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砚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砚屏文房四宝衍生品。一种跟枕屏非常类似的屏。风,叫“砚屏”,只是尺寸比较小。砚屏是搁在桌子上使用的。古人过去研墨写字,墨得自己磨。

中国传统工艺品,属于屏风。形制与独扇式座屏相同,但形体较小,常置几案上,是用作陈列、摆设的观赏性小型屏风,故江南又称台屏。屏心常见的有大理石、嵌瓷片等。置于砚端以障风尘之屏,多以玉、石、漆木为之,与立于案头之小屏风类似。

演变

砚屏搁在桌子上的时间长了以后,逐渐变换了角色。一开始,它是强调功能性的家具,当功能性不是很重要时,它的陈设性就出现了。此时,砚屏上的装饰开始增多,慢慢演化成桌屏。桌屏后来就不搁在需要研墨的画桌或画案上了,而是直接搁在条案上,就是为了让人欣赏。

携琴听桐图

明代雕石砚屏名称是“携琴听桐图”,高20.5厘米,宽13.5厘米

砚屏底板紫红,面层以牙黄石色巧雕梧桐二棵[1]。高低、前后错落有致,寥寥数叶,生机盎然。桐荫下雕一主一仆,主人头戴双缨帽,脚登粉底靴,身穿长袍,拱手合袖侧耳听桐,悠然自得;侧有一仆,躬身携琴,憨态可掬。人物衣带临风;线条流畅,刀法洗练。远处山峦,树木苍葱,一幅携琴听桐图跃入眼帘砚屏在实际用途中作用并不太大,其观赏性似超过其实用性多多。

香港曾拍卖一座砚屏,易水石所制(河北易县终南山所产,相传为唐代易州奚朝父子于此山中伐木制墨时所得,遂制成砚)。紫底、绿纹,上雕一束幽兰,十分可爱。友人以汉镜与六舟和尚[即释达受(1791~1858年),浙江海宁人。耽翰墨,精鉴古器碑版,阮元以金石僧呼之]易砚屏,六舟随即在屏上刻下“以镜易屏”之铭(大意如此),成交价达三十多万港币。

此砚屏不是湖南祈阳石,而是湖南的明山石屏(古称黎溪石,沅州石),祈阳石石质的坚密度和石品花纹美艳均不如明山石好,明山石制砚和砚屏,据史载始于南宋,明清时被列为贡品。因砚石产于湖南古沅州的明山(今芷江桐族自治县城城北约二十里)而得名。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砚辨》、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古砚论》、文震亨《长物志》、清人黄本骥《湖南方物志》等均有记载。明山石属粘板岩、结构均匀、石质细腻,清雅莹润,色调绚美。有紫、红、黄(牙黄)、黑、绿等天然色彩和多色层叠的色带纹理。是以巧色制砚(屏)的理想石材。(而祈阳石大多为红、绿二色,俗称红绿端,并无牙黄色层)好多人(包括湖南人)把明山石和祈阳石混为一谈。

兰石图砚屏

作者: 仲谦 砚屏以黎溪石所制,石出湖广。常德、辰州二界。款识曰:“崇祯癸未春日法守真画兰石。仲谦制。守真为明代名妓马守真。善画兰,仲谦者濮澄,复姓濮阳,字仲谦,南京人。与金陵派竹刻开山李耀齐名。砚屏右分别有“雨生右竟(镜)易石”、“燕庭观”、和“曾在六舟处”。分别说明汤贻芬(雨生)、刘喜海(燕亭)、达受(六舟)与此砚屏关系。

砚屏长19.8、宽15.3、厚1.2公分(不含座)[2]。此砚屏以留石皮法刻兰、石,兰叶摇曳多姿,奇石瘦漏玲珑,是一件上佳的艺术品

视频

砚屏 相关视频

黄花梨砚屏展示视频
典藏 清中期黄花黎镶汉白玉砚屏

参考文献

  1. 明代雕携琴听桐图石屏——砚屏,宾县百姓网,2011-10-30
  2. [专家点评] 明 兰石图砚屏,中博艺汇,2006-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