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潜水器 |
中文名: 潜水器 别称: 深潜器、可潜器 能源: 蓄电池 |
潜水器是指具有水下观察和作业能力的活动深潜水装置。主要用来执行水下考察、海底勘探、海底开发和打捞、救生等任务,并可以作为潜水员活动的水下作业基地。又称深潜器、可潜器。[1]
基本介绍
载人潜水器有坚固的耐压壳,耐压壳外装有可减少航行阻力的外壳。艇上的蓄电池、高压气瓶等设备装在非耐压结构的外壳中,以提供一部分浮力。潜水器的动力装置一般用蓄电池为能源,系缆潜水器则通过电缆由母船提供电能。潜水器一般装有多个推进器,可朝不同方向运动。利用主压载舱、重量调整装置或纵倾调整装置来控制潜水器的稳定。还有氧气供给与二氧化碳吸收的环境控制装置。潜水器还根据需要装有罗经、深度计、障碍物探测声呐、高度深度声呐、方位探测听音机和各种水声通讯设备,以及供水下作业用的机械手、水下电视和照明设备。
潜水器具有海底采样、水中观察测定以及拍摄录象、照相、打捞等功用,广泛应用于海洋基础学科的研究和海洋资源的调查、开发,对这些领域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设备结构
潜水器的动力装置一般用蓄电池为能源,系缆潜水器则通过电缆由母船提供电能。潜水器一般装有多个推进器,可朝不同方向运动。利用主压载舱、重量调整装置或纵倾调整装置来控制潜水器的稳定。还有氧气供给与二氧化碳吸收的环境控制装置。
潜水器还根据需要装有罗经、深度计、障碍物探测声呐、高度深度声呐、方位探测听音机和各种水声通讯设备,以及供水下作业用的机械手、水下电视和照明设备。
潜水器具有海底采样、水中观察测定以及拍摄录象、照相、打捞等功用,广泛应用于海洋基础学科的研究和海洋资源的调查、开发,对这些领域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载人潜水器有坚固的耐压壳,耐压壳外装有可减少航行阻力的外壳。艇上的蓄电池、高压气瓶等设备装在非耐压结构的外壳中,以提供一部分浮力。
发展渊源
1554年意大利人塔尔奇利亚发明制造了木质球形潜水器,对后来潜器的研制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潜水器是英国哈雷于1717年设计的。过去人们利用潜水器大多是探寻沉船宝物,这些潜水器都是没有动力的,它们须由管子和绳索与水面上的母船保持联系。
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各种以科学考察为目的的自航深潜器。
1948年,瑞士的皮卡德制造出"弗恩斯三号"深潜器并下潜到1370米。虽然载人舱严重进水,但开创了人类深潜的新纪元。
1951年,皮卡德和他儿子造出了著名的"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深潜器长15.1米,宽3.5米,可载三人。1953年9月在地中海成功下潜到3150米。
1953年,第一艘无人遥控潜水器问世,1955年"的里雅斯特"号卖给美国,同时皮卡德和他儿子为美国建造新型的深潜器。新的"的里雅斯特"号于
1958年建成,首次试潜就达到5600米,第二年达到7315米。
1960年,美国利用新研制的深潜器首次潜入世界大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深度10916米。
1980年法国"逆戟鲸"号无人深潜器下潜6000米。日本"海沟"号无人潜水探测器(最大潜水深度1.1万米)。
1997年3月24日在太平洋关岛附近海区,从4439吨级的"横须"号母船上放入水中,成功地 潜到10911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这是无人探测器的潜水世界最高记录。潜水器可以完成多种科学研究及救生、修理、寻找、探查、摄影等工作。如"阿尔文"号曾找到过落入地中海的氢弹和"泰坦尼克"号沉船。
重要案例
中国"蛟龙号"是匀速稳定地下潜,如果下到海底7000米,一般需要3个小时。在海底,潜航员与母船间可互传文字、语音、图片。鲨鱼等大型鱼类都生活在300米以内的浅水中,深海中不会有大型鱼类。深海中常常会看到水母,白的、紫的、蓝的,发出各种光。
海底生物由于不见阳光,很多都是白色。"最大的鱼,不超过1米。"除了鱼,还有海参、海星、海葵,以及成千上万的白色螃蟹,在海底,拍到过1米长的海参。
"蛟龙号"目前主要用于科研,不会对普通民众开放。不过,叶聪透露,他们研制的专门用于观光旅游的潜水器目前已经在建造中,预计明年就会在三亚和广大民众见面。这种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40米,对游客的身体没有特殊要求。它可以容纳9人,配有宽大玻璃窗,里面的游客可以清楚观看海中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