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书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书芳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王书芳

国籍; 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陕西礼泉

出生日期;1965年10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乾县师范

主要成就;获全国书法艺术展宋词书艺百强奖

代表作品;书法作品《弘道扬正》、书法作品《乘风破浪》等

王书芳,男,别署石潭人,1965年10月生,陕西省礼泉县人。幼承家学,自上师范起,书学颜柳,兼追二王,擅行书。书法追求"以德为魂以书为骨",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讲求字如其人,以书法来抒发胸臆。人民日报海外网以《以文化书,技道两进》两次介绍了他的书法,中国文娱网、陕西日报、咸阳日报、西安商报也刊登了他的书法作品,获千年宋词第二届全国专题书法艺术展"宋词书艺百强"提名奖。[1]

个人简介

王书芳近三十年教育生涯中,他潜心擅长的行草书中可以品味出了其浸淫二王李邕苏轼米芾王铎赵之谦诸家的痕迹,而终以苏风较著;大草也是王书芳老师书法的着力点,其大开大合、恣肆纵横,畅达遒劲、从容不迫、神定意闲,显然兼有旭、素、山谷、王铎的笔墨神韵;篆隶也是其创作的胜场,钟鼎、石鼓的静穆,汉碑的气厚、简帛书的萧散被其汲收融汇,高古而清新成为其碗底妙笔。

人民日报海外网以《以文化书,技道两进》两次介绍了他的书法,陕西日报、咸阳日报、西安商报也刊登了他的书法作品,获千年宋词第二届全国专题书法艺术展"宋词书艺百强"提名奖。

在纷繁浮躁的社会里,坚守住心中的一片宁静,于工作之余,埋头书斋,潜心笔耕,不事张扬。广搜名家碑帖经典置于案头,三十年如一日博览群书,广临诸帖,集技术与艺术、理论与创作、兼画和治印创作研究于一身,其书法率真随性,始终追求"以德为魂、以书为骨"之境界,历经磨砺,中年后步入艺术殿堂,创造出了自己独有的书法艺术风格。

其书法作品寓教化于笔墨之中,大力弘扬和推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旨在于"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意非为名,唯宏隆德"之目的。

书法作品及事迹多次在《人民日报》海外网、《陕西日报》、《咸阳日报》、《各界导报》、《西安商报》、《今日咸阳》、《今日中国论坛》等媒体杂志刊登发表。入展千年宋词第二届全国专题书法艺术展,并获"宋词书艺百强"提名奖,其传略入编《咸阳人物大辞典》。

文学作品欣赏

心静似水

我们一帮同学及夫人参观咸阳师院艺术系建院20周年书画展且按下不表。饭罢,天空骄阳似火,会长提议去喝茶,而杨教授提议去拜访奇人史老师

杨钦夫人介绍说史老师乃民院附中一高三数学教师,其在周陵置一二层小屋,取名"三水斋"。每日授课之余,坚持游泳,随即赴三水斋打坐,诵佛经,抄经文,心无旁骛,一心向佛,自是敬佩。我们便驱车拜访。

周陵应该是周文王周武王之陵园,墓冢周围松柏森森。史先生之三水斋即在其中,电话预约,其弟子开门。过一砖石小道,至一小院,院中一石桌,石凳,想是傍晚品茶之所。门头是吾等干师国文老师常世民篆书三水斋,两边是篆书对联,未及细读便被弟子迎进屋内。一阵袅袅佛乐传入耳中,墨味扑鼻(必是多日的宿墨)。换鞋入室,顿觉清凉。史先生打坐在根雕茶几后,双手合十欢迎吾等。 杨教授史先生自是很熟,他进门便虔诚的给佛像上香叩拜。

趁着先生给我们让座、沏茶。便环顾四周:其迎门墙上便是先生的一幅蝇头小楷抄就的佛经。左边一尊佛像两边是常世民老师的六尺六屏佛诗,字迹潇洒飘逸。右边书案后是张晓奇书写的六尺六屏佛诗,字迹内敛,刚劲。旁边一斗方上几字,却怎么也认不出来。心想,这样的书法不要也罢,自己一个常写字的都认不出来,想必他人认得的也不多。这样的书法作品有什么教育意义?问问却是"罪过"二字。呼呼。真不知这是写字还是绘画?

我们围着史老师坐定,大红袍茶也已沏好,品一口,苦涩中略带甜味。我们便很冒昧的问先生缘何信佛,他笑了。信佛要有佛缘。讲求悟,要生慧根。虽然母亲也信佛,自己打小就听母亲念佛经,但对佛教知识知之甚少。只知道母亲一直教导人一辈子要一心向善。。而自己只对史先生的一个观点很感兴趣,他说给学生教知识和悟佛经一样,给学生讲清知识即可,不可侵占学生"悟"知识的时间,自是反对补课。听罢很以为然。会长、许先生和史老师讨论甚是投机。

看书案上先生所抄佛经,字的好坏吾辈不敢乱评,但见六尺之幅,自第一字至最后一字笔力稳健,字里行间看不到换气之处,见不到一丝慌乱与浮躁。会长和吾赞叹不已。其心境由此可知矣!杨钦欣然命笔:静能生智。让我书,在先生及向阳面前,心已慌乱,提笔竟手抖不已。而长锋笔自己并不熟悉,慌乱中写下"返朴归真"四字竟如柴棍乱画一般,自是羞愧难当。看许贤弟提笔挥洒"野鹤闲云"四字,与其人其境,很是相符,大家一片赞叹!

诗云: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心中有佛,佛自在心。随缘自适、烦恼自除。对史先生的信仰,吾等凡人不敢妄加评论,但其在这个浮躁社会的心境与不懈追求,确令我敬佩不已。奇人矣。

许是向阳所书感动先生,遂赠手抄佛经一幅。 史先生书"克己复礼"四字自己很是喜欢,向先生求得,自是珍藏。

天空依然骄阳似火,但蓝天白云,绿树环合的周陵却异常安静。大家提议与先生合影,会长以专业摄影师的眼光,以为其室外景,与人与境不符,遂在先生案前合照。

临别,看自己那四字真是拙劣,随手毁之。忽心生八字:"心静似水,人淡如菊",以期再访相赠先生。而大家却都奇怪,平日雄才大志、引经据典、锋芒毕露的李教授今日竟一言未发,不知何故?

雨中观秦汉新城

加强调到秦汉新区我还没去过,买完衣服时间还早,我们便想去老同学那儿逛逛。整天在学校,与外面的世界好像隔绝了一般。一天到晚,总有干不完的事情。打电话问加强他们新区在哪里,他说沿着金旭路一直向东,上兰池大道。金旭路在哪儿呀,我想,他就在咸阳东边,便开着车,沿着人民路一路向东,原来金旭路就是石化大道么。

反正没事,接上加强,他便带领我们雨中看新区。车上兰池大道,两边的景色立刻翠绿起来。双向八车道的兰池大道很宽敞,车流很少。路两边、中间绿化带都是新移栽的柳树林及国槐,还有叫不上名字的花草。我不由赞叹这新区建设的伟大成就来。加强便骄傲的向我们介绍起他们新区建设的宏伟规划,建设功绩来。

车到上林桥,我们便转上河堤路。桥下,有一帮年轻人正支起野外烧烤的炉子,吃烧烤,香味扑鼻。我们打着伞上上林桥。加强说,上林桥是在原桥址的西边建设的,好像也是双向八车道的大桥,宏伟宽阔,对面直通西安北客站,把西安咸阳连在一体了。路边的灯柱上篆字"秦"字周围是古典图式装饰,古朴庄重,看得出设计者的匠心独到。原桥址只剩下几个水泥桥墩孤零零的在水中。站在桥上东看西望,渭河北岸石砌的岸边,花团簇拥,造型优美。岸上河堤路用红色水泥铺就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被垂柳护卫者,原来的黄沙荒草都被草皮覆盖,真是美丽。 此情此景,不由人诗兴大发:

立马平原望故宫,

关河百二古今雄。

南山双阙阿房近,

北斗连城渭水通。

龙去野云收王气,

鹤来陵树起秋风。

英雄事业昭前哲,

看去秦皇汉武功。

呵呵,这可不是我写的诗,是明代诗人熊鼎的《咸阳怀古》。 我们下桥踏上那红色车道,恍惚间我还以为踏上了大连的迎宾大道。想不到我们咸阳还有这么美丽的地方。生态环境好了使大批叫不上名水鸟都来了。加强又在旁边骄傲的说起他每天下午漫步其上,河中流水湍湍,岸边水鸟鸣叫,好不让人羡慕。筑巢才能引凤,我真为西咸新区为咸阳发展大思路叫好。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先生若在我想他断不会生出那么悲情的诗句的。

车在河堤路上慢慢地行驶,细雨从车窗打在身上,好不惬意。忽然看到一块块巨大的广告牌后残垣断壁间像被撕裂伤口, 一片瓦砾,一条野狗在其间乱刨着。加强说这是原来的一个村子为了大开发整体搬迁了。我不禁愕然,整-体-拆-迁?忽然,想起伶俐家好像就在这里,不知是否也在搬迁之列?路边杂草丛生,砂石随处堆放,确实今非昔比。但是,这里可是人家世世代代生活的故土啊。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想当年的咸阳原,驰道纵横,宫阙林立。李商隐赞曰"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而今只剩一片瓦砾。那可是秦殿的砖,那可是汉室的瓦?

我无语。好坏就在这一念之间。我不能评判错对,我只为这个消失的村庄,消逝的故事,四散的村民悲哀。

看那道路两旁新移栽的古槐,起码有几个人才能合抱,起码都有几百年的树龄。我不知他们从何处移来,他们身上都流传着怎样的故事,见证了那些历史。但随着他们移栽到这里,故事全消失了,历史全淹没了。

我真想不通,在我们中国做事,本来是一件造福千秋,利国利民的好事,却为什么总是那么极端。那路边的绿化,真的只有那些新移栽的古树才能体现秦汉悠远的历史?新植的树苗就不能传承历史?

车上福银高速,雨突然越下越大。

书法作品欣赏

近三十年教育生涯中,在纷繁浮躁的社会里,坚守住心中的 一片宁静,于工作之余,埋头书斋,潜心笔耕,不事张扬。练习书法不追名逐利。讲求以书养心,以书修行。做人真诚坦率,书法亦率真随性。书法追求"以德为魂,以书为骨",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讲求字如其人,以书法来抒发胸臆。图为王书芳书法欣赏。

参考资料

  1. 王书芳书法作品欣赏 , 陕西教育新闻网 201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