头向内。代表作是西汉广陵王刘胥墓葬,虽无类似马王堆汉墓之葬品(已被盗多次),葬制本身十分考究。

到了东汉,黄肠石逐渐取代黄肠木,黄肠题凑逐渐绝迹[1]

目录

简介

“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等级最高。即椁室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

所谓“黄肠”, 颜师古注引苏林的说法即黄心的柏木,就是去皮后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墓葬中的“题凑”结构,据文献记载,至迟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缺乏实物的证据。从已有的汉代考古材料可知:“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方式衍生出来的。

“黄肠题凑”皆发现于竖穴 木椁墓中。例如,长沙象鼻嘴1号墓、北京大葆台1号墓等都使用了黄肠题凑。“黄肠题凑”指西汉 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外面还有便房。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汉 霍光死,汉宣帝“赐给 梓宫、 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详细介绍

黄肠题凑 是流行于秦汉时期的一种特殊葬制,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还有皇帝特许的宠臣。三国时魏人苏林在注释《 汉书· 霍光传》中释该词时说: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即黄肠是指墓葬的材料和颜色(柏木黄心), 题凑是指墓葬的形式和结构(木头皆内向)。 黄肠题凑是西汉中期才出现的名称,而在此之前,则称为题凑。黄肠题凑葬制在史书中有这样一些记载:《汉旧仪》 武帝坟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用梓棺黄肠题凑。 《汉书·霍光传》: 光薨,上及 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汉书·董贤传》: (帝)令将作为贤起冢茔陵旁,内为便房,刚柏题凑。 《续汉书·礼仪志》: 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2]。 《盐铁论·散不足》: 今富者绣墙题凑,中者梓棺楩椁。 目前最早的黄肠题凑墓发现于 河北石家庄市 小沿村,墓主身份属诸侯王,时代约当西汉早期。题凑木与椁壁板呈垂直方向垒砌于椁室四周,木头皆内向,题凑前壁略呈方形,长宽各约4米,直达墓道尽头,因墓在历史上被盗挖而烧毁,详细情况不得而知。

在长沙湘江西岸咸家湖畔发现的象鼻嘴一号墓和陡壁山一号墓为了解 黄肠题凑 葬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两座墓都是带斜坡 墓道的岩坑竖穴墓,研究者们认为可能分属于西汉某位长沙王和他的妻子。象鼻嘴一号墓坑口长20米,宽18米,坑深7.9米,底部置木结构的 甬道、题凑、前室、后室、两层回廊以及两重木椁和三重套棺。题凑由908根柏木垒成,围在外椁四周,并略低于外椁,平面呈凸字形,前、后壁宽13.2米,两侧壁长14.1米。题凑木宽25米,厚0.3米,长度在1.5~1.7米左右。题凑内的外椁空间分前室、内椁和 回廊三部分,内椁内设后室,中央置放三重套棺,左右和后方三面有内回廊,分为七室, 外椁回廊也分十二室,各小室分别放置陶器、漆器丝织物、冥钱等随葬品。陡壁山一号墓的黄肠题凑是在外椁壁板四周用179根粗大的黄心柏木垒成,其中,东边垒三层,每层东西方向铺15根,共45根;南北两边各垒三层,每层南北方向铺18根,共54根;西边通墓道只垒二层,每层东西方向铺13根,共26根。四边高度都低于椁室外壁板。南北两边最下层的第四、十、十六三根木枋都是平铺垒叠,没有榫卯扣接。现存最长的黄肠木为1.17米,最短的(有被盗掘者砍断的痕迹)为0。27米,多数残长0.7~0.9米,均为0.4米左右的见方。椁顶和题凑外围填塞木炭和白膏泥,起防潮和密封的作用。

视频

黄肠题凑 相关视频

“黄肠题凑”究竟有何讲究?为何说它是汉墓顶配?
古代帝王墓中的“黄肠题凑”,到底是什么?为何让盗贼惧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