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濱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濱藜

中文名:白濱藜

學 名:Atriplex cana

C. A. Mey.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中央種子目

科:藜科

亞 科:環胚亞科

族:濱藜族

屬:濱藜屬

種:白濱藜

命名者及年代:C. A. Mey.,1929

白濱藜(學名:Atriplex cana C. A. Mey.)是藜科濱藜屬半灌木,分布於中國新疆北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西西伯利亞也有分布。生長在乾旱山坡、半荒漠、湖濱等處。 適口性好,除夏季外,其他季節綿羊喜禽,馬和牛樂食。營養物質含量中等,屬良等牧草。可作為荒漠類草地的補播草種。[1]

白濱藜形態特徵

高可達50厘米。木質莖多分枝,灰褐色,條裂;當年枝直立,圓柱形,淡黃褐色,葉互生,在枝的下部有時近對生;葉片狹矩圓形、倒披針形至條形,兩面均為銀白色,有密粉,脈不明顯,花於當年枝的上部集成有間斷的穗狀圓錐花序;雌花的苞片果時略扁平,胞果扁,圓形,果皮膜質,淡黃色,種子直立,暗紅褐色,略有顆粒狀花紋。

花於當年枝的上部集成有間斷的穗狀圓錐花序;雄花花被裂片5,雄蕊5;雌花的苞片果時略扁平,僅基部邊緣合生,上部邊緣略現3齒,表面有密粉及泡狀毛,有時有少數疣狀突起;胞果扁,圓形,果皮膜質,淡黃色,與種子貼伏。種子直立,直徑1.5-2.25毫米,暗紅褐色,略有顆粒狀花紋。花期7-8月,果期9月。

白濱藜產地生境

白濱藜 主要分布在整個中亞地區及西西伯利亞外高加索(東部)、蒙古;在中國只產於新疆北部,在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兩岸分布較集中,生於海拔400-1200米的荒漠草地的鹽化土壤、鹽湖邊緣及低山礫石質乾旱山坡,常以優勢種形成群落。

烏魯木齊奇台裕民等地區也有零星分布。在烏魯木齊地區零星分布在亞馬里克山北坡、鯉魚山北坡、烏市西郊的九家灣丘陵陰坡、烏市東郊鹼泉溝丘陵低洼地段,分布區海拔850-1050米。白濱藜能形成單優勢群落,蓋度30%左右,如與伴生種混生時群落蓋度達50-60%。不同地段常見伴生種有鹽生假木賊、短葉假木賊阿魏、駝絨藜、木地膚、樟味藜、尖葉鹽爪爪等。

白濱藜繁殖方法

白濱藜 種子預處理:白濱藜植物果實為翅果,種翅和種皮堅硬,難以吸水、透氣,嚴重影響種子的發芽力。在播種前必須採取人工或機械措施去除種翅,破壞種皮,增強吸水、透氣能力,以利於種子吸脹和發芽。

催芽處理:種子含有皂角苷,抑制種子萌發,可水選除去空粒、不飽滿種子,再用高錳酸鉀1000-5000倍液浸泡2小時,然後用清水沖洗,置沙床催芽,溫度保持在18-22℃,濕度保持在60左右;或用40℃的溫水浸泡1-24小時,去除種子中的皂角苷,以提高種子的發芽力。

播種:一般在溫度較低時種子發芽良好。在中國甘肅省武威市民勤最佳播種時間為4月下旬或5月上旬,此時氣溫開始回升,適合白濱藜植物種子萌發。栽培土壤為砂壤土,具有濕度較大、熱容量小、透氣性強、升溫迅速的特徵。

播前應先澆透水,等土壤水分適合播種時施足底肥,深翻土壤,使土壤與底肥混合均勻。採用開溝條播方式,覆沙厚度為1厘米,用薄膜覆蓋,並使薄膜與苗床之間保留一定的空間,以免出苗後發生燙傷。

白濱藜栽培技術

幼苗正常出土時間為播種後6-20天,如溫度適宜可在12-30天出齊。出苗後期每天觀察出苗及生長狀況,如幼苗生長迅速,要及時揭去薄膜,防止燙傷;如溫度較高,幼苗容易發生猝倒病、立枯病,可適當遮蔭或噴水。齊苗後要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並及時除草、鬆土、防蟲。根據苗木生長狀況,可適當增施化肥。

白濱藜主要價值

適口性好,除夏季外,其他季節綿羊喜禽,馬和牛樂食。營養物質含量中等,屬良等牧草。可作為荒漠類草地的補播草種。

參考來源

  1. 白濱藜,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