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袁嘉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袁嘉谷(1872年-1937年)字树五,号澍圃,云南石屏县人, 1891年离石屏至昆明就学于陈子潘张竹轩,22岁入经正书院研习。历任清政府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浙江提学使,以及东陆大学教授等职,在历史、文学、教育、文化等方面建树甚多。

生平简介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殿试位列二甲第六十二名,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在随后的经济特科考试中,获一等第一名,因其在云南历史上是唯一的国家最高级选贤考试第一名,云南人视其为“状元”,故有“袁状元”之称。 在清朝政府主要担任教育职务,光绪三十年(公元一九○四年)奉派到日本考察教育兼任云南留日学生监督,受到启发,回国调入学部筹建编译图书局,宣统元年(1909年)任该局首任局长。主事期间编辑、翻译各类书籍。研究编写官定各种教材,统一规范教科书中的名词术语。如把传统的“曜日”更改“星期”,就是在其主持下制定的. 辛亥革命后,当过国会议员,后成为云南省政府顾问、省图书馆副馆长任职云南图书馆时,主持编撰《云南图书馆图书目录》、《云南丛书》、《滇文丛录》等,并先后长期执教于东陆大学云南大学。于1937年12月23日与世长辞,终年66岁。主要著述有《滇绎》、《云南大事记》、《滇南金石萃编》、《卧雪堂文集》等[1]

袁嘉谷故居

袁嘉谷故居位于石屏县城异龙镇南正街22号,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95.8平方米,建筑面积875.9平方米,是一幢清代典型的木结构四合院民居楼房。故居内的陈设、展览是了解石屏文化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袁嘉谷故居大门雕梁画栋,一块红底金字-“经济特元”的直匾悬挂门顶。二重门顶一块黑底金字的“太史第”横匾映人眼帘,进入三重门是一幢四合院楼房。院子中央一棵枝繁叶茂的橙树长年翠绿,每到秋天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上排堂屋墙壁正中挂著袁嘉谷任浙江提学史时的半身巨照,楼上陈列著袁嘉谷的生平事迹、著作及书法作品,下排楼上​​展览著石屏的历史文物,两边耳房为袁嘉谷生前的书房,珍藏著他曾用过的文房四宝。

  袁嘉谷故居面积不大,但内涵丰富,可谓石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是石屏人了解本地文化历史,教育和激励后人刻苦学习、勤奋攻读、拼搏进取的好地方,1993年,袁嘉谷故居被列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

袁嘉谷经济特科"状元"试卷惊现昆明

  由袁嘉穀長孫、原雲南省政府參事室參事、水利廳總工程師袁績康先生保存的這一試卷,以及袁嘉穀先生的“鄉試”(考舉人)和“殿試”(考進士)試卷等三件罕見珍品,是在雲南省文史館籌備紀念袁嘉穀先生一百三十週年誕辰之際呈現給世人的。
   這三本試卷均為楷體小字,渾厚凝重,字字珠璣,功力非凡,且無錯漏,無破體,內容亦多有真知灼見。其中,“經濟特科一等第一名”試卷共九十行,每行二十二字,共一千九百七十八字。有幸一睹其真蹟者,無不對這位前輩先賢油然而生敬意。
   遺憾的是,這三次考試的試卷都只是部分留存,其餘均已在“文革”中遭到劫難。袁績康先生介紹說,尤其是考中“經濟特科一等第一名”的試卷,原試卷共三十二開(本),目前僅存其一。
   談到試卷留存在其手中的經過時,袁績康先生向本社記者介紹說,袁嘉穀考中“經濟特科一等第一名”之後,清政府授予“翰林院編修”。不久,恰逢慈禧七十壽辰,各地大小官僚為討其歡心紛紛上貢巨金。袁嘉穀當即上書《擬請節點景之費以賑黎疏》,疏中指出,當今中國,災情遍布,“與其虛糜於近臣,不如分潤於小民”。此後,袁嘉穀便被外放到浙江做提學使。緊接著,攝政王載灃來到浙江,將三種考卷作為禮物歸還給袁嘉穀。後來,袁嘉穀又將其作為紀念品分發給子孫後人。現有的三本試卷,在“文革”中流落到了雲南省博物館,“文革”後才又重新歸還到袁績康手中。
   經濟特科是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特設的一種科舉考試科目,目的是破格選拔治國安邦人才,不考八股文,而代之以策論,參與考試者均為歷屆狀元和進士,其難度遠遠高於八股考試,而且中國歷史上僅此一次。該次經濟特科考試分初試和復試,閱卷大臣為張之洞等人。
   由雲南省文史館、浙江省文史館,以及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府和石屏縣政府等單位聯合舉辦的“袁嘉穀先生誕辰一百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暨書畫紀念展”將於本月十二日至十六日在昆明舉行。[3]


注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