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琉璃渠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琉璃渠村,原名「琉璃局」村,北京市門頭溝區龍泉鎮下轄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京西龍泉鎮域北部,背靠九龍山,面臨永定河,依山傍水。村域面積3.5平方公里。

琉璃渠村整體格局清晰,平面呈扇形分布於永定河左岸的沖積平原上。同大多數傳統聚落一樣,古村整體空間格局並非依照嚴謹的棋盤狀網格,而是依賴自下而上的「自組織」方式,進而形成以西山古道、后街及妙峰山新南道為骨架,以南北向輔路為分支的網狀布局。村落各街巷的組團中既有規模宏大的鄧氏宅院、琉璃廠商宅院等院落群,也有小巧精緻的李氏宅院和三官閣過街樓。琉璃渠村以燒制皇家琉璃聞名,其琉璃燒制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2年12月17日,琉璃渠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中文名:琉璃渠村

村落屬性:行政村

所屬政區:北京市門頭溝區龍泉鎮

村域面積:3.5平方公里

形成年代:元代以前

主要產業:琉璃製作

主要景點:過街樓、關帝廟、萬緣同善茶棚、琉璃廠商宅院

保護級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2012年12月17日

村落歷史

琉璃渠在隋唐時期可能已經形成,因為在隋朝時,與琉璃渠村隔河相望的三家店已經成為永定河畔一處重要的水運碼頭。這時的村名無據可查,只有來自民間的傳說。

「劉家的山,李家的川,老楊家來了占半邊」。因此劉、李二姓可能是當地最早的居民,據說最初的村名為「劉李居」。

遼代以後,琉璃渠村開始有琉璃製造業。

元代中統四年(1263年),宮殿府在該村設琉璃局管轄南、北窯廠置大使副大使各一名,監燒琉璃。

明代《宛署雜記》是最早記載「琉璃局」村名的史料。

明代正統年間(1436年—1449年),京城修繕工程倍增,該村先後在村北及后街西建青活磚瓦窯廠兩處。

順治二年(1645年),清王朝定都伊始,紫禁城逐步大修,琉璃渠村迎來清王朝生產琉璃燒造業的首次高峰,按新規定所產瓦件背後須用滿漢合璧的方式打上落款。

康熙二十年(1681年),北京城內正陽門外琉璃廠遷至琉璃局,琉璃窯廠實行「官管民辦」之政策。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宛平縣誌》將琉璃局村歸屬「捕衙南鄉」管轄。

光緒六年(1880年),永定河泛濫,朝廷委派官員治理永定河河道,在琉璃局村修建了一條大灌渠,因為「局」、「渠」諧音,琉璃局逐漸也被稱作「琉璃渠」。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琉璃窯歸屬「工商部」管轄。

民國十七年(1929年),《北平特別市區域略圖》以「琉璃渠」標記該村。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該村正式定名為「琉璃渠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琉璃渠村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龍泉鎮北部,距北京市區25公里[1] ,地處古西山大道的入山口,隔永定河與北京京西門戶三家店遙遙相望,村域面積3.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琉璃渠村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臨太行山余脈——九龍山,東臨永定河,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處在永定河出山口的沖積平原上,既是永定河沖積扇的頂點,也是山區與平原的交接部分,其山勢平緩綿延,坡度小、土層厚、土質肥沃,適於農耕,便於灌溉。

氣候

琉璃渠村冬季盛行西北季風,村落北側的北天嶺、西北的落坡嶺、西側的丑兒嶺共同形成「察砂」之勢,起到了收氣擋風的目的。

土壤礦產=

琉璃渠村西南部為山地淋溶褐土,東北為碳酸鹽褐土,周邊有豐富的頁岩、葉臘石等礦產資源。

村落格局

選址理念

琉璃渠村位於古西山大道的入山口,地處京西九龍山北麓的洪積階段。村東有谷水碼頭聯繫兩岸,村落東靠晉家溝,西臨丑兒嶺,南臨九龍山,北靠龍泉務,是水路、陸路、鐵路的交匯地帶,交通便利。此外,村東與永定河有一段距離,既濱水景佳,又能防洪。

村落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既是永定河沖積扇的頂點,也是山區與平原的交接部分,其山勢平緩綿延,坡度小、土層厚、土質肥沃,適於農耕,便於灌溉。該地區此類山林既能保持水土、綠化居所,又能避免山體滑坡等自然災難。此外,村東有永定河蜿蜒穿過,既可美化環境,保持適宜濕度,為村民提供生活飲用、琉璃生產的水源,又滿足了當地人聚財之意——「水流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從而形成宜居的「觀水」之勢。

空間布局

琉璃渠村整體格局清晰,平面呈扇形分布於永定河左岸的沖積平原上。同大多數傳統聚落一樣,古村整體空間格局並非依照嚴謹的棋盤狀網格,而是依賴自下而上的「自組織」方式,進而形成以西山古道、后街及妙峰山新南道為骨架,以南北向輔路為分支的網狀布局。村落各街巷的組團中既有規模宏大的鄧氏宅院、琉璃廠商宅院等院落群,也有小巧精緻的李氏宅院和三官閣過街樓。

琉璃渠村雖三面臨山,但其建築大部分位於平地,總體建築布局高差變化小,多為一層高的合院,只有北部和南部有少量宅院依山而建,沿山勢向海拔高處錯落地分布。橫向沿前街與后街這兩條對內主幹道,居址高度自東向西沿緩坡起升,而東側入口處的過街樓、西側的關帝廟和北側的萬緣茶棚在村落整體布局中起到了限定邊界與劃分空間領域的作用。

經濟社會

人口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琉璃渠村以漢族為主,戶籍人口2000人,常住人口4000人。

經濟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琉璃渠村村集體年收入為318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為9412元。

主要景點

過街樓

琉璃渠村過街樓在門頭溝區永定河邊琉璃渠村東口,俗稱燈閣,亦稱三官閣。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創建,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重修,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過街樓下部為城台狀,由磚石砌成。東額"帶河",西額"礪山",皆是琉璃燒制。城台券洞上有殿堂3間,東向,建築精良,為硬山琉璃瓦頂建築。正脊內外側均是琉璃五彩花卉,檐下懸琉璃匾額,西為「三官閣」,東為「文星高照」。前後欄牆由六角形幾何圖紋"龜背錦"琉璃面磚裝修。琉璃飾件皆為本地燒制,是北京地區琉璃燒造業歷史悠久的實物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

琉璃廠商宅院

琉璃廠商宅院是清代的建築。兩進四合院,坐北朝南,房屋由迴廊相連,大門面闊,進深一間,門樓磚雕精美。前院倒座房三間,硬山清水脊。耳房一間,東西廂房各二間,硬山元寶頂,石望板。後院東西廂房各三間,硬山元寶頂,板瓦合瓦,前後均有迴廊。正房三間,兩側配房各二間,硬山大脊,戧檐磚雕精美,五級垂帶踏步。清代乾隆年間,皇家御用琉璃廠遷到琉璃渠村,由工部派員主持燒造。京城的重要建築,尤其是故宮、皇陵、園林等重要皇家建築使用的琉璃飾件,基本都由琉璃渠窯燒制。也正因此,當時工部在琉璃渠窯的督燒機構建造了這個宅院。

1985年,門頭溝區政府公布琉璃廠商宅院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關帝廟

琉璃渠村關帝廟和過街樓遙遙相對,在琉璃渠村的西口,緊鄰古道,俗稱老爺廟。關帝廟建於明代,是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坐西朝東,有正殿三間,硬山大脊,琉璃瓦頂,排山勾滴,垂脊有小獸,前出廊,雙層檐椽,梁枋上繪旋子彩畫。正殿前有垂帶八級踏步。大殿兩側耳房各一間,元寶頂,五級踏步。兩廂配殿各三間,硬山元寶頂,五級踏步。

關帝廟內原來供奉關帝像,殿內琉璃須彌座,龕台造型精美,兩側的琉璃台上有周倉、關平的立像。廟前有明、清碑刻六塊,記述歷代重修經過及捐資人姓名,並有修建廟前石橋、戲樓的記載。

1985年,門頭溝區政府公布關帝廟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萬緣同善茶棚

萬緣同善茶棚在村北,是通往妙峰山香道上最大的茶棚。廟會期間在香道中修建的為香客提供沿途休息和飲食的場所。萬緣同善茶棚是一座古廟宇式建築,面向大道,背靠青山,茶棚建造精良,殿院寬敞,有正殿六間,正殿勾連搭式,前為卷棚頂,後為硬山大脊,上覆綠琉璃瓦,排山勾滴,勾頭滴水,牆體磨磚對縫,墀頭為黃琉璃飾件。兩廂配殿各5間,正殿與配殿均建在石基之上。院內方磚鋪地,院前部為柏木烏頭門和木柵欄。

茶棚門外兩側牆壁上鑲有五彩琉璃構件,題有「萬古長青」四個大字。棚院四周環以紅牆。茶棚院內外有古井一口,旁置大石槽,石槽側面刻有「萬緣同善茶棚」字樣。石槽原是貯水飲畜之用。

清代乾隆年間,琉璃局窯商趙姓修整了村北至野溪渡口道路,開通妙峰山進香新南道,為方便更多香客走新南道以便經過琉璃窯廠,又在趙家廟院中設置茶棚,並添設了車馬大院。光緒年間,這裡又經重修。香客和遊人從城裡到妙峰山進香,將車、馬存放此處,在這裡換乘轎子朝頂。

1985年,門頭溝區政府公布萬緣同善茶棚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

歷史人物

琉璃渠村趙家最著名的當屬趙邦慶。他從清康熙晚期到乾隆中期為琉璃渠村官窯琉璃窯南廠主事之一,兼任京西一帶煤窯業民間行會的理事。清乾隆年間,大戲樓因年久失修而破損,琉璃窯廠主趙邦慶倡議重修,並帶頭捐資,碑文有載。清乾隆年間,趙邦慶在村北小井溝修建了一座家廟,名為觀音院。

趙春宜,字「花農」,清代琉璃渠村官琉璃窯廠最後一位窯主。在他任職之際,已是清末,他盡心竭力完成了天壇、紫禁城外和太和門、頤和園等皇家建築所用琉璃製品的製造任務。他倡導和資助重修擴建了萬緣同善茶棚和三家店村內的山西會議會館,他還擔任了山西會館理事。多次出資捐助京西地區十三檔民間花會去涿州進香走會。

李春芳(1917年—1945年)是琉璃渠村較早參加中國八路軍部隊的村民,曾擔任八路軍部隊班長、排長、連長,四十四旅特務連連長等職。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在河北省涿鹿縣與日軍戰鬥中,他為了周邊戰友的生命安全,奮不顧身撲向瞬間炸響的手榴彈,用一人的身軀挽救了多名戰友的生命。

楊鳳翔(1905年—1987年)自幼在其三祖父楊立濱的薰陶下讀書學醫,成年後在琉璃渠村開保元堂藥鋪行醫,有得到叔父楊玉瑫老中醫指教,醫道見長。對內科、婦科、兒科常見病、多發病能靈活辯證。1953年,經考試合格領取政府頒發行醫執照,與陳大啟、邵子辰、等人成立了龍泉霧、琉璃渠村的聯合診所。他與同行研製的「肥兒散方」深受歡迎,應用至今。其業績在1995年編印的《門頭溝衛生志》一書有載。

武文志(1909年—1983年)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建築琉璃製造業最早的頂級(八級)技師之一,20世紀70年代退休後,又受聘於故宮博物院北窯廠任技術廠長。在他任琉璃瓦廠技師期間,國家級大型建築所用琉璃製品多半由他設計、畫樣、預算和技術安裝,故宮博物院歷次翻建維修工程,所用各種琉璃製品的製作和安裝預算大部分出自他手。

節慶活動

琉璃渠村西的山上原來建有老君堂,供奉琉璃業祖師爺太上老君。十五是太上老君的生日,也是琉璃業祭祀祖師爺的日子,這一天禁忌屠宰,因而祭祀所用的三性祭品要提前準備好。這一天上午,窯主和工人齊聚老君堂廟中,淨手焚香,獻上三牲供品,磕頭叩拜,宣讀祭文大表,頌揚祖師爺的功德,祈求爐火旺盛,行業興旺發達,財源廣進,工作順利,人口平安。除了在祖師爺生日的「大祭」之外,在平時也有祭祀,例如在琉璃窯裝窯和閉窯撤火的時候,要在窯前點上三炷香,祈求祖師爺太上老君保佑,燒窯順利,不出廢品。

非遺項目

琉璃燒制技藝

琉璃系低溫鉛釉陶的習稱,是一種常用於宮殿、陵寢、寺院、廟宇、寶塔等建築的裝飾材料。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琉璃在造型樣式、裝飾風格、工藝技術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琉璃建築將中國傳統陶瓷文化和建築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成為一種具有濃厚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建築形式。琉璃渠村的琉璃燒造技藝系由山西省榆次縣趙姓琉璃世家傳入北京,窯場按清代工部規制燒造琉璃,這一規制一直被視為標準官式燒製法。一件琉璃製品一般要花費十多天時間,經過二十多道程序才能燒制完成。首先需選用鉗子土,經過粉碎、篩選、淘洗、煉泥成型,晾乾後入窯燒胎,俗稱「素燒」。然後施以釉色,再入窯燒造,稱為「彩燒」。 2008年,琉璃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體育

「五虎少林會」這項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明末清初,已有400多年歷史。由一位名叫趙九州的人,根據趙匡胤習武傳說改編而成,並形成一套系統的操練方式。「五虎少林會」表演起來如同一台京劇,觀賞性極強。之所以稱為「五虎少林會」,是因為在眾多角色當中,有「五頭虎」,而其整套武打動作則傳承於少林武術。除了五頭虎之外,主角還有十三人、五個丫頭、紅臉、黑臉、柴王,共計60人,表演時一個個人物穿插於鑼鼓聲中,既通俗又喜慶。少林會集個人單練拳、雙人或多人拳腳對打、武術器械單打或多人兵器對打表演於一身,以舞劇的形式展現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

琉璃渠村的五虎少林會成立於民國九年(1920年)。在妙峰山廟會、九龍山廟會上進行過精彩的表演,而且還是琉璃渠村的民間體育組織,為村民的強身健體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琉璃渠村五虎少林會從民國九年(1920年)開始到民國二十六(1937年)一直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活動暫時停止,日本投降後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底再次恢復,一直到解放後的1959年。1988年春節在首屆龍潭湖廟會上表演。2004年,首屆「琉璃之鄉過大年」和「琉璃文化節」兩個活動,琉璃渠村五虎少林會再次亮相。

榮譽稱號

2007年6月,國家文物局、建設部授予琉璃渠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稱號。

2012年12月17日,琉璃渠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2018年3月,琉璃渠村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北京市級傳統村落。

旅遊信息

交通

公交路線:北京地鐵1號線蘋果園站下車,乘坐929支線,981臨快到琉璃渠下車後步行408米。

自駕路線:阜石路西行至門頭溝-雙峪路東口-新橋大街-河灘-水閘-琉璃渠村。

導覽

前街:村口牌樓——琉璃文化長廊——三官閣過街樓——商宅院——古民居——關帝廟

后街:古槐——古民居——萬緣同善茶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