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白淑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淑湘
白淑湘
出生 1939年11月18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舞蹈演员

白淑湘,女,汉族,辽宁新宾人。1939年11月18日生于湖南省耒阳。1952年参加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儿童剧团,1954年选送入北京舞蹈学校学习芭蕾。在中国芭蕾《红色娘子军》中,她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琼花的形象。曾任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等。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协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人物简介

白淑湘,女,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芭蕾舞演员。国家一级演员。1939年11月18日生于湖南省耒阳。1952年参加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儿童剧团,1954年选送入北京舞蹈学校学习芭蕾。白淑湘身体条件不算好,但她勤学苦练,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掌握了高难度的芭蕾技巧和特有的韵律,仅以4年的学历,就成功地扮演了《天鹅湖》中的白天鹅和黑天鹅,受到舞蹈界和观众的欢迎。在中国芭蕾《红色娘子军》中,她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琼花的形象。在《海侠》、《吉赛尔》、《巴黎圣母院》、《巴赫奇萨拉依泪泉》和《希尔薇娅》等10多部古典芭蕾剧目中,她都曾担任过主要角色。她的表演感情真挚、动作准确规范,风格明快。1980年在菲律宾国际芭蕾舞节上,她与其他中国演员合作,共同获得集体表演一等奖;同年,被特邀参加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表演《天鹅之死》,获优秀表演奖:1981年在文化部直属艺术单位观摩比赛中获表演一等奖。她还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出席过全国群英会。白淑湘还曾赴朝鲜、缅甸、美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访问演出。白淑湘曾任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等。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协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白淑湘10岁习舞。1959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校,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1952年-1954年任东北人艺儿童剧团学员、演员。1959年-1980年任中央芭蕾舞团演员。1980年后任中国芭蕾舞学会副会长、北京芭蕾舞团副团长、全国文联委员。1992年1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文艺界联合会第六届全委会副主席。是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文艺)、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擅长世界古典芭蕾舞表演艺术,1958年担任芭蕾舞剧《天鹅湖》主角。1964年担任新中国第一个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女主角。1980年8月,她与加拿大舞蹈家马丁先生同台演出《堂吉诃德》双人舞,同年还主演了法国芭蕾舞剧《希尔维娅》。

曾获1980年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优秀表演奖,1981年文化部表演一等奖。1981年参加菲律宾国际芭蕾舞表演节,获集体一等奖。

白淑湘, 芭蕾舞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祖籍辽宁新宾,生于湖南耒阳。10岁习舞。1959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校,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1952年-1954年任东北人艺儿童剧团学员、演员。1959年 -1980任中央芭蕾舞团演员。1980年后任中国芭蕾舞学会副会长,北京芭蕾舞团副团长,全国文联委员。1992年1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1996年12当选为中国文艺界联合会第六届全委会副主席。是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文艺)、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擅长世界古典芭蕾舞表演艺术,1958年担任芭蕾舞剧《天鹅湖》主角。1964年担任新中国第一个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女主角。1980年8月,她与加拿 大舞蹈家马丁先生同台演出《堂吉诃德》双人舞,同年还主演了法国芭蕾舞剧《希尔维娅》。曾获1980年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优秀表演奖,1981年文化部表演一等奖。1981年参加菲律宾国际芭蕾舞表演节,获集体一等奖。

生平履历

白淑湘从小热爱艺术,10岁习舞。她的普通话讲得很好,多次和她的三姐参加朗诵会,获得前一、二名的好成绩。在沈阳读书时,她经常到东北人民艺术剧院观看演出,希望自己也考上文艺团体。1952年,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进了东北文工团,从此她发奋学习和工作,边上课边演出,学习各种舞蹈基本功和文化课。团里还安排团员们编排歌舞剧、小合唱、舞蹈,也演出话剧,这些经历使白淑湘汲取到各种艺术门类的营养。

1954年,中国舞蹈学校成立了,白淑湘幸运地考取了这个中国舞蹈界的第一所学府。虽然当时的条件很差,但老师教课非常认真,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了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外国芭蕾舞、宫廷舞、历史生活舞和文化课,各方面水平不断提高。1958年,前苏联芭蕾舞专家古雷夫来中国帮助排练《天鹅湖》,白淑湘担任了主角,她成功的表演得到苏联专家的肯定。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和文化部的领导同志前去观看了首场演出。演出结束后,周总理到台上祝贺大家演出成功并亲切地说:"从事芭蕾艺术要不断地提高技艺,精益求精,要成为这个领域里的行家。"翌年,中央芭蕾舞团成立了,白淑湘随团赴东南亚国家演出,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又一次观看了演出,英国的《泰晤士报》报道了演出情况。

从50年代末到1964年,白淑湘经历了芭蕾舞事业的黄金阶段。她的表演动情传神,塑造人物惟妙惟肖,在近10部古典芭蕾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当时,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都看过她的演出,她也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

在排演了外国五大舞剧之后,周总理指示要排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国芭蕾舞剧。经过专家们反复研究和磋商,最后选定排演《红色娘子军》。这个舞剧的排演成功成为中国芭蕾事业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该剧中,白淑湘成功塑造了吴琼花的形象,由此她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主角。

1965年,她被污蔑为走白专道路的典型,受到江青一伙的迫害,被迫离开舞台,被强制劳动。在那段灰暗的时期里,她拉粪、插秧、扫厕所、挖地洞、打井,什么活都干过,晚上还要交待问题,受批判,写认罪书。由于周总理的过问,1974年白淑湘被从乡下召回,恢复练功,重返舞台,那时她离开舞台已近10年,因此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刻苦练功,以加倍的努力来弥扑逝去的时间给她在艺术上造成的损失和缺憾。

1978年,中国艺术团赴美国演出,中央芭蕾舞团带去了《红色娘子军》,产生了轰动效应,从此中国的现代芭蕾舞在世界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世界著名舞蹈艺术家玛沙格雷姆观看演出后非常惊讶,她认为中国的芭蕾舞很有张力,红色经典现象值得深思。这引起了国外同行研究和探索中国现代芭蕾艺术的兴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白淑湘的艺术生命也在不断地延伸。1980年,她在国际艺术节上与中国演员合作,获得了集体表演一等奖。同年被特邀参加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表演《天鹅之死》,获得优秀表演奖;在文化部直属艺术单位观摩比赛中,获得表演一等奖。在她担任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期间曾带团赴美、英等许多国家访问演出,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

主要作品

白淑湘在《天鹅湖》中的白天鹅和黑天鹅,受到舞蹈界和观众的欢迎。在中国芭蕾《红色娘子军》中,她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琼花的形象。在《海侠》、《吉赛尔》、《巴黎圣母院》、《巴赫奇萨拉依泪泉》和《希尔薇娅》等10多部古典芭蕾剧目中,她都曾担任过主要角色。

艺术传奇

说起芭蕾艺术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印象,几乎所有人的都会回答,芭蕾就是《天鹅湖》;说到《天鹅湖》,永远也绕不过的一位主角,就是白淑湘。是她,放飞了中国第一只"白天鹅"。也是她,在《天鹅湖》之后,又使中国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琼花"形象深入人心。如今的她虽已年届七旬,但优雅的一举一动和亲切的谈吐,无不显示出一位芭蕾艺术家的高贵气质。

襁褓中的新中国芭蕾舞艺术

芭蕾艺术诞生于西欧,但大部分中国人对它的印象却来自苏联。以曾在英国专修芭蕾舞艺术的中国芭蕾舞先驱戴爱莲为代表的中国芭蕾舞艺术家们,提出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要借鉴其它国家和民族的训练方法,尤其是苏联芭蕾舞的训练经验。

1952年,为庆祝中苏友好条约签订一周年,苏联艺术代表团来华演出。限于舞台条件,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的苏联芭蕾女皇乌兰诺娃在中国只表演了以肖邦舒曼的音乐编排的小品《仙女们》中的圆舞曲和《夜曲》,但已令人叹为观止了。1954年,莫斯科音乐剧院访问北京,带来了芭蕾舞剧《天鹅湖》、歌剧《冲向暴风雨》,还有《叶甫根尼·奥涅金》等六台节目,在北京天桥剧场等场地演出。在那场轰动一时的演出中,柴科夫斯基的经典音乐和"天鹅"们近乎完美的舞姿,使《天鹅湖》这一剧目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芭蕾艺术由此更加广泛地进入了普通百姓的视野。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中国在苏联芭蕾专家的帮助下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芭蕾教育之路。

那次演出后不久,中国很快成立了一个芭蕾舞蹈教员训练班,苏联芭蕾专家奥·阿·伊莉娜到此执教。在此基础上,1954年年底,新中国的第一个专业舞蹈家的摇篮--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了。这一年,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儿童剧团的小演员白淑湘幸运地进入了这个中国舞蹈界的第一学府。当时的条件虽差,老师教课却一如既往的认真,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外国芭蕾舞、宫廷舞、历史生活舞和文化课,渴望有一天能出演心目中的芭蕾主角。今天的年轻人恐怕不会想到,舞蹈学校的第一批教师竟是从北京的一所四合院里培养出来的。在香饵胡同,从各个舞蹈团体抽调来的学员们在半年内奇迹般地完成了苏联舞蹈学校1至6年级的教学大纲,全部合格通过严格的考试。很多学员除了睡觉吃饭以外整天泡在教室里,那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忘我的学习劲头十分可贵。伊莉娜也不愧为一位严厉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她言传身教,使学员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和工作热情。

除了伊莉娜维·伊·查普林彼·安·古谢夫等多位苏联芭蕾舞蹈专家先后来到中国,应邀在此执教,他们的艺术修养很高,掌握着系统的专业知识,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从他们身上获益颇深。他们发现一些同学在实习创作中存在舞蹈动作贫乏的情况,就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增加多种舞蹈课。

在苏联老师的指导下,舞校和一些表演团体创作了几十个中、小型舞蹈作品。两届编导班的班主任肖慎同志和担任翻译工作的朱立人、王祖余等同志,在长达四年多的时间里,为办好教学工作作出了出色的贡献。生活是紧张而又愉快的,大家亲密无间,互帮互学,那种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那种刻苦勤奋的钻研劲头,至今回忆起来,仍使人激动不已,受到鼓舞。

中国第一只"白天鹅"的腾飞

到北京舞蹈学校后不久,古谢夫就开始指导中国首批芭蕾舞演员们排练大型舞剧,排练的剧目正是《天鹅湖》。慧眼识珠的古谢夫,从六七个主角人选中选择了白淑湘。其实,论身体条件,白淑湘的腰腿软度不够,身材也比较高大,这给她在完成芭蕾舞动作时带来了不少难度。但是,她凭借顽强的毅力克服了这些缺陷。每天上完课,她还要加练一段时间,总是最后一个走出练功房。节假日,她放弃休息,在练功房整天单调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陪伴她的只有那面练功的大镜子。

《天鹅湖》中有个高难动作,要求演员用一条"主力腿"在原地用脚尖脚掌起落,另一条"动力腿"甩动,身体作360度的旋转,而且要连续旋转32圈,白淑湘为了达到在原地旋转不移动位置,用四把椅子把自己围起来,在圈内不停的旋转,多少次摔倒了爬起来再练,腿不知被椅子碰伤多少处,青一块、紫一块,伤痕累累。为了舞台上的32圈,白淑湘在台下就必须练习一口 《红色娘子军》剧照气转70多圈。脚指甲不知道磨掉了多少次,练完脱下舞鞋,里面常常沾满了血。白淑湘用这股超常人的韧劲,终于练到能稳稳当当地连续转出32圈。

1958年6月30日,北京舞蹈学院的《天鹅湖》在天桥剧场首次公演。帷幕拉开,舞台上白淑湘饰演的"白天鹅"奥杰塔完美、准确的动作,娴熟、优雅的舞姿,明快的节奏,矫健的身段,赢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8岁的白淑湘成功了!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白天鹅"!激动的观众潮水般涌向台前,将大把大把的鲜花献给演员们。观看演出的中央领导周恩来、陈毅同志走上舞台,对她表示热情地祝贺和勉励。周总理亲切地说:"从事芭蕾艺术要不断地提高技艺,精益求精,要成为这个领域里的行家。"这句话一生都在不断地激励着白淑湘。

这次演出的版本颇为复杂。第二、四幕属于1895年俄罗斯编导伊万诺夫和彼季帕的版本和风格,序、一、三幕和尾声是布尔梅斯捷尔的版本,有些部分古谢夫作了新的处理。为了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风格,同时也为了培养中国的编导和教师,古谢夫特意组织了李承祥、王世琦、栗承廉、张旭和邬福康等参加该剧舞蹈片断的编导和排练。无论从艺术水平和芭蕾技巧的难度,以及演出的规模来看,这部作品的上演都堪称新中国芭蕾舞艺术的一次"起飞"。而且,中国"白天鹅"的腾飞,如果从开办舞蹈教员训练班算起,仅仅经历了四个春天。继《天鹅湖》之后,中苏两国芭蕾舞艺术家趁热打铁,又连续排演了《海侠》、《吉赛尔》两部传统芭蕾舞剧,这两部舞剧都很快完成,白淑湘顺理成章地再次担当角色。

1959年年底,经文化部批准正式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专业性芭蕾舞团--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承担繁荣中国芭蕾舞艺术,并配合舞校教学实习演出和培养演员的任务。

中国芭蕾《红色娘子军》的出现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1964年,白淑湘经历了芭蕾舞事业的黄金阶段。从《天鹅湖》后,中国开始大量排演经典芭蕾剧目。白淑湘在近10部古典芭蕾剧目中担任了主要角色。

早在1950年,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就上演了大型芭蕾舞剧《和平鸽》。这是新中国第一代芭蕾舞艺术家想用芭蕾的形式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尝试,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有着积极的意义。后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芭蕾在沿用苏联戏剧芭蕾以文学为本的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开始了传统舞剧的实践。比如,李承祥等编导的《鱼美人》就是"想通过《鱼美人》的创作为中国的舞剧发展做一些试验,探索建立一种新的舞剧体系--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相互补充的体系"。不过,中国芭蕾舞中最成功、影响最大的还得说《红色娘子军》,它堪称芭蕾"中国化"的标志。

1962年,为了刻画出《红色娘子军》中的形象,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编导6人,主演5人组成《红色娘子军》创作组,前往海南屯昌的解放军某部当兵一个半月,体验生活。不料,《红色娘子军》完成后,请有关领导审查时,一位领导看后说:"气质不够。满台'娘子'不见'军',手中拿着'烧火棍'!"全体演员、演奏员100多人又到部队当兵一个半月。回来后再演,气质果然有了明显变化。

在1962年10月举办的广州秋季出口商品交易会上,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亮相演出。当时正在广州演出的古巴芭蕾舞团的演员看完后,都激动地跑上台,与中国演员拥抱在一起。在后来的座谈会上,古巴著名芭蕾舞蹈家阿丽西娅·阿隆索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连连称赞:"在芭蕾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拿着刀枪的足尖舞,很精彩,你们太了不起了!"这位阿隆索,与白淑湘早已有过交集,她曾于1961、1964年两次率古巴国家芭蕾舞团访华。那时,她的双目就几近失明,坚持上台,由女儿在侧台小声指示方向才能演出。阿隆索后来说,她最念念不忘的就是中国同行白淑湘,"我们曾经多年失去联系,特别希望能够与老朋友见面。"

《红色娘子军》的出现,使中国芭蕾从此被习惯性地称为"红天鹅"。在《红色娘子军》上演之前,芭蕾舞在中国观众心目中只是"舶来品"艺术,而《红色娘子军》则以芭蕾舞剧的形式展示了中国革命的盛大场景。它一上演,就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轰动。由贵族化的"白芭蕾"进入革命化的"红芭蕾",不仅是因为一种现实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信仰的追求。而由白淑湘塑造的中国劳动妇女、女红军指挥员"吴琼花"感人的艺术形象,是那样的光彩照人、深入人心。直到今天,《红色娘子军》那种融西方芭蕾舞与中国民族舞技巧于一体、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仍然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人物轶事 情牵花鼓灯

花鼓灯被誉为汉民族的芭蕾,白淑湘在谈及她初见花鼓灯舞蹈艺术时记忆犹新,上世纪50年代末,在北京舞蹈学校花鼓灯成了学民族舞的必修课。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参加的国际交流,花鼓灯更是一跃成为世人瞩目的民族舞的代表。白淑湘作为中国舞蹈演出代表团成员之一,深深地为花鼓灯的激情和艺术魅力所震撼,同时为新中国有这样深受国际友人欢迎的舞蹈而骄傲。

2008年12月29日,安徽省花鼓灯艺术研究会成立,白淑湘再次来到花鼓灯艺术之乡凤台。在白淑湘的芭蕾舞中没有使用过花鼓灯元素。但是,她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的传承、保护、发展不遗余力。她直抒胸怀地说:"从学术上说,花鼓灯的历史是淮河流域汉民族文化的历史、是人类的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花鼓灯不只是跳、蹦,是文化。对舞者说,传统的东西给我们一个可以高飞的翅膀,我们才能飞得更高。静下心来,韬光养晦。我们要将传统的东西表现得精致精到,保持各种流派风格的特质,元素的东西保持到位。让花鼓灯对民族传统文化起个旗帜作用,薪火相传。"

白淑湘还对花鼓灯老艺术家90岁高龄的陈敬芝提出的"花鼓灯要载歌载舞,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不能只跳不唱"表示赞同。她同时提出,花鼓灯是用故事情节打动人的,要传承传统的,创新、发展新的东西。安徽省花鼓灯艺术研究会在凤台成立,证明了这块宝地的实力、能力和动力非常好。

人物评价

白淑湘,这位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中国芭蕾事业,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芭蕾艺术家,依然保持着平和、谦逊的心态。她很少谈及自己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而是站在宏观的高度来看待中国芭蕾事业的历程和前景。她说:"文革以前,中国的芭蕾事业是第一个高潮,文革后是第二个高潮,现在是第三个高潮。当前活跃在中国芭蕾舞台上的新人很出色,他们在业务上独当一面。几十年过去了,许多剧目久演不衰,依然深受观众的欢迎。"她对年轻演员们寄予厚望,并相信中国的芭蕾事业会不断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