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蚌埠市,簡稱蚌,別稱珠城。是安徽省下轄市,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地級市(公元1947年元旦)下設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龍子湖區四個市轄區,管轄懷遠縣、固鎮縣、五河縣三個縣。民國時期曾是安徽軍政府駐地和鳳陽縣政府駐地。

蚌埠,總面積5952平方公里,總人口367.81萬,境內山水相連,四季分明。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史載蚌埠「古乃採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譽。

蚌埠地處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京滬鐵路、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京滬高鐵、京福高鐵、哈滬高鐵、京台高鐵的交匯點 。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宿淮蚌都市圈城市,有皖北中心城市、淮畔明珠之稱。[1]

目錄

歷史沿革

​史前時期,今蚌埠(含市區及所轄懷遠、五河、固鎮三縣,下同)地域為淮夷族聚居區。傳說大禹治水南下淮泗,路過今禹會區境內塗山娶塗山氏女為妻,並生(公元前21世紀,啟建立夏朝,為華夏第一代帝王)。

春秋戰國時期,今蚌埠曾分別為徐方、魯、宋、吳、越、楚等國邑地。

秦朝時期,秦王朝建立後實行郡縣制,今淮河南岸地域屬九江郡曲陽、鍾離等縣分領;今淮河北岸懷遠、蚌埠、固鎮、五河地域為泗水郡蘄、徐等縣分領。

南宋時期,至南宋寶祐五年(1257年),分鐘離縣(今鳳陽縣)置懷遠軍和荊山縣,轄今懷遠縣及蚌埠市區西部、固鎮縣一部,今蚌埠市區東部屬濠州鍾離縣;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軍及五河縣。南宋、對峙時期,今固鎮縣先為宿州蘄縣、靈璧縣及泗州虹縣分領,後為宿州、靈璧、荊山、五河等縣分領。

元朝時期,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銷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屬濠州(治今鳳陽),今蚌埠市區西屬濠州懷遠縣,東屬濠州鍾離縣;今固鎮縣為宿州及宿州靈璧縣、泗州五河、濠州懷遠縣分領。

明朝時期,明洪武年間,鍾離縣先後改為中立縣、臨淮縣,增設鳳陽縣;今蚌埠市區西屬鳳陽府懷遠縣,東屬鳳陽府鳳陽縣;今固鎮縣分屬鳳陽府宿州及鳳陽府懷遠縣、鳳陽府宿州靈璧縣、鳳陽府泗州五河縣、鳳陽府鳳陽縣。濠州先更名臨濠府後更名鳳陽府,全境均屬鳳陽府。

清朝時期,清沿襲明制全境屬鳳陽府,雍正年間泗州脫離鳳陽府,五河縣屬泗州,其餘均屬鳳陽府。其中鳳陽縣主簿衙門駐小蚌埠鎮,清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為蚌埠獨立行政區,置三縣司,直屬安徽省鳳陽府。

民國時期,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鳳陽府,懷遠縣、五河縣直屬安徽省,1914年全境屬安徽省淮泗道(治鳳陽縣)。同時廢蚌埠三縣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劃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劃屬鳳陽縣;今固鎮縣仍為宿縣、靈璧、鳳陽、五河、懷遠等縣分領。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道,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先後直屬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翌年撤銷,仍屬鳳陽縣。1932年,懷遠縣、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四區、第四專區,五河縣先後改屬第七區、第六專區。淪陷時期,1938年鳳陽縣城由府城遷至蚌埠,同時蚌埠又為安徽省會(當時名為鳳陽縣蚌埠鎮)抗日戰爭勝利後,懷遠縣改屬安徽省第十專區,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第五專區,五河縣屬安徽省第四專區。

蚌埠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脫離鳳陽縣(府城又重新作為鳳陽縣城),轄原屬鳳陽縣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直屬安徽省,為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蚌埠市、懷遠縣、五河縣屬皖北行署,今固鎮縣分屬宿縣、五河、靈璧、懷遠4個縣。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屬安徽省;上述4縣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1月改屬蚌埠專區,1961年4月仍屬宿縣專區。

1964年10月,析宿縣、懷遠縣、五河縣、靈璧縣各一部分地區置固鎮縣,屬宿縣專區。1971年宿縣專區改為地區。1983年7月,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由宿縣地區劃屬蚌埠市至今。

地理環境

蚌埠市(含轄縣)位於安徽省北部,北緯32°43′至33°30′,東經116°45′至118°04′,北與宿州市、濉溪縣、靈璧縣、泗縣接壤,南與淮南市、鳳陽縣相連,東與明光市和江蘇省泗洪縣毗鄰,西與蒙城縣、鳳台縣搭界。津浦鐵路從境區中部縱貫南北,淮河自西向東流過境南,轄區大部分處於淮北平原南端。蚌埠市區位於北緯33°01′至32°49′,東經117°31′至117°11′,北部與固鎮縣、五河縣交界,東部、南部與鳳陽縣毗鄰,西部與懷遠縣相連。

氣候

蚌埠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與南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的過渡帶,季風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平均2167.5小時,平均氣溫15.1°C,平均年降水量905.4毫米,平均無霜期217天。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07年底,已發現礦產地276處,礦產23種(含亞種),其中能源礦產1種(煤),金屬礦產7種(鐵、岩金、砂金、銅、鉛、鋅、銀),非金屬礦產13種,水氣礦產2種(地下水、礦泉水)。

生物資源

蚌埠地處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及熱帶落葉闊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帶過渡的地帶,主要植被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也稱為夏綠林。蚌埠人工林單一,純林多,混交林少,一般為黑松、馬尾松與刺槐、麻櫟的混交。在沿淮灘河堤岸邊,營造有防護林帶;村莊周圍多林木茂密。市區道路兩旁以楊樹、梧桐、雪松、中槐為主;市郊公路邊已普遍綠化,除楊樹外,還有柳樹、泡桐、刺槐等樹種。

野生的動物昆蟲

主要有:野兔、野雞、刺蝟、黃鼬、豹貓、玉米螟、菜青蟲、大豆食心蟲、甘薯天蛾、地老虎、蠐螬、虻、尺蠖等。

人口民族

蚌埠在新石器時期即有人類活動的蹤跡。至民國23年(1934年),居民2.51萬戶,人口10.52萬人。民國36年建市,人口達20餘萬。1955年人口超過30萬,1966年超過40萬,1978年升達50萬,至1985年已有61.26萬人,其中郊區農業人口20.88萬人。蚌埠人口以漢族為主,還有14個少數民族。

2012年蚌埠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7.68‰,比上年上升2.20個千分點;死亡率8.07‰,上升3.23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為9.61‰,下降1.31個千分點。年末戶籍人口367.81萬人,比上年增加2.36萬人;常住人口318.30萬人,比上年增加0.70萬人。城鎮化率48.3%,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