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濡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濡脉soft pulse 浮细而无力,轻按可得,重按反不明显的脉象。濡的特点,脉位浅,脉形细小,气势不足,软而无力,故《经》称之为软脉。濡脉由于精血亏虚不荣于脉或湿阻道所致。濡脉见于虚证和湿病。临床上,气血不足者濡脉,有少气,懒言,自□,喘息,遗精,失血,泄泻, 骨蒸,惊悸等症。由于湿邪引起的则见胸闷,脘痞,胀,头重,肢体倦乏,食欲不振,小便不利等症。

濡脉具体是一个什么状态呢?

应该是松软乏力但是又没有完全空虚无物的一个状态。其弥散如蒸汽,有时候甚至连脉管的边界都很难感觉得到;其蓬松如棉花,软趴趴缺乏抵抗力。

其气如蒸汽弥散,外泄收敛无力

其气如蓬松棉花,正气不足,营养缺乏

这种脉像的理解,我们可以用滑脉相对来看。滑脉如珠,是营养的凝聚。濡脉正好相反,弥散蓬松而聚集不足,表示的是营养不足,正气不足。其人就会疲倦、容易累、容易着凉感冒、经常动不动就流涕咳嗽发烧;代表的是气机开泄,收敛无力。其人就会汗出、怕风。整个机体状态是不但营养不足,并且输送来的营养还不能有效地被收敛应用。[1]

临床常见的濡脉情况依据个人经验有以下几种:

大而濡弱

金匮要略》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脉大而濡,就是典型的虚劳证兼太阳中风证。

这个时候就用桂枝汤。当然,汗出怕风,三部脉浮缓而濡弱,或者寸脉浮缓而濡弱,也一样是桂枝汤。

记得以前看过的一个病人。汗出怕风、咳嗽。疲倦。三部脉大而濡弱。我开了桂枝汤,其中桂枝、白芍各15克。患者喝药3副以后复诊,病情变化不大。打脉三部仍是濡大,仍是怕风出汗。我觉得奇怪,这么明确典型的桂枝汤证,怎么会没有效果呢?患者体型比较大,是不是药量太轻了。于是,我一狠心,把药量加大,桂枝和白芍都加到45克,患者症状马上明显好转,复诊后打脉,脉象已经不大不濡,变为中取得脉,微弦而略细。

芍药酸而能收敛,丰腴多汁而能营润,合桂枝甘辛温,化为营养能量。桂枝将这收敛的气和营养的气打到器官组织,马上就能令机体状态发生改变。完美地针对了濡脉这种弥散又松软无力的状态。这就是桂枝汤的妙用啊。

沉而濡弱 沉取得脉,且脉气濡弱。其脉沉甚至于常常在两筋之下。

这种沉至骨的濡脉。常见就见于严重的骨痛、痛风等疾病。这时候就是大剂量使用甘草附子汤的时机。

我们可以想象,沉在里的脉气收敛无力,如同在表的收敛无力,一样会有津液的外泄。这外泄的津液营养,就只能聚集在骨膜上,必然会导致骨关节疼痛。骨膜敛聚拘挛,必然会导致骨关节的变形,骨膜下津液堆积日久就会形成骨的增生、形成痛风结节等。而在内的精气不足,必然会导致骨的营养不足,因而骨酸软无力,日久必然形成骨质的疏松。[2]


伤寒论》: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桂枝、炙甘草、白术、附子) 浮取有濡弱之气,沉取弦而有力。

这是典型的湿气困结,阳郁化热。 常见头痛身重,疲倦乏力,精神不振。又有口干口苦,烦躁,口臭气息热。各证阴雨天加重。

治疗用九味羌活饮。

右寸濡

为湿在表或者在头颈部。

在表多为风团证。用五皮饮加黄芪、泽泻、浮萍。

在头颈,多肩颈酸困重。用葛根汤加黄芪泽泻牡蛎。

右关濡弱:

脾虚消化无力。用理中汤类方。

左关濡弱:

肝气不足,用黄芪、山萸肉、续断、枸杞子。

左寸濡弱:

心气不足,用桂枝炙甘草加红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