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穆里奇
西穆里奇(英语:Thimlich Ohinga),位于肯亚的维多利亚湖地区的米戈利(Migori)西北46公里处。
201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登录名称为西穆里奇聚落考古遗址或西穆里奇定点居点考古遗址(英语:Thimlich Ohinga Archaeological Site),面积约为21公顷,缓冲区为33公顷。
目录
历史简述
Thimlich Ohinga在卢欧语(Dholuo)中译为“恐怖茂密的森林”(frightening dense forest)。Ohinga一词意为“定居点”。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定居点已有500年以上的历史。有鉴于该地区于公元3世纪就有人类活动,有可能是早于卢欧族(Luos)来到此地的班图人(Bantus),最先建造了这些石制建筑。
当地大量的岩石以及丘陵的地形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障与建筑材料。
干砌的石墙聚落约建造于14~16世纪,并对建筑物进行修理及改建。在20世纪初,这些定居点开使被废弃,并不再用石头建造,而部分石头结构完全消失或缩小。
西穆里奇的定居点是这些大型干石围墙中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而石墙也奠定了血缘与社会阶层的关系也保障聚落与牲畜的安全。
世界遗产登记范围内也包括4个较大的定居点:Kochieng、Kakuku、Koketch、Koluoch。
干石墙平均厚度1公尺、高1.5~4.5公尺之间,以各种大小不等的石头,整齐的堆叠再一起,没有使用砂浆或水泥。
这里反映出复杂的组织系统,有著完整的手工业和畜牧业体系,反映了牧民在16~20世纪间于维多力亚湖盆地的尼扬扎省(Nyanza)所发展的文化传统。[1][2][3][4][5]
登录基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登录基准中的以下3点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
- (iii):对一种现存或已消失的文化传统或文明有著特别或独特的见证。
- 西穆里奇定居点见证了维多利亚湖盆地的定居传统,它说明不同语言间的民族持续不断的使用这个社区与建立畜牧、耕种和手工业的模式。考古出土的证据不仅证明了在社区内的组织关系,还证明了附近不同的定居点间彼此错综复杂的关联,使得可以进一步了解16~20世纪中期该地区社区互动的模式。
- (iv):作为说明人类历史上重要阶段的建筑类型、建筑或技术综合体的杰出例子。
- 西穆里奇定居点对整个维多利亚湖盆地的居住空间规划,提供令人印象深刻的参考,定居点巨大的石墙标示著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维多利亚湖盆地的迁移和定居的历史事件。在这个时期,人类受到社会、经济和环境压力的影响使得当地的人口增加。
- (v):是传统人类居住、土地或海洋利用的典范,代表了一种(多种)文化或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尤其是在不可逆的变化影响下变得更为脆弱。
- 西穆里奇定居点是一种存在于16~20世纪中叶时期维多利亚湖盆地地区独特的牧民定居点型态,这是定居点中保存最为完好、具有代表性的杰出典范。[1]
视频
参考来源
- ↑ 1.0 1.1 Thimlich Ohinga Archaeological Site. UNESCO. [2020-02-12] (英语).
- ↑ 西穆里奇聚落考古遗址 Thimlich Ohinga Archaeological Site.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20-02-12] (中文).
- ↑ Thimlich Ohinga Cultural Landscape. WMF. [2020-02-12] (英语).
- ↑ Thimlich Ohinga Archaeological Site. Lonely Planet. [2020-02-12] (英语).
- ↑ THIMLICH OHINGA. National Museums of Kenya. [2020-02-12]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