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郑作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郑作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 1906年11月18日
福建省福州市
逝世 1998年6月27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鸟类学家
知名作品 《中国鸟类区系纲要》(英文版)

郑作新 (1906年11月18日 - 1998年6月27日),出生于福建福州,鸟类学家[1]中国科学院院士[2]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3]。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26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农科生物系。1927年和1930年分别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郑作新主要从事鸟类学研究工作,1989年获科学院颁发的科学荣誉章[4]

郑作新是中国鸟类学的奠基人之一,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5]。他对中国鸟类学和动物地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郑作新先生是享誉世界的鸟类学家、动物分类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中国乃至全世界鸟类学和动物学界的一代宗师。

人物履历

早年经历

1906年11月18日,郑作新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教师家庭,祖籍福建省长乐市。父亲郑森藩是中学教员,曾任过中学校长。郑作新5岁时,母亲不幸去世,他和妹妹由祖母养大。

郑作新聪明好学,小学时一直是优秀生,连续跳级,所以中学毕业时才15岁,还不到大学入学年龄,经学校再三推荐,方才被允许参加考试。考试结果非常优秀,福建协和大学破例录取了他,成为该校年纪最小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由于他的聪明和勤奋,只用了3年半就完成了大学4年的课程。

出国留学

1926年夏,郑作新考入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生物系。由亲友资助路费赴美。在密歇根大学的初期,学费及生活费靠半工半读解决,如在系里饲养研究用的动物,在校医院当杂工等。后来在该校兼做助教,又获研究院和中华教育科学奖学金,费用得到了解决。

郑作新于1927年获硕士学位,1930年获科学博士学位,学院还颁予SigmaXi金钥匙奖。这是美国大学研究院奖励学生的最高荣誉,时年郑作新年仅23岁。

1945年3月,郑作新被美国国务院文化司聘为"客座教授"赴美讲学和访问。他1946年回国,继续在协和大学任教,并对中国鸟类进行全面的考察整理。

回国任教

1947年发表了《中国鸟类名录》。同年,他还在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刊物上,发表《中国鸟类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此文对中国动物地理学研究有着开拓性影响。 此后数十年间,郑作新不断对中国整个鸟纲动物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为世界鸟类学提供了大量有关中国鸟类的完整资料。

1956年1月8日,在人民日报第三版刊登了《庥雀的害处和消灭它的方法》一文,致使将麻雀列入"四害"之一。

1956-1957年,他率队前往云南参加中苏合作的亚热带生物资源考察。

1957-1958年赴湖南考察,1960年去海南岛考察,1957-1960年参加南水北调的考察,1960-1980年主持组织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的生物组工作,1974-1976年赴江南一带及东北地区进行以水禽为主的鸟类调查。

1957年,他写了《麻雀食物分析的初步报告》在《动物学报》上发表,并在报刊上撰写文章介绍麻雀的益和害。

1960年春天,郑作新登上了四川省的峨眉山。

1961年,郑作新带领几位年轻的鸟类学工作者,又一次奔赴云南南部一带,寻找家鸡的祖先--生活在野外的原鸡。

1963年,由他主编出版的《中国经济鸟类志》,美国商业部把它译成英文本,并制成了缩影胶印本广泛发行。

1979年,他在英国伦敦举行的雉类学术论讨会上作报告,并被推任世界雉类协会副会长,后来又被选为会长。

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中国鸟类学会成立,他当选为理事长。

1984年,中国动物学会也推举他为理事长。国际鸟类学界也很尊重他,推选他为英、美、德等国鸟类学会的通讯会员。

1987年,郑作新的《中国鸟类区系纲要》问世。该书是郑作新教授在其中文版《中国鸟类分布名录》第二版(1976)的基础上,根据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增补修订而成的。这是中国学者用英文撰写的第一部鸟类学专著,是"当今中国最完整的鸟类学巨著,也是国际上杰出的鸟类学专著之一"。

郑作新
郑作新--鸟类环志简史—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

1987年,代表作《中国鸟类区系纲要》(英文版)一书,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外,又获美国国家野生动物联合会授予"国际特殊科学成就奖"。主编的《中国动物志--鸟纲》已出版10卷,亲自主持撰写了其中的6卷。

1996年,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的得奖人之一。对中国鸟类分类、动物地理学、自然保护方面都有所创新和发展。

1993年,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终身荣誉奖。他是中国动物学会与中国鸟类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世界雉类协会会长,世界鹤类基金会首席顾问,英、法、美、日、德等国鸟类学会通讯会员。

1998年6月27日夜去世。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科学综述

几十年来,郑作新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发现了一批新种、新亚种、新纪录,并纠正了过去一些鸟类分类中的错误,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在50年代末期(1955-1958)发表了《中国鸟类分布名录》。此书详列了当时所知的中国鸟类及其在国内的分布,是研究中国鸟类的必要工具书。出版后又根据历年考察的结果,在1978年修订出第二版。1963年由他主编出版的《中国经济鸟类志》,美国商业部把它译成英文本,并制成了缩影胶印本广泛发行。为了适应国际上的需要,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和联邦德国的PaulPareyScientificPublishers出版公司邀请郑作新用英文编写《中国鸟类区系纲要》一书,并在1987年出版。书中列入到1982年为止的中国已知的所有鸟类,共有1186种和953亚种,分隶于389属、81科、21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的24个新亚种,并附有分布图828幅和分布总表。《纲要》比《中国鸟类分布名录》又新增加20种、64亚种。《纲要》首次对中国一个纲的动物(鸟纲)进行分类、分布、繁殖、生态等做了全面而有系统的综合总结,提供了有关中国鸟类的完整资料,成为国际上鸟类学经典著作之一。这项研究为有益和有用鸟类的增殖和引种驯化,为资源动物学、动物地理区划和农业区划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制定与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美国国家野生动物协会(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评选郑作新为1988年度国际自然保护特殊成就奖的获得者,并推派会长JD海尔(Hair)博士来京参加于1989年5月26日隆重举行的颁奖仪式。海尔说授奖仪式在美国国外举行,在该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也是第一次颁发给一位中国的学者。

在鸟类亚种的分类工作上,郑作新也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关于鸟类分类的工作,世界各国鸟类学家已经做了二三百年,现今在北半球的范围内,鸟的新亚种已经很难发现了。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鸟类工作者就一共发现了24个新亚种,包括郑作新独自发现及和他的助手合作发现的16个。其中郑作新等所发现的"峨眉白鹇"最有轰动性。发现白鹇新亚种的论文于1964年在中国《动物学报》上发表后,又寄赠给原东德的著名鸟类学家E·施特斯曼(Stresemann)教授,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赞许。美国芝加哥博物馆的F史密斯(Smith)于20世纪30年代曾在中国四川采得白鹇,但他并未发现这是个新亚种。他的后继者MA特雷勒60年代重新查看这个鸟类标本,才研究出这是一个新亚种,他为了尊重郑作新教授在中国鸟类学上的贡献,拟命名为"郑氏白鹇",并写成论文投登英国的一个著名鸟学专刊(BulletinofBritishOrnithologicalClub)。这个刊物的主编把这篇论文寄给施特斯曼教授审查,他确认这个新亚种已经由郑作新本人先发现了。特雷勒命名的"郑氏白鹇"只不过是郑作新教授发表的"峨眉白鹇"的同物异名,因而不予刊出。事后施特斯曼博士写信给郑作新说明了中国的这一领先发现。郑作新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随后,郑作新综合研究了白鹇的所有亚种,它们分布在东南亚各地,而多数的亚种是集中在云南南部,因而认为此处可能是白鹇的起源地。白鹇所有亚种的雄鸟都具有白色尾羽,这无疑是比较发达的特征。而峨眉白鹇亚种的雄鸟却具有黑色的外侧尾羽;另有两个亚种的雄鸟,其外侧尾羽亦杂有明显的黑斑,一个亚种在海南岛,另一个亚种在越南南缘。这三个亚种由于雄鸟的外侧尾羽尚未完全变白,因而认为是比较低等的亚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低等亚种却都在白鹇分布范围的边缘地区。以前一般认为存在低等类型亚种的地区是这一个种的起源地,郑作新依据白鹇的亚种分化与分布情况,认为比较低等类型的亚种并不在种的起源地,而是被排挤残存在这一个种分布范围的边缘。不但亚种如此,郑作新近来研究种的进化,发现在一个属中,高等类型的种也是在属的起源地,而低等类型的种却被排挤到边缘地区去。这从噪鹛及鸦雀等种的演化上都可提供证据。这是郑作新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这与达尔文进化论优胜劣汰的提法是相符的,是对生物进化论具有理论意义的补充论证。

郑作新通过对亚种分化的分析,还提出亲缘种在亚种分化上有平行趋向,因而对它们的亚种分化可能进行预测。在鸟类中的大陆亚种与附近岛屿上的亚种相较,后者翅膀常较前者为短,他认为以此可得知岛屿上的亚种是有定向分化的意义。

关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郑作新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他独立的见解。全世界划分为6个动物地理界,在中国境内含古北界和东洋界。1876年英国学者AR华莱士把两个界的分界线定在南岭,即南岭以南为东洋界,南岭以北为古北界。郑作新根据鸟、兽中的特有种、优势种等的分布区系,提出以秦岭为分界的观点,即秦岭以南为东洋界,秦岭以北为古北界。他的这种划分不仅在鸟、兽区划中有充分的根据,而且与土壤、植被、气候等的区划相一致。他又把两个界进一步划分为7个一级区和19个二级区,在国际上属首创,为国内外学者所认同和使用。

主要论著

《雁形目》以及《雀形目》中的前三卷已经出版,其余各卷也在编写之中。几十年来,郑作新完成了14部研究专著,30多种书籍,上百篇科学论文,200多篇科普作品.

1郑作新,福建鸟类目录,协大学报(英文版),1938,1:1~58.

2郑作新,福建鸟类之统计,协大生物学报,1939,1:1~40.

3郑作新,闽江流域鸟类之研究Ⅰ,非雀形目鸟类,协大生物学报,1940,2:1~ 72.

4郑作新,闽江流域鸟类之研究Ⅱ,雀形目鸟类(百灵科-莺科),协大生物学报, 1942,3:1~50.

5郑作新,邵武鸟类三年来(1938~1941)的野外观察报告,协大生物学报, 1944,4:63~150.

6郑作新,中国鸟类之统计,科学,1947,30:140~141.

郑作新
为麻雀“平反”专家文革遭曝尸

7郑作新,中国鸟类地理分布之初步研究,科学,1947,30:139.

8郑作新,中国鸟类名录,中国科学社论文专刊,1947,9:49~84.

9郑作新等,中国的鸟类,商务印书馆,1952.

10郑作新,中国鸟类分布名录Ⅰ,非雀形目,科学出版社,1955.

11郑作新等,河北昌黎果区主要吃虫鸟类的调查研究,科学出版社,1957.

12郑作新,中国鸟类分布名录Ⅱ,雀形目,科学出版社,1958.

13郑作新,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以鸟、兽等为主),科学出版社,1959.

14郑作新,中国钩嘴鹛的系统分类研究,动物学报,1962,14(2):197~218.

15郑作新,秦岭、大巴山地区的鸟类区系调查研究,动物学报,1962,14(3):36 1~380.

16郑作新,中国经济动物志--鸟类,科学出版社,1963.

17郑作新,四川西南与云南西北地区鸟类的分布研究Ⅱ,雀形目鹟科,动物学报,1963,15(1):109~124.

18郑作新,黑颈噪鹛的两亲缘种在国内的亚种分化,包括一新亚种,动物学报,1 963,15(3):471~478.

19郑作新,国内鸟类的首次记录,包括一个科和两属的新纪录,动物学报 ,1964,16(3):487~493.

20郑作新,四川白鹇的一新亚种--峨眉白鹇,动物分类学报,1964,1(2):2 21~228.

21郑作新,秦岭鸟类志,科学出版社,1973.

22郑作新,南海岛的鸟类Ⅱ,雀形目,动物学报,1973,19(4):405~416.

23郑作新等,中国动物志--鸟类第4卷:鸡形目,科学出版社,1978.

24郑作新等,中国动物志--鸟类第2卷:雁形目,科学出版社,1979.

25郑作新,不同纬度的繁殖鸟与迁徙的关系,动物学报,1979,25:188.

26Cheng TsoHsinA Sketch of the Avian Fauna of China with Special Ref erence to Galliform SpeciesProcWoodland Grouse Symp(World Pheasant Association),1979:45~47.

27Cheng TsoHsin,Taxonomic and Ecological Notes of Capercailles and Bl ack Grouse in China,ProcWoodland Grouse Symp(World Pheasant Association),1979:83~86.

28郑作新,中国噪鹛属的演化及其起源地和边缘区之种类的比较研究,动物学报 ,1982,28:205~210.

29郑作新等,西藏鸟类志1~353,科学出版社,1983。

30郑作新,中国噪鹛属的演化兼论其起源地种类的特征,进化论选集,1983: 149~150.

31郑作新,中国鸦雀的系统分类研究,动物学报,1984,30(3):278~285.

32郑作新,世界鹤类系统检索,动物学报,1986,32(2):189~193.

33郑作新等,中国动物志--鸟纲第11卷:画眉亚科,1~307,图版Ⅰ~Ⅷ,科 学出版社,1987.

34Cheng TsoHsin,A synopsis of the Avifauna of China(中国鸟类区系纲要 ),Science Press & Paul Parey Scientific Publishers,1987,11:224.

35郑作新等,中国动物志--鸟纲第6卷:鸽形目、鹦形目、鹃形目、鸮形目,科学出版社,1991.

36郑作新等,中国动物志--鸟纲第10卷:鸫亚科,科学出版社.

37郑作新等,中国动物志--鸟纲第1卷,第一节,中国鸟纲绪论,第二节潜鸟目、辟目、鹱形目、鹈形目、鹳形目,科学出版社,1997.

科研获奖

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学奖三项(1978),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79、1985)、特等奖(198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7)、一等奖(1989),《中国鸟类区系纲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9);还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科学荣誉奖(1981),及美国国家动物协会的国际特殊科学成就奖(1988)。

人才培养

郑作新认为要为祖国培养人才,首先要解决教材问题,于是率先用中文编写了《大学动物学实验教程》(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又出版了《脊椎动物分类学》和《普通生物学》(1938)。这些教材被广泛采用。由于他不断的努力,当时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的鸟类研究,终于开展起来了。1938年,郑作新创办了中文《协大生物学报》。他带着学生到野外观察、采集,并举办鸟类展览,使学生对鸟类发生兴趣。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迁到闽北山城邵武。邵武地处武夷山脉,鸟类资源丰富,除留鸟外,还有候鸟述路停留。经几年的调查研究,于1941年他发表《三年来邵武野外鸟类观察报告》,这是中国国内较早的鸟类学研究论文之一。

社会任职

郑作新曾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兼自然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动植物科学委员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动物学暨动物地理学主编。

人物故事

一次,郑作新受邀出席在日本北海道召开的世界鹤类年会,日方却在活动中将丹顶鹤称为“日本鹤”。郑作新坐不住了,走上发言席慷慨陈词:“众所周知,丹顶鹤是国际性的迁徙候鸟,并非日本特产,怎么能叫日本鹤呢?我建议,先把名称改过来,改成丹顶鹤。”全场鸦雀无声,然后,是雷鸣般的掌声。

许多人都知道郑作新这个响亮的名字,但并不知道在郑作新背后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女性———夫人陈嘉坚先生。

郑作新
1945年,郑作新、陈嘉坚夫妇在福州魁岐协和大学

陈嘉坚,生于1913年,祖籍长乐江田村。1935年1月,正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深造的陈嘉坚与郑作新在福州幼儿师范礼堂举行了婚礼。从此,他们相濡以沫开始了长达六十多年的风雨之路。

1955年冬,麻雀被列为“四害”,全国各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消灭麻雀运动。郑作新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深入北京郊区农村,进行长达一年的调查,共采集848只麻雀标本,解剖了这800多只麻雀的胃,对麻雀全年食性作了详尽的研究。当时在粮食有定量的情况下,陈嘉坚用家里的粮食喂养了一些麻雀,以计量它们的食量,支持丈夫爱鸟护鸟。《关于麻雀问题向主席的报告》,由胡乔木转报给毛主席,这份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报告打动了毛泽东主席,马上作了批示。1960年初将麻雀从“四害”中去掉,换成了臭虫,麻雀的劫难终于结束。

没想到为麻雀平反的事,在“十年动乱”中却成了郑作新的弥天大罪。在助手被撤消、业务工作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视科研为生命的郑作新只能将工作移到家中进行,陈嘉坚自然地成为他的得力助手。1971年陈嘉坚退休后,就以主要精力协助丈夫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她的协助下,郑作新的《秦岭鸟类志》《中国动物志———鸟纲•鸡形目》《脊椎动物分类学》等10余部专著出版了。

更让人感动的是,为了更好地协助丈夫工作,她与时俱进,80岁高龄学起了电脑,帮助郑作新完成打字、查找资料、整理文稿等日常工作,成为他最得力的助手。

荣誉表彰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美国国家野生动物学会授予他"1987年美国自然资源保护成就"奖[6]

美国国家野生动物协会(NationalWildlifeFederation)评选郑作新为1988年度国际自然保护特殊成就奖的获得者。

1993年,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终身荣誉奖[7]

1989年获科学院颁发的科学荣誉章。

1993年获林业部颁发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终身荣誉奖"。

1995年获"蔡冠深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基金会"奖。

1996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8]

后世纪念

2016年11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主办的"纪念郑作新院士诞辰110周年活动暨鸟类学系列讲座"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报告厅举行。国家动物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林业局、北京动物园等单位的领导、专家、中青年鸟类学学者和鸟类爱好者数百人参加纪念活动,会议由国家动物博物馆张劲硕博士主持。

2011年11月18日是中国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院士诞辰105周年的纪念日,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讲堂于11月19日、20日特别推出了"纪念郑作新院士诞辰105周年鸟类学系列讲座"。本系列讲座包括三场鸟类学专业讲座和一场鸟类展厅的流动讲解,共有两百余名观众报名参加了此次活动。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员,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负责人张劲硕主持。通过一段短片介绍郑作新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贡献,以追忆他的高风亮节、缅怀他的卓越贡献、传承他的科学理念。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