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米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辣米菜(学名:Rorippa indica (L.) Hiern.)是十字花科,蔊菜属一、二年生直立草本植物,
高可达40厘米,植株较粗壮,茎表面具纵沟。叶互生,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具长柄,叶形多变化,
顶端裂片大,卵状披针形,边缘具不整齐牙齿,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
花小,数多,细花梗;萼片卵状长圆形,花瓣黄色,匙形,
长角果线状圆柱形,短而粗,果梗纤细,种子多数,细小,卵圆形而扁,4-6月开花,6-8月结果。
蔊菜全草入药,内服有解表健胃、止咳化痰、平喘、清热解毒、散热消肿等效;外用治痈肿疮毒及烫火伤。
药用价值
全草药用,有效成分为蔊菜素,内服有解表健胃、止咳化痰、平喘、清热解毒、散热消肿等的效用,
外用治痈肿疮毒及烫火伤;茎叶可做野菜食用或作饲料;
种子可榨油。 全草尚含有有机酸、黄酮和微量生物碱。[1]
中药选方
- 药名:蔊菜,汉语拼音:han cai,英文名:Indian Rorippa Herb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Rorippa indica(L.)Hiern[Sisymbrium indicum L.]、 Rorippa dubia (Pers.)Hara[R.montana (Wall.)Small]。
- 功效分类:清热药;利水药。
- 科属分类:十字花科。
- 别名:辣米菜、野油菜、塘葛菜、干油菜、石豇豆、鸡肉菜、田葛菜、江剪刀草、野雪里蕻、野芥草、野菜花、山芥菜、独根菜、山萝卜、金丝荚。
- 性味:味辛;苦;性微温。
- 归经:肺经;肝经。
- 功能:清热利尿,活血通经,镇咳化痰,健胃理气,解毒。主治感冒,热咳,咽痛,风湿性关节炎,黄疸,水肿,跌打损伤等病症。
- 主治:咳嗽痰喘;感冒发热;麻疹透发不畅;风湿痹痛;咽喉肿痛;疔疮痈肿;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鲜品加倍;或捣绞汁服。外用:适量,捣敷。
- 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蔊菜和无瓣蔊的全草。
- 采收储藏:5-7月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用药禁忌
《上海常用中草药》:本品不能与黄荆叶同用,同用则使人肢体麻木。
中医药理
- 别名野菜子、铁菜子、野油菜、干油菜、山芥菜、地豇豆、绿豆草。
- 来源十字花科蔊菜属植物蔊菜Rorippa montana (Wall.)Small或江剪刀草Rorippa indica (L.)Hiern.,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晒干。
- 性味归经甘、淡,凉。
-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咳,利尿。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肝炎,小便不利;外用治漆疮,蛇咬伤,疔疮痈肿。
- 用法用量1~2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 注意:蔊菜不能和黄荆叶同用,否则引起肢体麻木。
-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食用价值
蔊菜,科属蔊菜为十字花科植物落菜的嫩茎叶。别名,野油菜、碎米菜、辣米莱。
性味归经,性凉,味辛微苦;人肺、胃、肠经。功效主治,清热利尿,活血通经,镇咳化痰,健胃理气,
解毒。主治感冒,热咳,咽痛,风湿性关节炎,黄疸,水肿,跌打损伤等病症。
营养成分,每100克蔊菜嫩幼苗含蛋白质3.2克,脂肪0.3克,粗纤维1.3克,
胡萝卜素4.15毫克,维生素B20.6毫克,维生素C9.8毫克,
钾30毫克,钙28.9毫克,磷4.63毫克,铁0.47毫克,还含有蔊菜素、蔊菜酰胺等成分。[3]
形态特征
一、二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厘米,植株较粗壮,无毛或具疏毛。茎单一或分枝,
表面具纵沟。叶互生,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具长柄,叶形多变化,通常大头羽状分裂,
长4-10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裂片大,卵状披针形,边缘具不整齐牙齿,侧裂片1-5对;
茎上部叶片宽披针形或匙形,边缘具疏齿,具短柄或基部耳状抱茎。
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小,多数,具细花梗;萼片4,卵状长圆形,
长3-4毫米;花瓣4,黄色,匙形,基部渐狭成短爪,与萼片近等长;
雄蕊6,2枚稍短。长角果线状圆柱形,短而粗,长1-2厘米,
宽1-1.5毫米,直立或稍内弯,成熟时果瓣隆起;果梗纤细,长3-5毫米,斜升或近水平开展。
种子每室2行,多数,细小,卵圆形而扁,一端微凹,
表面褐色,具细网纹;子叶缘倚胚根。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长环境
生于路旁、田边、园圃、河边、屋边墙脚及山坡路旁等较潮湿处,海拔230-1450米。
参考资料
引用错误:组名为“注”的<ref>
标签存在,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
标签,或结尾的</ref>
标签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