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赫爾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赫爾岑(Alexander Herzen,1812年~1870年),俄國哲學家作家革命家。赫爾岑被稱為俄國社會主義之父。

在信仰上,赫爾岑是農業民粹主義(agrarian populism)或農業集體主義(agrarian populism)、唯農(民)論(Agrarianism)的倡導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赫爾岑

外文名稱 Alexander Herzen

別名 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Ге́рцен

國籍 俄國

出生地 莫斯科

出生日期 1812年4月6日


逝世日期 1870年1月21日

職業 哲學家、作家、革命家

畢業院校 莫斯科大學

信仰 農業集體主義Agrarian collectivism

代表作品 《克魯波夫醫生》、《偷東西的喜鵲》、《誰之罪》

性別 男

成長經歷

1812年4月6日,赫爾岑出生於莫斯科古老而富裕的官僚貴族雅可夫列夫家,1870年1月21日卒於巴黎。他是私生子,所以不能繼承父姓,但他的父親十分愛他,給他取赫爾岑為姓,德語意為"心",並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時代受十二月黨人思想影響,立志走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道路。1829年秋進莫斯科大學哲學係數理科學習。學習期間,他和朋友奧加遼夫一起組織政治小組,研究社會政治問題,宣傳空想社會主義和共和政體思想。 《世界歷史名詞》(第一版)收錄了"赫爾岑-奧加廖夫小組(Herzen-Ogarev Circle)"一詞,將其定義為"1831-1834年莫斯科大學的革命學生赫爾岑、奧加廖夫等在十二月黨人運動的影響下成立的組織,研究各種政治學說。"

1833年大學畢業後,曾計劃出版宣傳革命思想的刊物,因1834年被捕入獄未實現。 1835年,他以"對社會有極大危險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被流放。在長達6年的流放期間,他目睹外省官場的腐敗和廣大勞動者的苦難生活,進一步加深了對農奴制罪惡的認識。

1842年回到莫斯科,立即重新投入戰鬥。努力研究哲學、歷史和自然科學,寫了《科學上的一知半解》和《自然科學研究通信》等哲學著作,認為自然界的事物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它的存在是無限的。意識是自然界派生的,思維的規律是被意識到的存在的規律。宣傳辯證法和唯物主義,鼓吹"社會革命的必要性",很快和當時在彼得堡的別林斯基齊名,成了俄國進步思想界領袖。他的主要作品有《誰之罪》和《往事與隨想》, 他的作品影響了幾代俄羅斯人的思想和生活。 屠格涅夫曾評價:"赫爾岑在刻畫他所遇到的人物的性格方面是沒有敵手的"。

文學創作

赫爾岑於30年代末被流放時開始文學創作。早期中篇小說《一個年輕人的札記》帶自傳性質。40年代中後期,他在別林斯基主編的《現代人》雜誌上接連發表3部小說。長篇《誰之罪?》寫3個男女主人公來自3個不同的社會階層,都是俄羅斯的優秀分子,最後卻都陷入同樣的"災禍和不幸"。《誰之罪?》小說沒有正面回答。但作者通過3人的不同身世、經歷和社會關係的具體描寫,清楚地表明鑄成主人公們悲劇命運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俄國的封建農奴制度。另兩部都是中篇小說,《克魯波夫醫生》和《偷東西的喜鵲》。這3部中長篇小說顯示了赫爾岑卓越的藝術才能,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立場鮮明卻又不給人以說教之感。作品的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比較完美的藝術技巧,使他成為19世紀中葉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優秀代表之一。

政治主張

1847年初,赫爾岑攜家到歐洲,大部分時間住在英國和法國,成了政治流亡者。1848年歐洲革命的失敗,使赫爾岑思想上發生危機。他對西歐的社會主義運動感到失望,轉而寄希望於日益高漲的俄國農民鬥爭,錯誤地認為俄國可以在保留宗法制的情況下通過農民村社實現社會主義,這又為後來的民粹主義奠定了基礎。但即使在思想最矛盾甚至悲觀失望的時候,他也沒有停止過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

1853年他在倫敦建立自由俄羅斯印刷所,後又和奧加遼夫一起在那裡出版《北極星》和《警鐘》期刊,登載揭露沙皇專制制度的文學作品和各種文章、資料,宣傳打倒地主、解放農民的民主思想。這些刊物當時被大量秘密運回俄國,促進了解放運動的發展。到了1870年,由於馬克思恩格斯領導下第一國際的積極活動,他又在工人階級身上看到未來社會的希望。

在流亡期間,赫爾岑還寫了一部包括日記、書信、隨筆、政論和雜感的長篇回憶錄《 往事與隨想 》。作者自稱它是"歷史在偶然出現於其道路上的一個人身上的反映"。全書共7卷,記述了從十二月黨人起義到巴黎公社前夕的半個世紀裡俄國和西歐的社會生活及革命事件,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描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把重大社會事件同作家個人的生活道路、思想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而貫穿其中的主要線索,是他一生對革命真理的不倦探索和對光明未來的堅定信念。這是一部獨特的文學作品,它不僅內容豐富,思想深廣,文筆也生動活潑。

個人成就

由於各種條件的局限,赫爾岑一生未能達到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但是無論作為革命家、哲學家或文學家,他的作用都是巨大的。列寧在評價赫爾岑時,一方面指出他的錯誤和弱點,另一方面一再肯定他"是通過向群眾發表自由的俄羅斯言論,舉起偉大旗幟來反對沙皇專制制度這個蠹賊的第一人",稱讚他是"在俄國革命的準備上起了偉大作用的作家"。 赫爾岑於30年代末被流放時開始文學創作。早期中篇小說《一個年輕人的札記》帶自傳性質。40年代中後期,他在別林斯基主編的《現代人》雜誌上接連發表3部小說。長篇《誰之罪?》寫3個男女主人公來自3個不同的社會階層,都是俄羅斯的優秀分子,最後卻都陷入同樣的"災禍和不幸"。《誰之罪?》小說沒有正面回答。但作者通過3人的不同身世、經歷和社會關係的具體描寫,清楚地表明鑄成主人公們悲劇命運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俄國的封建農奴制度。另兩部都是中篇小說,《克魯波夫醫生》和《偷東西的喜鵲》。這3部中長篇小說顯示了赫爾岑卓越的藝術才能,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立場鮮明卻又不給人以說教之感。作品的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比較完美的藝術技巧,使他成為19世紀中葉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優秀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