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梁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梁西
法学家、大学教授
出生 1924年
国籍 中国
别名 梁宋云

梁西(Liang Xi)

梁西先生,国际组织法专家,1924年生,湖南安化人。1953--1982年执教于北京大学。[1]

从1983年起执教于武汉大学,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授,博士生与博士后导师。

兼任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武大文献信息中心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兼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法律顾问,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律顾问。梁先生是我国50年代大学教师中最早的兼职律师之一,

曾多次出席最高人民法院与北京市法院重大涉外案件的庭审。1955年5月最高法院开庭审理"卡麦隆(L.W.Cameron)驾驶美机侵入中国领空"一案,

他接受委托担任被告律师。此案在中美关系史上关系重大,举世瞩目。

社会工作

梁先生于1950年毕业生武汉大学法律系之后,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与钻研当时苏联及西方法学,长期主攻国际法。

他在求学阶段形成的"注意积累材料,讲求据实分析,不爱人云亦云,勤于个人思考"的学风,对其日后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有深刻影响。

他从事法学教育已40多年,从1986年起招收博士生,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国际法人才。

经其直接指导毕业并获国际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数十名研究生中,已有不少人在教学科研单位、外交部及香港等地涉外工作部门,担任高级职务并发挥重要作用。

他是国内"国际组织法"新课程的最先创设者,是"国际组织法学"的奠基人。[2]

其有关国际组织的专著,起了填补国内学科空白的作用,曾多次参加在香港和北京举办的国际书展,并于1996年获国家教委一等奖,被指定为全国高等学校通用教材。

其有关国际组织的译作,对我国1971年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后的初期工作有实用价值,曾获国内和联合国秘书处的赞赏。

1984年,梁西教授准备多年的学术专著《现代国际组织》出版,是国内首次全面系统阐述国际组织法的一本专著,博采中西,见解独到,

他的《国际组织法》经过五次修订,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1996年曾获国家教委一等奖。

如今,以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盟等为代表的国际组织法学已成为热点中的热点;他协助韩德培先生创办的国际法研究所已成长为该领域惟一的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此外,他还主编了《国际法》,并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在海内外产生学术影响。

主要著作

梁先生的主要著作有:《国际法》、《现代国际组织》及其增订版《国际组织法》等 。[3]

代表法学术论文有:《国际法的社会基础与法律性质、《论国际法的发展》、《联合国与中国》、《现代国际法中的集体安全制度》、《联合国:奔向二十一世纪》等。

主要译著有:《希思外交报告:旧世界新前影》、《联合国与裁军》等。重要译文有《从国际司法角度看联合国的各项原则》、《非洲国家与国际法渊源》、《新国际经济秩序及其对国际法的影响》等。

其《国际组织法》(专著)和《国际法》(主编)两书,均于1996年以繁体字在台湾地区出版发生,颇具学术影响。

中国国际组织法的开拓者

2016年04月14日,记者走进绿树成荫、春花烂漫的武汉大学。“樱花这几天都谢了,只有几株晚樱还开着!欢迎你来呀!”92岁的梁西先生,十分平易近人地和记者聊起来。

梁先生诙谐地说:“我做了一辈子‘教书匠’,就专心种我那‘一亩三分地’,精耕细作,终身不怠,但我无怨无悔。”

1983年,梁先生从北京大学重返母校武汉大学任教,培养了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大批国际法专门人才,并出版了《国际组织法》等重要专著。他的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与中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的作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梁西生于湖南安化县大桥乡董家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5岁时入私塾读书,3年后因家境清寒而辍学,和旧社会很多小孩一样,成了个“放牛娃”。但9岁那年,因为父亲不识字,把一张卖牛契约误认为是抵押契约,在上面按了手印。一头黄牛,就硬生生被人牵走了。此事对他的刺激很大很大,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上学!”后来,父母亲也终于勉强答应,咬紧牙关供儿子读小学。

在日本侵略者的轰炸声中,梁西走进了他的中学时代。一寸山河一寸血,哪里还安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但他仍坚持继续发奋苦读。同时他还十分欣赏鲁迅、巴金等进步作家的作品。高中二年级时就创作发表了《两地蔷薇》《樊城风雨》《文明与野蛮》等多篇抗日题材的短篇小说和小品文。

1946年,他以一篇热血沸腾的作文《多难兴邦》和各科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并选择法律作为自己毕生的专业。

聊到此时,梁先生抬起头来,看着法学院会客室墙壁上周鲠生校长生前书写的刚劲的“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的名言,陷入了深沉的回忆。

大二那年,曾任“中国赴旧金山联合国成立大会代表团”顾问的周鲠生校长,为法学院开设了国际法课程,详细讲解了历次不平等条约对我国的束缚、压力、影响和危害。他深情地说:“周老师其人其名都拥有非凡的感召力,讲课有学者的大家风度,平实而不假于辞色。周校长讲课时旁征博引和严谨的论证分析,令人着迷。尤其是关于对华不平等条约的讲述,使我深深地感到中国在国际社会‘弱国无外交’的屈辱地位,并勾起了我对日本法西斯在华暴行的痛苦记忆,进一步坚定了我学习国际法的念头。老校长博大的爱国情怀和他高尚的人格及无比非凡的魅力,让我仰慕不已,决定追随老师的脚步,走上了国际法的研究道路!”

武大毕业后,梁西曾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苏联法学,此后即长期主攻国际法,并从事国际法的教学。

1953年,梁西经组织分配并应马寅初校长之聘到北京大学教书,参与了法律系的恢复重建工作。1955年,他开始走上讲台。也是在那一年,最高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卡麦隆(L.W.Cameron)驾驶美机侵入中国领空”一案,他接受委托,担任被告辩护律师。“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接受这个任务,我曾有很多顾虑。为入侵我国领空的美国人辩护,为什么?”但是,思来想去,最后他还是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他说:“担任辩护律师,不是为那个美国人辩护,而是为了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尊严!我们是一个法治国家!”

“文革”中期,梁西被下放到鄱阳湖畔“北大五七分校”,又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放牛生活。他风趣地说:“幸运的是,没多久我就躲进了一个‘防空洞’。”

原来,为做好尼克松访华的准备,周总理要外交部准备资料,外交部又将一部分任务转交给了北大法律系。梁先生与王铁崖芮沐赵理海沈宗灵等7位组成了一个编译组。连续多年分工合作,翻译出版了《联合国与裁军》《联合国手册》《尼克松:六次危机》《希思外交报告:旧世界和新前景》等6部书,并编译了大量有关国际关系的文件,对我国1971年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后的初期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获得了国内外和联合国秘书处的赞赏。借这个“防空洞”,他本人还专门就联合国编译了200多万字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后来,凡是与联合国和国际组织相关的文稿,最终都由我统一再译校一次。他们几位都知道我对这个很感兴趣。”

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他已敏锐地感受到,国际组织在未来世界中必将愈来愈重要,而中国在联合国也将起到日益突出的作用。厚积而薄发,“文革”一结束,他就构建出了研究国际组织法的基本体系,并在北大率先创设了我国有史以来的“国际组织法”这门崭新课程。

作品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