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赵鹏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鹏大 原图链结

赵鹏大,出生于1931年5月25日,原籍中国辽宁清原,出生于沈阳,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地质勘探学家和数学地质学家。

简历

赵鹏大出生于辽宁沈阳一个铁路小职员家庭。从12岁开始,少年的赵鹏大就离开父母,到四川自贡市东北流亡中学读初中。课堂上赵鹏大听老师说,地质学家能勘察到地下哪些地方有矿产。但矿藏是看不见的,怎能找到呢?这些神奇的事儿,都引起赵鹏大无限兴趣。所以从中学时代开始,赵鹏大就萌生了日后搞地质勘探的想法。

1948年报考大学时,赵鹏大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但他的选择却遭到了家人反对。母亲认为地质工作非常辛苦,要常在野外到处奔波。父亲则主张他报考军校,推崇军事救国。他的祖父甚至认为学地质是“看风水”。但赵鹏大没有动摇,更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被北大录取。

当时北京大学是全国最好的“地质殿堂”,那里聚集了大批中国一流的地质学家,系主任孙云铸的“古生物”课,王鸿祯的“地史”课,马杏垣的野外实习课,都让赵鹏大开阔了知识的眼界。

赵鹏大在北大学习期间异常刻苦。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就自学完成了高年级的课程,还阅读了大量地质期刊杂志,并且更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10篇科普文章,如《漫谈湖泊》、《化石的故事》、《煤》等。最后,赵鹏大选择了“矿”作为“主攻”目标。1952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分配到刚刚筹建的北京地质学院参加建院工作。

   满怀青春豪情的赵鹏大来到北京地质学院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建校工作中。1954年,国家派他前往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攻读研究生,师从着名地质学家、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院长雅克仁。雅克仁对赵鹏大说:“你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矿床学家,必须跑上500个床!”

赵鹏大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一记就是一辈子。他利用寒暑假休息时间,到乌拉尔、乌克兰、科拉半岛等地区考察了10个各种类型的矿床。在广阔的大自然,大大拓宽了赵鹏大的硏究视野。

经过两年的研究生学习,赵鹏大获得副博士学位。回到祖国,便重新回到北京地质学院工作。1960年,28岁的赵鹏大晋升为副教授,并在中国首次招收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研究生。当时,他是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也是最年轻的研究生指导老师。

1963年,赵鹏大患上了严重的膑骨软化症,这种病是一种慢性病,疼起来让人痛不欲生,不能正常行走。然而,患病的3年时间却成为赵鹏大在地质研究方面下狠劲的3年。每年夏天,正值学生野外实践教学的黄金时期,他却忍着身体的疼痛,克服困难,带领学生到云南旧锡矿区进行教学实习。

抱着对勘探的热爱和对科学的痴迷,赵鹏大首次利用数学模型模拟了矿床勘探过程,这在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重大的学术突破。在这之前,中国找矿更多凭的是经验,他的“数学地质”这个概念刚一提出,就在地质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正是“数学地质”,引领赵鹏大朝地学高峰不断迈进。

1966年“文化大革命”,赵鹏大的业务便停顿下来。在人生的逆境中,他没有抱怨,反而抓紧时间偷偷研究,他坚信这样的动乱肯定是不会长久的。赵鹏大抱着对事业、生活的理想和信念,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1978年,“文化大革命”刚刚过去,中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地质迎来科学的春天。这一年,他首次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数学地质”、“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矿床统计预测”等课程,还提出了“矿床统计预测”的基本理论、准则和方法体系,并以此为内容,编写了教材和专着,在我国首次创立了“矿床统计预测”这一新学科方向。[1]


继后以赵鹏大为学科带头人的中国地质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但他并没有为取得一系列成绩而满足,而是把学术的眼光瞄准世界。他认为,学术研究搞闭门造车是死路一条,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科学。

1989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赵鹏大宣读了《矿产定量预测的基本理论、基本准则和基本方法》,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也是他首次在世界科学舞台上,系统完整地将 “数学地质”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

1990年夏天,年近花甲之年的赵鹏大,不顾同事的好心劝阻,为承担科技攻关课题,带着同事和学生,深入新疆罗布泊地区进行野外勘探。一望无际的沙漠很容易让人迷路,他让学生们紧跟其后,自己手拿指南针和罗盘,一步一步行走在勘探的征途上。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考察队在新疆北山发现两条铜镍硫化物远景成矿带,在东准噶尔发现一条金矿带。

1992年,已是知名学者的赵鹏大东渡日本,出席了规模空前的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大会期间,他被授予国际数学地质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亚洲人;1993年11月,他又光荣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由1983年起,赵鹏大被任命为武汉地质学院(后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院长。他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冲天的干劲和无比的热情,在武汉南望山下这片沃土上,书写着地质教育的传奇。从1983年到2005年,赵鹏大在担任大学校长的22年期间,也是学校发展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他也创造了中国大学校长任期最长的纪录。 在赵鹏大心中,总有一些事情让他欣慰无比。2008年2月21日晚,中央领导同志与首都知识界代表举行元宵联欢会,赵鹏大应邀出席。会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特意来到赵鹏大身边予以问候。

2010年4月24日,备受关注的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在北京揭晓,79岁的赵鹏大获得“最受公众关注奖”。在领奖台上,他神采奕奕,依然像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这份特殊的荣誉,是对他60年来在地学领域努力工作的最大回报。

视频

赵鹏大院士与师生齐唱勘探队员之歌

中国地质大学改革开放成果展采访老领导










动态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1958年获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地质学院历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教授,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兼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兼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校长。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被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

1996年被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

2000年被接受为美国纽约科学院成员。

2005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曾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与勘查评价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和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国土资源信息研究开发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任国际数学地质协会理事、专门委员,“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亚洲地区代表等职务,以及国际刊物《Nonrenewable Resources》(不可再生资源)及《Computersand Geosciences》 (计算机与地球科学)编委。

代表作

赵鹏大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馀篇,教育研究论文30馀篇,合作出版专著9部,主持撰写大型科研报告10馀部,其代表作有《矿床统计预测》、《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矿床勘查与评价》、《试论地质体数学特征》、《初论地质异常》、《高等地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Theories and Principles of Mineral Deposits Prediction in large Scale》、《The Geological Anomaly and Mineral Prediction》等。

荣誉

  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教界先进工作者。

  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2年,获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亚洲人。[2]

  1996年,获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彼得大帝金质奖章”。

  2010年,备受关注的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在北京揭晓,79岁的赵鹏大获得“最受公众关注奖”。

参考来源

  1. 赵鹏大. 科学网. 2013-09-25] [2019-02-10]. 
  2. 帅资队伍. 中国地质大学. 2015-09-04 [2019-02-10].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