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網絡 的圖片

獨木根(拉丁學名:Aeschynomene indicaLinn.),

別名 水通草,中藥名:梗通草水茸角合明草水皂角木排豆木稗獨木根野皂角大樣夜合草禾鐮樹子梳子樹野含羞草蜈蚣楊柳野槐樹夜關門禾鐮草野蘭野鴨樹草野寒豆野豆萁海柳拉田草

豆科一年生草本或亞灌木狀植物,莖直立,葉對生,總狀花序,腋生,花萼膜質,花冠淡黃色,子房扁平,線形。種子黑棕色,腎形,花果期7~10月。

分布中國華北、華東、中南、西南等地。喜溫暖氣候,常野生於低山區的濕潤地、水田邊或溪河邊。對土壤要求不嚴,可利用潮濕荒地、塘邊或溪河邊的濕潤處栽培。

藥用為合萌的全草。 能清熱利濕,祛風明目,通乳。

目錄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或亞灌木狀,莖直立,高0.3~1米。多分枝,圓柱形,無毛,具小凸點而稍粗糙,小枝綠色。

葉具20~30對小葉或更多;托葉膜質,卵形至披針形,長約1厘米,基部下延成耳狀,通常有缺刻或齧蝕狀;

葉柄長約3毫米;小葉近無柄,薄紙質,線狀長圓形,長5~10(-15)毫米,寬2~2.5(-3.5)毫米,

上面密布腺點,下面稍帶白粉,先端鈍圓或微凹,具細刺尖頭,基部歪斜,全緣;小托葉極小。

總狀花序比葉短,腋生,長1.5~2厘米;總花梗長8-12毫米;花梗長約1厘米;

小苞片卵狀披針形,宿存;花萼膜質,具縱脈紋,長約4毫米,無毛;

花冠淡黃色,具紫色的縱脈紋,易脫落,旗瓣大,近圓形,基部具極短的瓣柄,

翼瓣篦狀,龍骨瓣比旗瓣稍短,比翼瓣稍長或近相等;雄蕊二體;子房扁平,線形。

莢果線狀長圓形,直或彎曲,長3-4厘米,寬約3毫米,腹縫直,背縫多少呈波狀;

莢節4~8(-10),平滑或中央有小疣凸,不開裂,成熟時逐節脫落;

種子黑棕色,腎形,長3~3.5毫米,寬2.5-3毫米。花期7~8月,果期8~10月。

地理分布

除草原、荒漠外,中國林區及其邊緣均有分布。

非洲、大洋洲及亞洲熱帶地區及朝鮮日本均有分布。

生長環境

合萌喜溫暖,能耐高溫,適應在淺水或潮濕之處生長,能耐蔭,耐酸,但抗旱力弱。

對土壤要求不嚴,可利用潮濕荒地、塘邊或溪河邊的濕潤處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播種前用新高脂膜拌種(可與種衣劑混用),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

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把帶殼種子均勻撒播畦上,並蓋草木灰一層,經常保持濕潤。

播前經浸種催芽、育苗,苗高16~20cm可移栽。也可以直接播種。

鮮草產量27~38t/ha.,約半月後出苗。苗高4-5cm時,施人畜水提苗,5月移栽。行距33cm,窩距24-25cm,每窩栽苗2株。

苗期應保持土壤濕潤,結合間苗,補苗,保證全苗。苗期經常鬆土除草,

合理施肥,並在植物表面噴施新高脂膜,增強肥效,防止病菌侵染,

提高抗自然災害能力,提高光合作用效能,保護禾苗茁壯成長。

並適時噴施壯莖靈使植物杆莖粗壯、植株茂盛。同時可提升抗災害能力,

減少農藥化肥用量,降低殘毒。同時要加強對病蟲害的綜合防治,並噴施新高脂膜增強防治效果。

採收和儲藏:9~10月採收,齊地割取地上部分,鮮用或曬乾。

主要價值

  • 綠肥

該種為優良的綠肥植物。在南方,可套種在稻田作為當季水稻追肥或下季作物的基肥。

播前將莢殼去掉,根瘤和葉瘤均有固氮能力,植株含氮豐富,生長32天的其乾物成分如下:N3.29%,P2O50.66%,K2O0.69%。

  • 藥用

藥源:全草入藥,能利尿解毒。莖髓質地輕軟,耐水濕,可制遮陽帽、浮子、救生圈和瓶塞等;種子有毒,不可食用。

性味:甘淡,寒。

(本草拾遺》:味甘,寒,無毒。[1]

《天寶本草》:味苦淡酸。[2]

《四川中藥志》:性涼,味澀,無毒。

《上海常用中草藥》:苦,平。

功能主治:清熱,去風,利濕,消腫,解毒。

治風熱感冒,黃疸,痢疾,胃炎,腹脹,淋病,癰腫,皮炎,濕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散劑。外用:搗敷或煎水洗。[3]

化學成分

果實含生物鹼皂甙鞣質

預試果實有生物鹼、皂甙及鞣質反應;又謂全株含少量皂甙,以木質部含量較多。

種子含脂肪油,其脂肪油,其脂肪酸的組成為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亞麻油酸和廿烯酸。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氣候,常野生於低山區的濕潤地、水田邊或溪河邊。

對土壤要求不嚴,可利用潮濕荒地、塘邊或溪河邊的濕潤處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3月播種,開1.3m寬的畦,把帶殼種子均勻撒播畦上,

並蓋草木灰一層,經常保持濕潤,約半月後出苗。苗高4-5cm時,

施人畜水提苗,5月苗高14-15cm移栽。行距33cm,窩距24-25cm,每窩栽苗2株。

採收和儲藏

9-10月採收,齊地割取地上部分,鮮用或曬乾。

資源分布

分布於華北、華東、中南、西南等地。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主暴熱淋、小便赤澀,小兒瘛病。明目,下水,止血痢。搗絞汁服。

2.《植物名實圖考》:去風,殺蟲。

3.《天寶本草》:消風,除脹。療螬疳,黃疸,敷腫毒。

4.《分類草藥性》:治火腫。蒸雞,利水通淋。

5.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消滯。治胃腸脹氣,消化不良,胃炎疼痛,風熱感冒,濕疹,皮炎。

6.《江西草藥》:清熱利濕,消腫止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