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苏州沧浪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州沧浪亭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沧浪亭

地理位置: 苏州市三元坊沧浪亭街3号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

著名景点: 翠玲珑 印心石屋 看山楼等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三元坊沧浪亭街3号,是一处始建于北宋的中国汉族古典园林建筑,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其占地面积1.08公顷,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

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园内除沧浪亭本身外还有印心石屋、明道堂、看山楼等建筑和景观。

沧浪亭于198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历史沿革

五代十国晚期,吴越王钱俶妻弟孙承佑,于宋开宝二年(969年)任中吴军节度使,曾于沧浪亭营建别墅(一说广陵王钱元璙池馆)。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集贤院校理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弃地约六十寻,以四万钱买入。在北碕筑亭,命名"沧浪亭"。苏舜钦常驾舟游玩,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常与欧阳修梅圣俞等作诗唱酬往还。从此沧浪之名传开。

庆历八年(1048年)苏舜钦去世。后园多次更换主人,最后为章惇、龚明之各得其半。章惇将花园加以扩大,建筑大阁,又在山上起堂,动工时,发现北面跨水一座洞山地下有嵌空大石,据传是五代广陵王所藏。于是益加扩展。南宋绍兴初,园为韩蕲王世忠所占,并改名"韩园"。韩氏在两山之间筑一道桥,取名"飞虹",由张安国书匾。园景直到庆元间(1111年-1115年)犹存。依宋《平江图》碑所标此处为"韩园",园南北端大体与原文庙、府学相平,大门在南。

元朝时,沧浪亭废为僧居。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年-1320年)僧宗敬在沧浪亭遗址上建妙隐庵,庵西侧即南禅寺。惠宗至正间(1341年-1368年),僧善庆在妙隐庵东侧建大云庵,一名结草庵,为南禅集云寺之别院。明沈周、杨君谦常栖息于此。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诏以宝昙和尚居南禅集云寺时,将妙隐、大云二庵并至南禅集云寺。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月十三日寺毁于火。主僧德本谋图复兴而力不足,后经苦心筹备十寒暑,始建大雄宝殿。嘉靖十三年(1534年)郡守胡缵宗将妙隐庵改筑韩蕲王祠。大云庵自正德以来三十二年间,几经兴废。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僧人文瑛复建沧浪亭。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江宁巡抚王新命在沧浪亭遗址内建苏公祠。三十四年(1695年)宋荦抚吴时,寻访子美沧浪亭遗迹,已是灰飞烟灭。于是即谋规复,并构亭于山之巅,又得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三字作揭诸楣。名为重修,实同再创。 但园规模已逊于宋代,不复有水北及南部旷地。五十八年(1719年),巡抚吴存礼将康熙御诗一章,饬工庀材建御碑亭于园中,房屋也进行了增修。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按察使胡季堂在沧浪亭西侧(南禅寺遗址一部分)建中州三贤祠。乾隆帝南巡屡驻此园,在园南部曾筑拱门并有御道。

道光七年(1827年)梁章钜又重修亭,集苏舜钦、欧阳修诗句而成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又作《沧浪亭图咏跋》记述。又将亭左旧有子美祠暨蕲王商丘祠皆于整饰,并于跸路之东,规取隙地为同人觞咏之所。时江苏巡抚陶澍于藏书家顾沅辟疆小筑见所藏吴中名贤画像300余幅,后经地方人士广为搜集,又得200多幅。遂命孔继尧临绘,沈石钰勾摹刻石。在梁章钜重修沧浪亭竣工时,购得亭旁房屋,于次年改建为祠。每岁以时致祭。道光十八年(1838年)巡抚陈之楣改建亭之大云庵,古迹再次一新。

清咸丰庚申年(1860年),沧浪亭毁于兵火。中州三贤祠亦残毁过半。

同治十一年(1872年)布政使应宝时、巡抚张树声再度重修,复修古亭于原址,并于沧浪亭南侧明亮处修建明道堂。明道堂后侧西部为五百名贤祠,应宝时为祠题名。祠南侧为翠玲珑,北侧为面水轩。临水建筑有静吟、藕花水榭。另有清香馆、闻妙香室、瑶华境界、见心书屋、步碕、印心石屋、看山楼等,诸堂构以廊贯通,轩馆亭榭多为旧名。 其时明道堂对面有戏台(今"瑶华境界"处),左右有观戏长厢,规格甚为壮观,可惜后来被损毁。戏台后有门通"古大云庵"。园由庵僧照料,仍为官府酬酢之地,有时设坛祈雨。十三年(1874年)巡抚吴元炳复建中州三贤祠。此时,园西邻中州三贤祠,西南为南禅寺,东南至施家桥,东、北均以水为界。

清光绪初,沧浪亭犹有禅者居之。三十四年(1908年),苏州地图上已无古大云庵,尚存火神庙、放生庵及先农坛。园又被洋务局等局所借用,最多时有七局之盛。后归吴县营设局管理。

民国初,一度借设吴县修志局。两次发起修葺未成。民国十四年苏州美术专门学校租用三贤祠。民国十五年(1926年)戏台已坍毁。同年大旱,当局迎铜观音像供于明道堂,膜拜者纷至,并在园内采竹叶、折竹竿、剥树皮,以为仙物。

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颜文梁受公益局之聘,任沧浪亭保管之职,此时沧浪亭已是荒芜塞径,台榭池馆栋折垣圮,文梁倡议捐修,得吴郡画家吴子深慷慨出银4000,整修园林,历时年余,面貌得以恢复。后设立美术馆,后又改为美术专门学校。此时园南界迄于看山楼。苏州沦陷时,日军司令部曾占用,又被严重毁坏。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伪省政府拨充江苏国学社社址,招各地文士来应月课。

民国三十年(1941年),汪伪江苏省政府主席高冠吾募款3.5万元"中储券",对园林稍加修葺。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苏州美专复校于此,园荒芜而无力修复。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河南大学迁苏,本部驻怡园,文学院在沧浪亭,次年6月返回开封。

1949年4月苏州解放,苏州市人民政府接管沧浪亭,由市文教局管理。1953年9月交园林修整委员会动工修建,移旧葺新。1954年园林管理处接管。

1955年春节正式开放游览,门额易为"沧浪亭"。1963年沧浪亭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朱德委员长视察苏州时所赠10盆川兰及《兰花谱》置于该园,园内增辟兰圃(原"印心书屋"处)。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下简称"文革"),沧浪亭一度改名"工农兵"公园,文物古迹、家具陈设、匾额楹联、砖雕等均遭破"四旧"的毁坏,道光、同治年间的楹联多佚失。1967年苏州两派武斗,园曾一度被关闭。

1978年后逐年整修,疏通河道,调整陈设布置,加强花木养护,园林景观大为改观。1982年,沧浪亭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沧浪亭实施大修,对外开放。

此后逐年恢复匾额楹联,1989年复刻归有光《沧浪亭记》。1986年投资十万余元,园门前池塘向西开挖扩大水面,修建石驳岸,将石桥北堍的"沧浪胜迹"石碑坊迁至故址,以复旧观。

1989年,苏州市政府加强了对沧浪亭园林周边环境整治,同时净化园外河水。1995年大修明道堂。1998年整修清香馆、闻妙香室,新刻《吴郡名贤补遗》碑石八方。1999年整修五百明贤祠。

2000年,沧浪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整修看山楼,2002年整修藕花水榭,2003年对图碑、书条石共计45块进行全面维护,更换红木框,2004年对所有建筑装折进行揩洗,明道堂屋架翻建、油漆,对五百名贤祠、瑶华境界陈设布置调整,2005年锄月轩翻建油漆,五百名贤祠厅堂油漆。

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布局

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整个园林位于湖中央,湖内侧由山石、复廊及亭榭绕围一周。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植有古木,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也是以曲折的复廊相连。山石四周环列建筑,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沧浪亭(此处特指名为沧浪的亭阁)即隐藏在山顶上,亭的结构古雅,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明道堂"是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位于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翠玲珑" 馆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前后芭蕉掩映,并植以各类竹20余种,同"翠玲珑"相邻的是五百名贤祠,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印心石屋"位于园中西南处,为一假山石洞。"看山楼"位于山中,与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映衬。

园林文化

命名缘由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的池馆。宋代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亭上对联

沧浪亭上刻有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此联为清代学者梁章钜为苏州沧浪亭题的集句联,该对联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不仅叙说了沧浪亭的建亭过程,也写尽了沧浪亭情景交融的风月山水,使人感悟到热爱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在情感上亲和的环境保护理念。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