騷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羅伯特·騷塞 | |
---|---|
羅伯特·騷塞 | |
原文名 | ROBERT SOUTHEY |
出生 |
1774年 8月12日 英國 |
逝世 | 1843年3月21日 |
職業 | 詩人 |
知名作品 |
《布倫海姆之戰》 《不再與死人為伍》 《聖女貞德》 《審判的幻景》 《納爾遜傳》 《英國來信》 《醫生》 《撒拉巴》等。 |
羅伯特·騷塞(ROBERT SOUTHEY,1774-1843年),英國作家,湖畔派詩人之一。"消極浪漫主義"詩人,他曾一度激進,後反對法國革命,於1813年被國王封為桂冠詩人。
作為早期的浪漫主義者,在他的帶領下,民謠體詩得以復興。他嘗試使用無韻的不規則詩句,是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自由詩體運動的先行者。
羅伯特·騷塞(Robert Southey)是「湖畔派」三詩人中才氣較差的一位。他生於布利斯托一個布商家庭,年青時代思想激進,飽讀伏爾泰、盧梭的著作,在威斯敏斯特學校學習時曾因撰文反對校方體罰學生而被開除學籍。進牛津大學後,他更醉心法國大革命,寫史詩《聖女貞德》歌頌革命,後來還與柯爾律治計劃在美洲的森林裡建立烏托邦社會。但中年後騷塞的政治態度卻變得十分保守,還熱衷於趨附權貴,成了統治者的御用文人,並因此獲得「桂冠詩人」的稱號。[1]
1821年他以桂冠詩人身份作頌詩《審判的幻景》頌揚去世不久的英王喬治三世,攻擊拜倫、雪萊等進步詩人,稱他們是「惡魔派」。拜倫作同名諷刺長詩一首,對喬治三世和騷塞作了盡情的揶揄奚落。
英國詩人、散文家,主要由於同早期浪漫主義運動領袖柯爾律治、華茲華斯結交而出名。他的是與後兩者的作品幾乎沒有任何共同之處。現在除了幾首抒情詩和民謠之外,他的詩已經很少有人閱讀,也不像他的散文那樣受人推崇。他的散文作品文筆清新,其中有些長期為讀者傳送,如:《納爾遜傳》(1813)、《英國來信》(1807)、《醫生》(1834)等。他還寫過兩首史詩《撒拉巴》(1801)、《克哈馬的詛咒》(1810),都是關於因果報應的東方故事,其中有一些佳句,但總的來說缺乏創作靈感。騷塞在倫敦上中學時就開始寫作,由於在校刊上攻擊學校體罰被開除。此事激起他本性中帶有叛逆精神的一面,在牛津大學讀書時對法國大革命的理想表現出極大的熱忱,曾寫詩一首《聖女貞德》(1796),支持法國大革命。
1794年與柯爾律治結識,兩人志趣相投,後中途離校打算實現柯爾律治的計劃,前往對美國建立一個烏托邦式的農業公社。但他不久即失去興趣,因而同柯爾律治不合。
1795年同伊迪絲.弗里克秘密結婚後,前往葡萄牙,思想開始轉變,
1800~1801年再次訪葡時,就完全從革命轉向了保守。
1803年,騷塞夫婦與華茲華斯結識,並建立了友誼。他們共有6個孩子,由於生活所迫,曾經手不停筆地進行寫作詩歌、評論、傳記、新聞報道和從事翻譯。
1809~1838年為保守黨的《每季評論》寫了95篇政論。
1813年受封為桂冠詩人,生活始有保障。晚年前妻去世,續娶後夫人不合,生活極不愉快。
詩詞風格
騷塞寫過幾首富有東方色彩和異國情調的敘事長詩,也寫一些中古風格的歌謠以抒懷詠志的短詩。前者雖有浪漫主義激情和冒險情節,但顯得冗長拖沓、矯揉造作,後總體成就也不高,但有少量幾首尚可一讀。
騷塞的著名短詩有《布倫海姆之戰》、《不再與死人為伍》和《因尺角之石》。除《納爾遜傳》(1813年)外,他還撰寫隨筆和歷史。兒童故事《三隻小熊》就取自其長達七卷的雜記作品《醫生》(The Doctor,1834--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