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堂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堂山古稱靈堂山,是一座位於河南省內鄉縣乍嶇鄉境內的道教名山。山麓內有一山洞形狀如石堂,故名。東晉時期的著名道人麻衣子在此山修練,奠定了石堂山後來的地位,自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開始,歷代皇帝對石堂山多有敕建。

歷史

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麻衣子」受得道高人「左元太極」的指點,來到此山修道達十九年之久。

唐代貞觀十三年(639年),為紀念東晉時期在此山隱居修煉達十九年之久的道人麻衣子[1],唐太宗封麻衣子為「慈惠普濟真人」,並敕建「普濟宮」於石堂山,賜麻衣子修道的山洞為「顯聖洞」。

宋末元初,全真七子之一的丘處機來到石堂山的普濟宮隱居修行。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後,想招丘處機為國師,於是兩次派使者召見他,可是丘處機隱居山林,避而不見。但成吉思汗仍然沒有放棄,於是第三次派劉仲祿攜帶手詔請丘處機出山。丘處機最終還是被成吉思汗的誠意打動,決定輔佐成吉思汗。後來成吉思汗還賜予丘處機虎符和璽書,璽書內容就是石堂山普濟宮的碑文——《成吉思皇帝賜丘神仙手詔碣》。

四大景觀

石堂山的景觀以怪石、幽洞、古柏、龍泉為主[2],大片遍布着奇形怪狀石頭的奇石林、奇石坡、奇石陣是石堂山的一大特色。幽洞是石堂山的另一景觀,山以洞顯。石堂山的山名便來自山腰的岩洞,石堂山上山洞多達二十一個,較為知名的有十八個,如十二龍潭洞、石堂洞、蝙蝠洞、鵓鴿洞、臥虎洞等,十二龍潭洞內泉水、深潭、鐘乳石交互輝映,堪稱一絕。十二龍潭洞是由山頂的水流沿山而下,匯聚在洞中,然後潭潭相連而成。因洞內潭水太深,常人往往無法入內。洞中鍾乳倒掛,怪石嶙峋,流水潺潺,引人入勝。石堂洞又名麻衣石室,此洞就是麻衣子的道場。洞口狀如天眼,洞內寬敞如堂,不落雨,不坐雪,四季如春,溫涼如玉。古柏是石堂山的又一景觀,古柏據傳有千年樹齡,樹幹甚粗需3人合抱,高達30多米,樹幹彎曲盤旋而上,枝椏彎曲分叉,活似一條張牙舞爪的飛龍,因此人們又稱之為「龍柏」,古柏雖歷經千年滄桑,仍枝繁葉茂,生機勃勃,被譽為「石堂山的保護神」。龍泉是石堂山的第四景,龍泉在曾被唐太宗封為「顯聖洞勝泉」。因為此泉水來自於十二龍潭,所以叫龍泉,龍泉是長流之水,不因天旱而減,不因雨澇而增,飲之清洌甘甜。

碑林

石堂山碑林現存石碑17塊,分別是元朝至大二年(1309年)碑1塊,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年)和天啟年間(1622-1629年)碑共計12塊,其餘是清朝和民國時期的存碑,碑文的書體以楷書為主,也有隸書。這些碑碣對於了解石堂山的人文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對於書法藝術也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視頻

石堂山 相關視頻

內鄉縣城實拍
河南省內鄉縣衙實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