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霍俊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霍俊萍,女,山东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旦角演员,生于1947年。她于1960年考入山东省淄博市五音戏剧团学艺,拜师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鲜樱桃国家一级演员。中共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戏剧家协会主席,淄博市文化系统艺术总监,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名誉院长。[1]

生平介绍

自1987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全省十佳文艺工作者,全省有突出贡献的文艺工作者、省模范党员、省文艺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霍俊萍从事戏曲表演20余年,先后主演了《半把剪刀》、《侠女》、《豆花飘香》、《石臼泉》、《腊八姐》等近30出大戏,其中五音戏《豆花飘香》、《石臼泉》、《窦女》均为晋京剧目,并由省电视台录制为戏曲电视多次播放。

霍俊萍在任院长期间,坚持“出人、出戏、出效益”的办团方针,培养了许多五音戏剧院的青年优秀演员。为五音戏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她在五音戏表演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五音戏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艺术人生

霍俊萍生于周村区一个贫苦农民之家。

1960年,13岁的霍俊萍考入了文工团。父母不同意她去,她说:“我一定要去,一辈子也不后悔!”1964年她扮演的第一个较重要的角色是《缫丝姑娘》里的第三号人物——左海英。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进丝厂体验生活。也许她练得太专注了,学得太像了,在那段时间里,排练场上上下下的人们都喊她“小左”。凭着刻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霍俊萍很快脱颖而出。

16岁,她成为剧团主要演员之一。之后,她主演了《琼花》、《啼笑姻缘》、《半把剪刀》等三十余部大戏。 1984年剧团排演现代戏《豆花飘香》,院领导决定让她饰演主角豆花。她换上土里土气的大花褂子,肥裤子,到偏远山区体验生活。白天学着推小车,推磨子,晚上回到家里就以豆花的感觉来做饭说话。这个角色使她获得了中国戏剧第三届梅花奖提名。

霍俊萍演戏非常投入。在《石臼泉》中演鲁丫,她观察农村姑娘们的言谈举止,设计了鲁丫台步,反复练习,认真体味角色的心理。演出结束后好长一段时间,她仍沉浸在鲁丫的感情里不能自拔。她不愿说话,不愿睡觉,默默地想,悄悄地哭。这部戏为她赢得了第5届梅花奖。霍俊萍演戏非常能吃苦。由于长时间练功,她腰脊受损,腰椎盘脱出,非常严重,演《石臼泉》时,她的腰椎尖盘已脱出18次了。

1986年她给老山前线归来的战士演出《豆花飘香》,带病连续演了6场,受到了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这6场演出中,她的腰却五次错位,她都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部队官兵得知此事非常感动。

1997年,中央电视台《九州戏苑》约她录制节目,当时她腰椎突出,在接受治疗,同事和家人都劝她不要去。但她为了让全国人民更加了解五音戏,还是执意要去。在大夫为她又一次推拿复位后,她被人抬着上火车,中途十几个小时躺着一动也不能动。演出中她的腰椎又脱出了。她咬紧牙关,坚持录完了节目。到第二次获得梅花奖时,她的腰椎已脱出了三十多次。长时间得不到治疗和脱出次数过多,她的腰椎再也无法回复,现在仍然阵阵作痛。她之所以这样坚韧,是因为她太爱五音戏、太爱她的角色了,她几乎与角色化为了一体。霍俊萍说:“要塑造好一个角色,就必须千遍万遍地去体会。角色痛苦,我就痛苦;角色烦恼,我就烦恼。只有经历过这千百次的痛苦,才能让角色活起来。”为了歌颂主旋律,霍俊萍带领剧院主创人员深入体验生活编排的现代戏《腊八姐》获得了2000年第8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第一名,2001年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霍俊萍本人也获得第19届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第一名。著名表演艺术家方掬芬评论说:“霍俊萍是个好演员。她寻找到了人物内心活动和外部体现最准确的自我感觉。她创造的腊八姐纯真善良、朴实而又愚昧。腊八姐不是一般的漂亮,而是真正的美丽,一个从内到外都具有美的素质,令人产生美感的形象。”著名戏剧评论家王蕴明说:“朴实无华,简洁鲜明,内蕴深厚,渐入佳境。看了霍俊萍的戏我联想到了毕加索的画”。

艺术特色

霍俊萍是继五音戏创始人“鲜樱桃”之后五音戏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她获得了第五届和第十九届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第一名,成为山东省两次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五音戏是淄博的地方戏,属全国稀有剧种,要使五音戏这个优秀的地方剧种得以存活并发扬光大,霍俊萍深感责任重大。多年来,她一直潜心致力于五音戏的挖掘整理、创作和编排工作。

1979年她主演清朝四大悲剧之一的《半把剪刀》在济南连续公演三十多场,场场客满,引起轰动。聊斋戏《窦女》从1983年至今,公演了近二十年,成为剧院保留剧目。现代戏《豆花飘香》,公演了四百多场,豆花成了淄博家喻户晓的劳动模范。面对地方戏的发展困境,霍俊萍对五音戏大胆地进行了改革。她在五音戏的剧本、音乐、化妆、灯光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这一古老的剧种更贴近时代,符合现代观众的要求。例如,在化妆方面,她改用淡妆。

在《腊八姐》中,她以《沂蒙小调》为基础,重新设计了背景音乐和《淄博是个好地方》的小歌谣,以此歌颂和宣传自己的家乡。这支曲子反复出现、贯穿全剧始终,不但突出了主题,也突出了淄博地方特色,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使用交响乐伴奏五音戏,她吸收剪纸、木版年画、雕塑、舞蹈等造型来丰富自己的表演,使人物更加优美,更具生活气息。

2000年《腊八姐》专家座谈会上,前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评论家李振玉说:“这个戏最成功的就是腊八姐这个形象的塑造。霍俊萍塑造的豆花、鲁丫等农村妇女形象都很成功,这个戏如果离开了她出色的表演,将会大打折扣。”《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美国华侨日报》、《世界日报》等二十几家报刊均发表了对霍俊萍的艺术专题、评论文章,中国国际电视台也播放了霍俊萍主演的剧目。周恩来总理曾说,一曲《十五贯》救活了一个剧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霍俊萍使淄博的五音戏走向了全国,并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取得成绩

霍俊萍坚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提炼艺术,并执着的追求、探索,形成了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她的表演得到了国家级、省级专家的高度赞赏,称之谓“霍俊萍现象”。 1984年以来她连续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市表演一等奖。

1984年荣获山东省第二届戏剧月优秀演员奖;

1986年荣获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月最佳女主角奖;

2001年荣获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最佳演员奖”;

并分别于1987年和2002年获得了第五届和第十九届中国戏曲梅花奖,成为山东省两次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1995年她因主演现代戏《腊八姐》而获得“五音皇后”之美称。

1992年,她应邀请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栏目的录制,作为嘉宾她分别演唱了《王小赶脚》和《拐磨子》片断。并应邀参加了福建省文化厅、戏剧家协会主办的《邀请全国部分梅花奖演员赴闽演出》活动。

1989年起,霍俊萍担任市五音剧团团长。她提出了“知识办团,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方针,主持拟定了考勤、管理等六项规章制度。

1994、1995年连续获全省精品工程奖,市政府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擅演剧目

《半把剪刀》、《侠女》、《窦女》、《啼笑因缘》、《豆花飘香》、《石臼泉》、《腊八姐》等。

参考文献

  1. 霍俊萍名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