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法名

图片来自traditional

法护具有多个梵文或巴利文来源,汉语皆翻译为“法护”;也是常见佛教僧侣法名,同名者甚多。本条目试举其中著名者几例。

目录

Dharma-rakṣa

Dharmarakṣa义为被法(dharma)保护着(rakṣa)。可以指:

  • 法护,又称达摩罗刹、竺法护、敦煌菩萨,晋代译经僧,原为月支人,世居敦煌,于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来华,译经多部,讲经不辍。[1]
  • 法护 (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的弘教僧,《大史》记载他是希腊人
  • {法护 (9世纪),9世纪时印度僧侣,阿底峡的老师,著有《制敌要害利器之轮》(藏语:blo-sbyong mtshon-cha 'khor-lo)。

Dharma-pāla

Dharmapala义为保护(pala)佛法(dharma)。可以指:

注释小部经典中佛音所未注释之《自说经》、《如是语经》、《天宫事经》、《饿鬼事经》、《长老偈》、《长老尼偈》、《行藏》等七部,合称《胜义灯》(Paramatthadipani)。著有《清净道论大复注》(Visuddhimagga-mahaṭīkā),解释觉音清净道论,以破无畏山寺派等见解,并提供当时南印度与锡兰之佛教资料。

  • 护法(530~561),古印度那烂陀寺大乘瑜伽行唯识学派论师。与中观自续派清辩论师为同一时代的人物。玄奘传来中国的《成唯识论》,主要依护法论师的见解注释世亲的《唯识三十论颂》。
  • 法护(963~1058),宋代译经僧,北印度迦湿弥罗国人,姓憍尸迦,属婆罗门种。幼习四吠陀典及诸记论,后于中印度摩伽陀国坚固铠宫寺出家。曾从希有乘、妙意尊、布施铠等学毘尼声明三乘之学,又访名师学大乘经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与法兄觉吉祥智至宋国汴京,奉献佛舍利贝叶梵经。受赐紫衣束帛,从事译经;景德四年(1007年),受赐“传梵大师”称号;仁宗天圣元年(1023),受诏翻译南海驻辇国使所进贡之金叶天竺梵经;景祐二年(1035),与惟净合撰《天竺字源》七卷;至和元年(1054)因其戒德高胜,赐“普明慈觉传梵大师”之号;嘉祐三年(1058年)示寂,世寿九十六,追谥“演教三藏”,尝补“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师所译经有《大乘集菩萨学论》、《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大乘大方广佛冠经》等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卷,其译文十分难解。
  • 达磨波罗(1864 – 1933),斯里兰卡佛教的近代复兴者,是斯里兰卡独立运动的领袖之一,亦是促成佛教再度于印度弘法的先驱者之一。创办摩诃菩提会,宗旨为收复、维护印度菩提伽耶等佛教圣地及在世界各地复兴佛教。晚年出家成为比丘,法名为Dharmapala。


参考文献

  1. 《佛光大辞典》【法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