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第31届奥斯卡金像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31届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奖杯

第31届奥斯卡金像奖[1]本届颁奖典礼于1959年4月6日于雷电华潘太及斯剧院举行。

关于奥斯卡金像奖

自第一届以来,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奥斯卡金像奖都是每年举行一次。规定每年3月左右对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职员进行评奖。评选和颁发奖由学院组织专门的管理委员会主持。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仪式始终是美国好莱坞的一个盛大节日。世界好多国家都通过电视台转播大会盛况。

奖项分布

颁发的奖项有23个,其中除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和男演员奖、最佳导演奖之外,还有最佳摄影、美工、服装设计、原剧本、改编剧本、改编配乐、剪辑、视觉效果、作曲、音响奖等等。此外,还有给那些在 电影界做出巨大成绩的老演员 和老电影工作者的"特别奖"和一定数量的补充奖。 直到1931年,有个新来的学院女秘书看到这尊铜像,惊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奥斯卡,一位记者立即把她的话报道出去。从此,人们便把这个人像称为"奥斯卡"。奥斯卡金像奖也因此得名。

奖杯设计

奥斯卡金像由学院早期成员之一赛德里克-吉本斯设计。他在一次宴会上,在桌布上描绘出了金像的草图,并最终由洛杉矶著名艺术家乔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于1929年5月16日颁发。每尊金像均为合金铸成,再镀以24K纯金。金像高13.5英寸(约34.3厘米),重8.5磅(约3.8公斤),造型为一名手拄长剑的武士站在电影胶片盘上,片盘上的五条轮辐象征着学院最初的五个部分:演员、导演、制作人、技师和剧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欧文斯公司铸造。奥斯卡奖这个别称从何而来已无法考证,最普遍的说法是学院图书馆馆员、后任学院执行主管的玛格丽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时曾说这尊金像很像她的奥斯卡叔叔,于是记者和学院的成员们开始以这个名字称呼它。1934年,华特·迪士尼在领奖时引用了这个名字,由此奥斯卡奖这一别称日渐被人们所熟悉。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一直到1939年才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字。

颁奖会场

柯达剧院(Kodak Theatre)位于好莱坞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启用,是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的举行地点,在2002年开始成为奥斯卡的永久颁奖地。

柯达剧院,可容纳3,400名观众,设有全美国一个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宽,75呎深。舞台后的记者室可容纳多达1,500名记者。剧院由柯达公司赞助7500万美元建成,并获此冠名权。

剧院现由洛杉矶市拥有,并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向市政府租用,以举行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柯达剧院的入口摆放有柱装饰,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奥斯卡金像奖得奖人的名字,亦预留位置予未来的得奖人。

在其他时间,柯达剧院则供举办演唱会等表演,及其他种类的颁奖礼。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第31届奥斯卡金像奖
举办时间 1959年4月6日
最佳影片 《琪琪》
最佳导演 文森特·明里尼
地点: 美国洛杉矶,雷电华潘太及斯剧院(RKO Pantages Theatre)
主持人: 鲍勃·霍普(Bob Hope); 杰瑞·刘易斯(Jerry Lewis); 大卫·尼文(David Niven);

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 莫特·萨尔(Mort Sahl); 托尼·兰德尔(TonyRandall)

获奖名单

奖项 获奖人及作品
最佳影片 《琪琪》
最佳男主角 大卫·尼文《鸳鸯谱》
最佳女主角 苏姗·海华德《我要活下去》
最佳男配角 伯尔·伊夫斯《锦绣大地/ 山河血泪美人恩》
最佳女配角 温迪·希勒《鸳鸯谱》
最佳导演 文森特·明里尼《琪琪》
最佳原创剧本 《逃狱惊魂》
最佳改编剧本 《琪琪》
最佳摄影(彩色) 《琪琪》
最佳摄影(黑白) 《逃狱惊魂》
最佳艺术指导 / 道具布景 《琪琪》
最佳服装 《琪琪》
最佳音效 《南太平洋/南太平洋之恋》
最佳电影剪辑 《琪琪》
最佳特技效果 《拇指汤姆历险记/ 大拇指》
最佳原创歌曲 "Gigi"《琪琪》
最佳配乐(音乐片类) 《琪琪》
最佳配乐(剧情和喜剧片类) 《老人与海》
最佳动画短片 《勇敢骑士兔八哥》
最佳真人短片 《大峡谷》
最佳纪录短片 《天桥女孩》
最佳纪录长片 《白色旷野》
荣誉奖 - 最佳外语片 《我的舅舅》法国

提名名单

奖项 提名名单
最佳影片 《玛咪姑妈》、《朱门巧妇》《逃狱惊魂》、《鸳鸯谱》
最佳男主角 托尼·柯蒂斯《逃狱惊魂》、保罗·纽曼《朱门巧妇》、西德尼·波蒂埃《逃狱惊魂》、史宾塞·屈塞《老人与海》
最佳女主角 黛博拉·寇尔《鸳鸯谱》、雪莉·麦克雷恩《魂断情天》、罗莎琳·拉塞尔《玛咪姑妈》、伊丽莎白·泰勒《朱门巧妇》
最佳男配角 西奥多·比凯尔《逃狱惊魂》、李·科布《卡玛佐夫兄弟/手足情仇》、阿瑟·肯尼迪《魂断情天》、吉格·扬《教师之恋》
最佳女配角 佩吉·卡斯《玛咪姑妈》、玛莎·海尔《魂断情天》、莫林·斯特普尔顿《寂寞孤心》、卡拉·威廉姆斯《逃狱惊魂》
最佳导演 理查德布鲁克斯《朱门巧妇》、斯坦利·克莱默《逃狱惊魂》、罗伯特·怀斯《我要活下去》、马克·罗布森《六福客栈》
最佳原创剧本 《绝代美女》、《水上人家/一家春》、《牧羊人》、《教师之恋》
最佳改编剧本 《朱门巧妇》 《财星高照》、《我要活下去》、《鸳鸯谱》
最佳摄影(彩色) 《玛咪姑妈》、《朱门巧妇》、《老人与海》、《南太平洋/南太平洋之恋》
最佳摄影(黑白) 《榆树下的欲望》、《我要活下去》、《鸳鸯谱》、《百战雄狮》
最佳艺术指导 / 道具布景 《玛咪姑妈》、《夺情记》、《一笑缘》、《迷魂记/晕眩》
最佳服装设计 《夺情记》、《大海盗》、《一笑缘》、《魂断情天》
最佳音效 《我要活下去》、《无情战地有情天》、《迷魂记/晕眩》、《百战雄狮》
最佳电影剪辑 《玛咪姑妈》、《牛仔》、《逃狱惊魂》、《我要活下去》
最佳特技效果 《拇指汤姆历险记 / 大拇指》
最佳原创歌曲 "Almost in Your Arms (Love Song from 'Houseboat')"《水上人家/一家春、"A Certain Smile"《一笑缘》、"To Love and Be Loved"《魂断情天》、"A Very Precious Love"《初恋》
最佳配乐(音乐类) 《波休瓦芭蕾舞团》、《失魂记》、《狂欢节日》、《南太平洋/南太平洋之恋》
最佳配乐(剧情类) 《锦绣大地/山河血泪美人恩》、《鸳鸯谱》、《白色旷野》、《百战雄狮》
最佳真人短片 《春天之旅》、《吻》、《库克山的雪》、《丝石竹》
最佳动画短片 《伐木巨人》、《西德尼的家谱》
最佳纪录短片 《雇员》、《春天之旅》、《活石》、《序曲》
最佳纪录长片 《穿越南极》、《隐秘世界》、《精神科护理》
最佳外语片 《男人与武器》西德、《复仇》西班牙、《一年长的路》南斯拉夫、曼哈顿的大人物》意大利

最佳影片

最佳男主角

大卫·尼文[2](David Niven,1910年3月1日-1983年7月29日)出生于伦敦,英国演员。1983年7月29日,因病去世。

早年经历

大卫·尼文,1910年3月1日出生于一个英国的军人家庭。父亲曾任军官;少年时期就读于桑赫斯特军事学校,毕业后参加苏格兰轻骑兵团。退伍后,从事记者等多种职业。

他的父亲在"一战"期间于1915年在加利波里战役中死于达达尼尔海峡,对于父亲,大卫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记忆。他的母亲后来又和一个为国会服务的商人结了婚。大卫的继父对于自己这个继子的生活没有表现出多少兴趣,但他却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供养者。 大卫上了军事学校,并参加了高山轻型步兵团。后来他离开了军队,到世界各地周游。 他从事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其中包括伐木工人和邮递员。他甚至被介绍担任古巴革命者的教官并最终成为这个机构的创办人。

演艺经历

他找到了前往洛杉矶的路,想进入电影界。他费尽口舌成功地打入了这里的英国演员的圈子。这些英国演员在好莱坞有着许多演出的机会。这就是所谓好莱坞里的英国人。仅仅是因为被告知他需要一个工作许可,他便天真地决定试试表演这一行。他在《叛舰喋血记》中扮演了一个士兵,以群众演员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

尽管缺乏表演训练,他逐渐发展成一个可靠的演员。他清晰的发音和富于魅力的举止使他获得信心,并受到了导演的注意。后到好莱坞当临时演员,因出众的才华和优雅的风度,逐渐升至一号主角。

50年代是他艺术生涯的鼎盛时期,其中以《环球世界八十天》最为出名。

1983年因病去世,共拍有影片100余部,主要代表作有《孤军血战记》、《铁血忠魂》、《美满姻缘》、《彩凤朝阳》、《月亮是蓝的》、《金龟婿》、《红桃王后》、《尼罗河上的惨案》、《逃往雅典娜》等。

从20世纪30年代中到后期,尼文在一系列重要的影片中担任了第二号人物,例如《巴巴里海滨》、《轻型旅的负责人》、《赞达的囚犯》、《豪华饭店里的正餐》、《黎明巡逻》和《巫则零高地》。 尼文仍然感到非常失落。他经常被借给其他制片厂扮演一些配角。 尼文和高德温制片厂签订了一份排他性的七年合同。不幸地是此时是1939年的夏天,尼文的电影生涯将被发生在欧洲的战争而改变。 1939年9月初,在德国入侵波兰后,英国对德国宣战。尼文准备返回英国,但英国政府却并不清楚能让那些离开祖国的英国公民做些什么,以及哪些人是参加过一战的有经验的老兵。 尼文也无法放下正在参加拍摄的影片《抽彩销售》一走了之,而且此时他刚刚开始执行和高德温公司的合同。尼文进行了咨询,但英国政府意识到他们无法控制50万归来的海外英国公民。他们告诉好莱坞的英国人就呆在那儿继续拍电影。 1939年晚期,尼文终于接到了让他回国的命令。他被安排在部队服役,在司令部担任中尉。他是好莱坞演员中第一个得到出发命令的人。在好莱坞的英国人为他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告别晚会。尼文后来回忆起在30年代,他如何获得了绝大多数好莱坞最著名人物的友谊。他在英国战争部的一个非战斗岗位度过了大部分时间。

战争是令人心灰意冷的时期。战争期间,尼文制作并主演了战争片《向前的路》。影片在英国获得了成功,但在美国却失败了。因为目睹了纳粹德国被打败的观众已经被战争弄得筋疲力尽了,他们希望把战争抛到脑后。

离开部队之后,尼文回到了好莱坞,他发现自己在好莱坞大受欢迎。高德温并没有完全原谅尼文当初迫切解除合同的做法。 战后尼文的职业生涯进入了一个低谷,但每年他还是会扮演一两个重要的角色。

尽管如此,他毕竟还是幸福地和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回到了加利福尼亚。 在尼文回到好莱坞仅仅七个星期之后,悲剧就突然降临了。1946年5月,尼文的妻子午夜从楼梯上摔了下来,生命垂危。她在28岁时离开了大卫和两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只有7岁。 尼文被摧毁了。他的朋友诺尔·科沃德说,在普莱米死去的那个晚上,有一些东西彻底离开了尼文。 尼文不知道他自己独自一人怎样才能够把这两个孩子养大。他可以请个保姆,加利福尼亚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个好地方。但是,30年代好莱坞的翩翩公子一下子变成了40年代好莱坞的鳏夫。尼文出演了不少没有发行的电影,但是他得到了报酬。

1947年,当他和加里·格兰特在《主教之妻》中的角色进行了调换之后,尼文获得了他演艺生涯中最大的突破。尼文变成了主演,影片则成为圣诞节期间的卖座片。在英国的时候,尼文也认识了一个新的情人,希约蒂斯·特尔斯麦顿-一个来自斯德哥尔摩的27岁的模特。他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已经变得陌生了,以至于当他谈起他们时,就像在谈两个在路上捡来的东西。尼文和他的新娘在1948年1月14日结婚。

尼文对他扮演的大部分普普通通的角色感到心灰意冷。事实上,他曾告诉他的儿子们,如果有人因为他演的角色跟他们开玩笑,就告诉他们,"他们的父亲只是个非常糟糕的演员,但他的确非常喜欢这个职业,他也只能干这个。"对尼文来说,现在到了他利用新兴的电视媒介为自己创造机会的时候了。

1952年,尼文成为四星电视制片公司的出资人之一。这家公司专门为四星剧场制作电视剧节目。这些节目从1952年到1956年在电视网中播出。

和演员以及制片人之间的斗争和压力,损伤了尼文的精神和婚姻。他的儿子回忆说,尼文从来不把工作中的问题带到家中来。

由尼文扮演的最具有突破性的角色是在1956年的《80天环球旅行记》中。他在影片中扮演了主人公菲莱亚斯·福格。这个角色最初是为加利·格兰特准备的,但他放弃了。

制片人麦克尔·托德想找一位明星,不是那种大明星或是魅力超凡的人。他希望的是一位能够托住这部影片的演员,同时又能够让故事自我发展而不至在其中打上过多的个人印记。

这个人必须是英国人,富于魅力,四十岁左右。托德一个朋友向他推荐了尼文。

这部影片荣获了1956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尼文也获得了最佳演员的提名,但最后败给了《国王和我》中的尤尔·布林纳。这部影片是那个时代前所未有的史诗性的作品。它以在一部影片中集中了大量的明星而著称,还有迄今为止所拍摄影片人物最多的,其数量达到了6万8千之多。它有着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场景,有着有史以来为拍摄电影所走过的最长的路程--有五百万公里,它还有最多的电影布景--超过2000多个,以及使用过最多的拍摄背景--包括伦敦、香港、东京,还有6家好莱坞的摄影棚,总共使用了7万4千多套服装。

大卫·尼文已经成为好莱坞最活跃的领衔演员。他已经攀上了他事业的峰巅。但尼文却在为他那个时期生病的朋友亨弗莱·鲍嘉感到担心,他每天离开制片厂之后都要诚心诚意地去看望他。鲍嘉对尼文的来访感到欣慰,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鲍嘉于1957年1月去世为止。不久之后,制片人伊丽莎白·泰勒的丈夫麦克尔·托德也死于飞机失事。到1961年,尼文最亲密的朋友罗纳德·科尔曼、埃罗尔·弗林、克拉克·盖博和贾利·古柏全都告别了人世。

尼文正在到达他事业的巅峰。1958年,他在《分离的桌子》中扮演了一位假冒的上校,他因不道德的侵犯行为而被逮捕。这部影片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

尼文坚信奥斯卡只会颁发给美国人,以至于当获奖者被宣布为他时,他几乎说不出话来。不幸的是,他以后扮演的角色再也没有为他赢得奥斯卡的提名,但那其中仍然有不少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

在这之后,他出演了家庭喜剧片《别吃雏菊》,影片改编自简·科尔,一位百老汇戏剧评论家妻子的自传。

他还出演过冒险片《阿瓦隆大炮》,这是尼文作为配角参演的影片之一。影片描写了一群上了年纪的人参战的经历。1963年,他在《在北京的55天》中扮演了英国大使。即使在战争片中,他也仍然表现出一个英国绅士的风采。尼文在好莱坞的大多数朋友已经去世了,他也开始认真考虑离开好莱坞回到欧洲。尼文的妻子1959年和他分了手,在经过一年时间的好言相劝之后,她才回来。尼文对于维持一个幸福的家非常敏感。他的妻子收养了一个瑞典女孩儿,并且强烈希望在欧洲抚养她。尼文于是决定移居瑞士。

但是在60年代中期,尼文开始了一条新的职业之路。他在一系列犯罪讽刺片中获得了令人惊异的巨大成功。这些影片包括《粉红色美洲豹》、《娱乐场中的装饰》和《死人谋杀案》。

他还在富于创造性的喜剧片如《普鲁登斯和药丸》、《不可能的年龄》里面获得了成功。由于他的衣冠楚楚的形象与他那些狂热的60年代的后生晚辈之间的不协调,在他此后的一生中,他继续在大量的喜剧、神秘的谋杀电影和战争片中扮演角色。

他写了两本充满幽默的自传,它们详细记述了他的职业生涯。事实上,他所讲述的他在好莱坞的生涯比讲述他作为一个好莱坞演员的事情要多得多。

60年代初期,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仍然出演了一些重要的角色。而时间也正在逝去。

1983年,大卫·尼文在拍摄《粉红色猎豹的诅咒》期间与世长辞。在一些未能完成的场景中,他的角色不得不请别人来配音。

个人生活

在1940年夏季的后半期,他认识了22岁的普丽莫拉·罗洛。罗洛通常被人们叫做普莱米,她在两个星期之后成为了大卫·尼文夫人。他们在1940年9月16日结婚。共同忍受了伦敦闪电战的高峰时刻之后,尼文娶了他所爱的普莱米。他们有了两个儿子,并共同度过了六年最幸福的岁月。

出于对普莱米的爱,尼文开始产生了一种目标感,同时他开始想做一个呆在家里的男人。那个当年喜欢表演的花花公子式的男孩后来成为士兵,如今他渴望着做一个丈夫和父亲,战争期间,尼文在远离战争的宣传部门工作的经历,使他感到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这使他有一种挫折感。

但1942年12月15日他的儿子小大卫·尼文的出生却使他大喜过望。二战期间,尼文被准假在一些和战争相关的宣传片中担任角色。 尼文在好莱坞有一些英国朋友像诺尔·科沃德、雷克斯·哈里森、儿子的教父-劳伦斯·奥利弗此时都已经来到英国服务,他们随时都会来到尼文的小别墅造访。

最佳女主角

苏珊·海华德[3]苏珊·海华德是美国影坛最伟大的女星之一。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1975年3月14日去世。电影《乱世佳人》在美国全国挑选女主角使得苏珊.海沃德有兴涉足影坛。凭借其出色的演技,她曾获得五次奥斯卡提名,并于1958年凭借主演《我要活下去》获得奥斯卡影后称号。1972年主演她的最后一部电影《复仇者时被诊断出患有癌症,1975年在美国病逝,年仅58岁。

演艺生涯

早年曾当过模特儿。1938年,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为筹拍《乱世佳人》寻找女主人公郝思嘉的合适人选,米高梅公司进行了一次电影史上最大规模的招聘寻访。全国各地荐送了数百名优秀候选人前来试镜头。当时苏珊·海华德还鲜为人知,她虽被选送试镜,但还是落选了。不过这更使她下了决心,要在影坛奋斗十番。

她最初在一些B级片中扮演角色,尽管角色并不起眼,但通过拍片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她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4年,她在<多毛的类人猿>中扮演一个红发女人,这位女人把轮船上的司炉当作她征服其他男人的抵押品。海华德的表演逼真、生动。一位著名影评家曾为她扮演的这个"讨厌"、"堕落"的角色拍手叫好,并预言"一个出色的女演员即将诞生"。几年后,苏珊·海华德因主演《毁灭:一个女人的故事》、《愚蠢的心》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52年,她在传记片《我心中的歌》中扮演女歌星简·弗洛曼。故事讲的是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弗洛曼虽侥幸地活了下来,但成了一个瘸子,她没有灰心,经过奋斗终于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恢复了她的歌星地位。弗洛曼的形象正是海华德本人的生动写照,她饰演这一角色的成功使她第3次获奥斯卡奖提名。3年后,海华德主演了另一部反映女歌星莉莲·罗斯生活的传记片《明天我会哭》。影片中的罗斯是一个因慢性酒精中毒,影响事业走了下坡路的歌星,她为了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参加了戒酒组织。海华德的表演细腻、形象又真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她因此第4次获奥斯卡奖提名。在拍《我要活下去》时,海华德撕去了自己美丽的容貌,凭其高超的演技逼真地刻画了一个污秽的死囚形彝,使这个既无道符感也无责任感的残忍惯犯活现在银幕之上。苏硼·海华德在5次被提名后终于获得了一尊金像。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她终于在好莱坞打下了天下。然而,进入六十年代,海华德因演出了几部乏味的伤感影片而损害了地的形象。1964年只好息影。后来仅偶尔出演电视。海华德第一个丈夫是演员杰斯·巴克。1955年为争夺对他们的双胞胎儿子的监护权而引起了一场痛苦的官司,她自杀未遂。1975年,她死于脑瘤。她曾与格利高里·派克合演《乞力马扎罗的雪》。格利高里·派克在回忆这位美丽的女明星时说:“她是一个高贵的女性,我想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她。和她演戏毫不费力,如果说能回到过去的话,我还想和她合作一次。”

获奖资料

奥斯卡奖Oscar

1959获奖最佳女演员(BestActressinaLeadingRole)IWanttoLive!(1958)我要活下去

1956提名最佳女演员(BestActressinaLeadingRole)I'llCryTomorrow(1955)伤心泪尽话当年

1953最佳女演员(BestActressinaLeadingRole)WithaSonginMyHeart(1952)情泪心声

1950最佳女演员(BestActressinaLeadingRole)MyFoolishHeart(1949)一厢情愿

1948最佳女演员(BestActressinaLeadingRole)Smash-Up,theStoryofaWoman(1947)毁灭

金球奖GG

1959获奖最佳女演员(剧情类)(BestMotionPictureActress-Drama)IWanttoLive!(1958)我要活下去

1953最佳女演员(音乐类)(BestMotionPictureActress-Musical/Comedy)WithaSonginMyHeart(1952)情泪心声

最受欢迎女演员(WorldFilmFavorite-Female)

英国学院奖BAFTA

1960提名最佳外国女演员(BestForeignActress)IWanttoLive!(1958)我要活下去

1957最佳外国女演员(BestForeignActress)I'llCryTomorrow(1955)伤心泪尽话当年

戛纳电影节Cannes

1956获奖最佳外国女演员(BestForeignActress)I'llCryTomorrow(1955)伤心泪尽话当年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NYFCC

1958获奖最佳女演员(BestActress)IWanttoLive!(1958)我要活下去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