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独龙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独龙族

独龙族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俅人"。分布于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位于高黎贡山以西,但当利卡山以东,设立独龙江乡,是独龙族唯一聚居地。现约有7000人。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起源和历史[1]

独龙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生活在被称为“神秘河谷”的独龙江两岸的独龙族人民,受江水滋润,以江为名,于是称为独龙族。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独龙人民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正式定名独龙族。根据分子人类学的检测,独龙族是中国境内和汉族血统最为接近的民族。

独龙族是我国尚保存着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称为“俅”或“曲”。

宗教信仰[2]

独龙族人信仰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人一生的祸福、天灾人祸均由“鬼”在支配,因此经常祭鬼、驱鬼,以祁福免灾。独龙族的巫师有两种,一个是“纳木萨”,主要进行祭祀、卜卦看鬼;另一个是“班瓦当”,专门进行杀牲驱鬼。此外,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基督教传入独龙江流域。1939年左右,贡山地区的白哈罗、茨开等地建立了基督教教堂,但信徒很少。  

服饰特点[3]

独龙族服饰最主要的特点为独龙毯。独龙毯是手工编织而成,先时原料主要为麻线,白天为衣,夜上可当被子盖。穿着方法很简单,男子把毯披在背后,然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成结,下身穿短裤,只掩臀股前后。女子用两块,自两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一条在腰际用绳系紧,遮蔽前后,另一条则自然披落即可。现在,独龙族妇女喜欢用各色的棉、毛线和麻线一起混织成独龙毯,各种颜色加在一起更漂亮,棉和毛线也使其更柔软。

佩饰方面,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然后做成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时必须佩带着砍刀和弩弓。青年女子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既美观又实用,也是独龙女子装饰自己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特点[4]

独龙族的生产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台上,独龙村寨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轻巧地构筑在陡峻的山坡地上。为使山洪从屋下流走,临江一面都是悬空的。勤劳的独龙人民房屋的四壁仅以竹篾巴围起上覆茅草,整个建筑结构简单,也有的在石基上垒垛整段的圆木,盖成结实的小木屋。走进独龙人的家里,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摆在床上或是铺在柜子上面作为装饰品的独龙毯。这种毯子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质地柔软、古朴典雅,是独龙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艺品。

传统节日[5]

独龙族唯一的节日是过年,时在农历腊月,没有固定的日期,节日的长短视食物的多少而定,该节日名称为“卡雀哇”节。独龙族的传统节日——独龙年独龙族人叫“卡雀哇”。是独龙族一年里唯一的节日。他们以十二月二十九日为除夕,三十日为新年之首。

饮食文化[6]

独龙族主食玉米、荞麦喜欢饮水酒、吃烤肉、喝茶、抽旱烟。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晚餐则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饭为主也用各种野生植物的块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独龙族民间仍然保留许多古朴的烹调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时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的石板锅上随烙随食别具风味。

独龙族日常菜肴有种植的洋芋、豆荚、瓜类也有采集的竹笋、竹叶菜及各种菌类食用时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盐后一锅煮熟而食。冬季是独龙族地区狩猎的旺季猎获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时都先把牛肉风干然后微火烘烤再捣成丝状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块密封在竹筒内保存或随身携带。

独龙江还盛产各种鱼类以鳞细皮厚的鱼居多。独龙族食用鱼时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后蘸调料吃并常把烤制的鱼作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咪等。

相关视频

独龙族民间舞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