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邵原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邵原鎮,隸屬於河南省濟源市,地處濟源市西北部,東與王屋鎮毗鄰,南傍黃河小浪底水庫與洛陽市新安縣隔河相望,西和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接壤,北與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為鄰,鎮人民政府距濟源市區60千米,總面積337平方千米。[1]

邵原鎮境域古代稱為郫邵;1986年,撤鄉建鎮;截至2018年末,邵原鎮有戶籍人口42610人;截至2020年6月,邵原鎮下轄5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邵原村。

2011年,邵原鎮財政總收入2425.1萬元,比上年增長5.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382.萬元,比上年增長3.8%,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資源稅1417.7萬元,營業稅401.8萬元,印花稅178.8萬元,煙葉稅172.8萬元,增值稅97.8萬元,企業所得稅76.1萬元,個人所得稅30.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5.5%、.3%、5.2%、6.3%、5.8%、4.6%,人均財政收入606元,比上年增長5.6%,農民人均純收入5200元;2018年,邵原鎮有工業企業22個,規模以上企業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5個。

中文名:邵原鎮

行政區劃代碼:410881104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河南省濟源市

地理位置:濟源市西北部

面 積:337 km²

下轄地區:50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邵原村

電話區號:0391

郵政區碼:459014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豫U

人 口:42610人(2018年戶籍人口)

建置沿革

邵原鎮境域古代稱為郫邵。

周朝時期,為邵公、毛公采邑。

漢代時期,設邵亭,

從北魏時期至唐朝、宋朝、元朝,曾為州、郡、縣治所。

明清朝兩代,設為巡檢司,由巡檢官管理。

清朝初期,屬清上鄉,後屬清下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濟源縣第七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再建王屋縣,為縣政府駐地。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撤銷王屋縣後,仍屬濟源縣第七區。

1955年,改屬王屋區。

1958年初,建邵原鄉,後改為邵原公社。

1983年,撤社改鄉。

1986年,撤鄉建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邵原鎮地處濟源市西北部,東與王屋鎮毗鄰,南傍黃河小浪底水庫與洛陽市新安縣隔河相望,西和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接壤,北與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為鄰,鎮人民政府距濟源市區60千米,總面積33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邵原鎮地處太行山山系西南端,地勢為四周高、中間低,呈盆地狀,西南為丘陵地帶,中部為小盆地,西北部為河道平原,主要山峰有鰲背山、黑龍山,境內最高峰鰲背山位於鎮區北,海拔1929.6米,最低點位於南部小浪底庫區,海拔527.7米。

氣候

邵原鎮境內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冷夏熱,年溫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較少,大陸性強,多年平均氣溫13.7℃,1月平均氣溫-12℃,極端最低氣溫-15℃(2009年1月17日);7月平均氣溫28.4℃,極端最高氣溫40.1℃(2007年5月27日),最低月均氣溫-1.8℃(1969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27.8℃(1966年7月),平均氣溫年較差27.6℃,最大日較差14.3℃(1987年6月17日)生長期年平均267天,無霜期年平均223天,最長達242天,最短為21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158.9小時,年總輻射10550.8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83天(一般為11月15日至次年2月20日),年平均降水量604.5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66天,最多達76天(2007年),最少為51天(2008年),極端年最大雨量909.7毫米(2011年),極端年最少雨量467.8毫米(200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7—9月,8月最多。

水文

邵原鎮境內河道屬於黃河流域,主要河道有一級河東陽河,總長25千米,從二里腰村至院科村流經境內黃背角、黃楝樹、雙房、花園、神溝、東陽、郝坡、河西8個村,流域面積121.4平方千米,年均流量0.5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邵原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低溫、滑坡等,最嚴重的一次滑坡發生在2011年10月15日,破壞道路137400餘米。

自然資源

邵原鎮境內已探明礦藏資源有煤炭、高嶺土、鉀長石、銅等22種,其中優質主焦煤儲量7000萬噸,煤系高嶺土儲量2000萬噸,已經開發的有財源煤礦和富源煤礦,地質儲量3000萬噸,可采量2000萬噸,年產量15萬噸煤,地質儲量2500萬噸,可采量1200萬噸,年產量10萬噸,鎮政府以北10千米的原始森林區,被列為自然保護區,生長有珍稀的龍赤木獼猴桃等植物,獼猴、狼、豹、鷹等180多種動物。

邵原鎮有耕地面積3.7萬畝。

視頻

邵原鎮全面改造提升通村公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