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莢蘭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香莢蘭屬是蘭科下的一個屬。攀援植物,長可達數米。莖稍肥厚或肉質,每節生1枚葉和1條氣生根。葉大,肉質,具短柄,有時退化為鱗片狀。分布於全球熱帶地區。基質宜選擇富含腐殖質的土壤,可用腐葉土、山泥等加適量河沙混合而成,酸鹼度以微酸性為佳。[1]
形態特徵
攀援植物,長可達數米。莖稍肥厚或肉質,每節生1枚葉和1條氣生根。葉大,肉質,具短柄,有時退化為鱗片狀。總狀花序生於葉腋,具數花至多花;花通常較大,扭轉,常在子房與花被之間具1離層;萼片與花瓣相似,離生,展開;唇瓣下部邊緣常與蕊柱邊緣合生,有時合生部分幾達整個蕊柱長度,因而唇瓣常呈喇叭狀,前部不合生部分常擴大,有時3裂;唇盤上一般有種種附屬物,無距;蕊柱長,纖細;花葯生於蕊柱頂端,俯傾;花粉團2或4個,粒粉質或十分鬆散,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蕊喙通常較寬闊,位於花葯下方。果實為莢果狀,肉質,不開裂或開裂。種子具厚的外種皮,常呈黑色,無翅。
產地生境
全屬約70種,分布於全球熱帶地區。中國約有2-3種。除台灣和雲南南部已知的2種外,自福建南部、廣東、海南、廣西、貴州至雲南均採到該屬標本。
下級物種
越南香英蘭
- 形態特徵:越南香莢蘭 Vanilla annamica gagnep.,莖攀援,長6~20m,粗大,粗1cm或過之,在節處特別腫脹,彎的,節間長8~10cm。葉橢圓形,兩端漸狹,頂端略鈍,鮮時肉質,肥厚,干時革質;縱脈25~30條,近等長,凸出的,在縱脈間具多數橫脈;葉柄短,基部抱莖。圓錐花序,長10~20cm;花白色帶淡綠色;萼片與花瓣相似,披針形,頂端漸尖;唇瓣倒置,與蕊柱合生至3/4處而成管狀,不明顯3裂,唇盤中部具鱗片,前端具睫毛;側裂片較寬,邊緣缺刻狀,中裂片稍鈍,上表面前部密布長約2mm、寬1.5mm的流蘇狀長毛。花期4~6月。
- 分布:分布於貴州的興義、羅甸、安龍等地;雲南西南部有分布;越南也有分布。生長於海拔1100~1300m的山地石壁或樹幹上。
物種區別
福建標本甚似台灣香莢蘭V. somai,貴州的植物很可能是V. annamica Gagnep。但由於沒有花或花不完整,未能作出準確的判斷,暫不收入。[2]
所有物種
- 大香莢蘭
- 台灣香莢蘭
- 香莢蘭
- 香莢蘭屬
栽培養護
基質宜選擇富含腐殖質的土壤,可用腐葉土、山泥等加適量河沙混合而成,酸鹼度以微酸性為佳。也可植於樹下讓其攀援生長。生長適溫22℃~30℃,10℃以上可安全越冬。喜半蔭,蔽蔭度為50%~60%為宜,冬季可見全光照。生長期需保持基質濕潤,特別乾熱季節需及時補水,多於傍晩進行,缺水時葉片及莖蔓萎蔫,並會造成落莢。室外種植的,雨季應注意排水。定植時,基質可施入適量腐熟的有機肥,生長期半個月施1次1200倍的平衡肥,最好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施用。可採用切莖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