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突擊虎(英語:Sturmmörser Tiger ),又名強虎自行火炮。是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後期開發的一種重型自行火炮(臼炮)。該自行火炮設計理念借鑑了蘇聯SU-122自行火炮,藉助虎式坦克底盤而改造。火炮是改造當時德國海軍的380毫米口徑的重型反潛火箭炮,即 RW61火箭發射器(Raketenwerfer 61)。


目錄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         突擊虎
        外文名稱         Sturmmörser Tiger
        研製時間         1943年
        定型時間         1944年
        服役時間         1944年
        別   名         強虎自行火炮


發展沿革

 
突擊虎四視圖圖片來自遊民專欄

研發背景

蘇聯衛國戰爭中期,交戰雙方圍繞斯大林格勒展開瘋狂且殘酷的拉鋸戰,蘇軍憑藉主場優勢,利用殘垣斷壁給予德軍以重創。而普通的火力又難以有效的殺傷其中的目標。在遭遇慘敗之後,德國人意識到,他們需要一種大威力的巷戰武器。為此,德軍高層提議研製一種適用於城市巷戰的重火力武器,用以攻破蘇軍堅固的據點。[1]


研發過程

從1943年9月開始,德國著名的軍火巨頭克虜伯公司開始了該項目的研發工作,他們將虎式坦克的底盤送到亨舍爾公司進行組合,最後阿凱特公司完成了上層車體結構的設計工作。


在立項之初,「突擊虎」計劃安裝一門210毫米的大口徑榴彈炮。但由於榴彈炮的開發出現了滯後,加上其威力也無法滿足要求,整個計劃一度陷入瓶頸。在項目進退兩難時,一種德國海軍開發的武器卻吸引了陸軍。在1940年代初,德國的萊茵金屬公司曾設計過一種380毫米口徑的重型火箭炮——即「61型火箭發射器(Raketenwerfer 61)」,它可以將數百公斤的炸藥射向水下,摧毀藏匿於淺海的敵軍潛艇。於是,這種火箭炮於是被移植到了「突擊虎」上。從結構上看,它實際是一種短管火炮,炮身長度僅為口徑的5.4倍。

 
測試場上的突擊虎圖片來自遊民專欄


到了1943年10月突擊虎原型車就被生產出來交到希特勒手上,希特勒對這款安裝有380毫米巨炮的裝甲載具非常滿意,隨後命令大規模生產。


按照新設想,工廠將不會為「突擊虎」專門生產底盤,相反,它們會廢物利用,對大修中的虎式坦克進行改裝。也正是用這種辦法,柏林的阿爾凱特工廠(Alkett)在1943年夏天生產出了「突擊虎」的原型——由於某些原因,原型車的上層結構採用了廉價的軟鋼——它在防護能力上也無法與品質更好的裝甲鋼同日而語。按照最初的計劃,工廠每個月將提供10輛「突擊虎」,然而,但考慮到該計劃會影響虎式坦克的生產,他們最終做了一個折衷的決定。


測試與實戰

1944年8月1日下午,駐紮在華沙的德軍發現自己被裝進了一個死亡陷阱:所有波蘭居民都拿起了武器,從四面八方攻擊駐軍。狹窄的街道、堅固的建築和頑強的抵抗者,這一切都讓趕來增援的德國人陷入了困境。為鎮壓起義,他們調集了幾乎所有的新式武器,就像卡爾臼炮。當然,突擊虎也不例外。

 
正在射擊中的突擊虎圖片來自遊民專欄


在完成測試後不久,「突擊虎」的原型車直接開往了戰場:1944年,3輛剛生產不久的「突擊虎」被派往華沙鎮壓起義軍,其中一輛由於故障返廠大修,最終兩輛「突擊虎」勝利挺進華沙。此時波蘭起義軍躲藏在一棟13曾的大樓內,堅守不出,兩輛「突擊虎」各發射一枚炮彈,頃刻間,整棟大樓被夷為平地,大樓內上百名起義軍最後只存活下3人。


然而,這次行動也再次證明了原先的問題:380毫米火箭彈的性能不盡人意。它的準確性仍有待提升,另外,在轟擊混凝土建築時,高爆彈的表現大體良好,但面對磚砌房屋時卻是另一種情況。由於炮彈巨大的穿透力,它們經常穿過牆壁,徑直插入地下,期間,其爆炸的威力也會被土壤吸收。正是因此,在第一輛原型車抵達華沙後不久,另一輛新「突擊虎」也攜帶着調整過引信的炮彈抵達了前線。與此同時,相關的生產也在後方進行。雖然此時的戰局已是江河日下,但由於希特勒本人的偏愛,「突擊虎」的生產仍然像涓涓細流一樣持續了兩個月。


1945年1月的北風行動中,德軍1001裝甲突擊連用「突擊虎」向附近的村莊發射一枚炮彈,停放在村莊內的3輛M4謝爾曼坦克無一倖免,全部報廢。

 
準備運往蘇聯的突擊虎和鼠式重坦圖片來自百家號


最終結局

在冬天,已經有「突擊虎」因為故障徹底報廢,而在1945年春天,隨着德軍不斷敗退,這一數字更是節節攀升。到3月時,大部分「突擊虎」都被自己的乘員炸毀或拋棄:備件越來越少,機械磨損越來越嚴重——最終,這兩個連隊(當然還有1945年1月才投入戰鬥的第1002連)都被迫放棄了全部裝備,徒步向後方撤退。


但並非所有的「突擊虎」都灰飛煙滅,在戰爭結束時,至少有三輛這種自行火炮落入了盟國手中,其中一些在接受完戰後測試後便被拆解,另外有兩輛則倖存下來,成了博物館中的展品。第一輛位於莫斯科郊外的庫賓卡坦克博物館,另一輛則在德國明斯特。其中,前者可能是在1944年撤回後方的原型車,這輛車後來在1945年夏天被紅軍繳獲,並和著名的鼠式重型坦克一道被運送回國。

結構特點

 
突擊虎主炮Stu M RW61 L/5.4臼炮炮膛圖片來自搜狐

「突擊虎」車體全長6.28米,寬3.57米,戰鬥全重達到了65噸,比虎式坦克還要重10噸之多。它安裝的邁巴赫HL210 P45型汽油發動機能為其輸出600匹馬力,再加上9噸的推重比讓這款自行火炮機動性十分感人。在武裝方面,「突擊虎」擁有一門威力驚人的RW61型5.4倍口徑的380毫米火箭推進迫擊炮,其彈體重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350公斤左右,光是成型裝藥戰鬥部重量就有125公斤,理論上來說它能夠直接貫穿2.5米厚的混凝土牆,可以說二戰期間所有混凝土工事,都扛不住這個東西一發直接命中![2]


突擊虎的底盤借用了虎式坦克。名義上,虎式坦克的裝甲由一塊100毫米厚的車首下板、一塊60毫米厚的短層和一塊100毫米厚的傾斜板組成。兩側為均勻的80 mm厚,上下部分垂直,背面80 mm厚。由於製造公差公差為0 - +5%,許多裝甲板記錄稍厚,即102 mm而不是100 mm。


相較於虎式坦克,突擊虎炮塔被拆除,戰鬥艙上方的頂板也被拆除。而且,上半部分全寬都被修改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大的扁平艙體,裡面裝着所有的操作人員和武器。這個艙體的正面是由一塊150毫米厚的裝甲板製成的,裝甲板以45度的角度向後傾斜,沿着冰川的長度延伸到大約一半的地方。它是由兩塊堅固的裝甲板固定在船體前部的接頭上。在裝甲板的前面是一個大的裝甲球,安裝69毫米厚的380mm迫擊炮和一個小的裝甲球安裝MG34機槍。槍和底座也由一個150毫米厚的裝甲罩保護。槍的左邊是一個長方形的開口,用來裝瞄準望遠鏡,在這個開口的下面,一個小罩下面給駕駛員放了一對潛望鏡。側面和後部由80毫米厚的裝甲板製成,但向內傾斜朝向40毫米厚的屋頂。在原型機上,一塊額外的50毫米厚的裝甲板被栓接在突擊虎的前下車體上,但這項功能是從生產車輛上卸下的,可能是為了減輕重量。

 
突擊虎使用炮彈拆解圖片來自遊民專欄


因此,有人說突擊虎設計理念及結構借鑑了當時蘇聯SU-122自行火炮。但與此同時,「突擊虎」的重量也突破了65噸的大關。這一數字是當時普通坦克的兩倍左右,至於其機動性則變得更為惡劣:越野狀態下,它們的最高時速只有不足20千米。


突擊虎最大特徵是車身前部裝備的一門380mm Stu M RW61 L/5.4臼炮,身管長度僅為5.4倍口徑,這種「矮腳虎」的尊容,在世界反坦克炮中是十分罕見的。更絕的是,它的炮管有兩層,可以更換燒蝕重的內層炮管。這是由於迫擊炮的膛壓較低才能行得通的。彈藥基數為14發,彈種為榴彈/火箭彈,炮彈的重量達324千克,補充彈藥必須要車組成員離開車內再利用車體後部的吊架裝彈,也算是一絕。


性能諸元

 
一名士兵趴在突擊虎炮口圖片來自搜狐
重量         68t
車組         5 人
車長         6.28m
車寬         3.57m
車高         2.85m/3.57m(起重機)
動力系統         690/700hp(馬力) 邁巴赫HL230-P45 水冷汽油機
最大時速         40 km/h
行程         120 km
主武器         380mm StuM-RW61 L/5.4臼炮  
副武器         7.92mm MG34通用機槍
備彈         380mm榴彈 備彈14發
裝甲         28-150mm


戰車評價

 
美軍士兵正在檢查一輛被遺棄的突擊虎圖片來自遊民專欄

突擊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明智的方法,它可以重新利用一艘受損的虎式坦克車體。由於該車體的製造成本很高,任何能讓納粹德國投資對抗盟軍的東西都是一個很好的移動資源。不過,它對於武器系統的邏輯不太清楚,因為在它們被建造時,它們實際上沒有任何作用。它可能在斯大林格勒華沙城這樣的城市的戰鬥中發揮了作用。


這是一個獨特的武器系統與非常有限的用途相結合,在一個重裝甲平台上發展武器並不是德國當時真正需要的。更好的用途可能是考慮直接在戰車裡安裝一門有效的反坦克炮,因為像三號突擊炮這樣的戰車已經證明了它們作為廉價有效的坦克驅逐戰車的實用性。即使是某種類型的短管榴彈炮也可能在步兵支援中發揮作用,這兩種想法肯定會更好地利用這些寶貴的炮彈。作為一種攻擊重鎮的戰車,當此時的城市戰鬥不是主要戰場的時候,它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了。突擊虎的實戰歷史證明了這一點,它在後來的戰爭中根本找不到明確的角色,考慮到投入的資源,這是一種有趣但本質上毫無用處的武器。[3]


就像古德里安說的那樣,這種局限性太強的武器,在現實中用處不大。突擊虎雖有強大的炮火和正面防禦,卻因失去了自己傳統作戰區域而變得非常脆弱,基本沒有什麼戰果。不過,事實證明,突擊虎確實是城市攻堅戰的利器,這一點無人能及。如果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之前,德軍就有一大群突擊虎,也許就能扭轉戰局,甚至可以獲得蘇德戰爭的勝利。只是,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如果這兩個字![4]


總的來說,「突擊虎」是一項失敗的設計:裝填緩慢和超重的問題,已經完全蓋過了其性能中亮點。在將裝甲提升到150毫米後,其重量較虎式坦克上升了約20%,這導致傳統和行走裝置不堪重負;另外,低精確度的火箭炮也從來不是摧毀堅固據點的最佳選擇——直到二戰結束後、短程地對地導彈的出現,相關問題才迎刃而解。


與現實中的失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突擊虎」在遊戲中的出鏡率卻異常之高。這很大程度上要得益於風行於歐美的二戰熱潮;不僅如此,「突擊虎」本身也有一些引人注目的特點,比如大威力的主炮、帶有工業朋克風格的外觀,以及產量稀少催生的神秘感——它們都滿足了軍事愛好者們對「秘密武器」的終極幻想。[5]


視頻

突擊虎自行臼炮,車長:嚴禁炮管進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