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東港溪位於台灣南部,屬於中央管河川,全長約有44.00公里,流經屏東縣的六個鄉鎮,分別是內埔鄉、萬巒鄉、竹田鄉、潮州鎮、萬丹鄉、崁頂鄉、新園鄉、東港鎮。流域面積約有472.20平方公里。
東港溪之名是由屏東縣的東港鎮而來,東港之意,原為「位於下淡水溪的東邊」。過去東港溪河口是相當繁榮的貿易地與物資交換地點,清朝當時就在東港溪沿岸形成了三個街市,分別是萬丹街,新園街和崁頂街。
東港溪主流上游為萬安溪,發源於屏東縣泰武鄉的日湯真山[1]。
水域歷史
從前東港溪的主流上游為水量豐沛的隘寮溪,其源頭位於遙拜山。1938年修築完成隘寮溪南岸長堤,導引溪水向西北流入荖濃溪;其後又興建一連串的堤防,以切斷隘寮溪南側各分流。從此隘寮溪變成荖濃溪的支流,東港溪遂改以萬安溪為主要的源流,其河長與流量均大幅減少。[2]
水系主要河川
以下由下游至源頭列出水系主要河川,其中粗體字為主流河道。
東港溪河段
- 興社大橋(縣道185甲線)
- 五魁橋(縣道189號)
- 東港溪橋(國道三號)
- 台鐵東港溪橋(台鐵屏東線)
- 潮州大橋(鄉道屏85線)
- 新潮州大橋(省道台1線)
- 萬巒大橋(縣道187號)
- 泗溝大橋(鄉道屏100線)
- 隴東橋(鄉道屏107線)
- 成德大橋(鄉道屏98線)
萬安溪河段
瓦魯斯溪河段
參見
生態
經濟部水利署已將東港溪列為水質最差的河川之一,尤其是下游地段,水質惡臭且混濁。東港溪上游原有一處鱷魚養殖場,因為六一二水災的關係,導致養殖場的眼鏡凱門鱷被沖入東港溪,目前已在溪流中繁衍後代。據最近的捕捉紀錄顯示,河中最大的眼鏡凱門鱷約有1.5米以上。
治理
自2010年開始,水利署於萬丹鄉興化村、竹田鄉鳳明村、崁頂鄉力社村交界一帶,同時也是麟洛溪(亦稱隘寮溪)匯入點進行截彎取直的治水工程,原本的東港溪在流經興社大橋後,會轉向東流並畫出直徑約500~600公尺的半圓,再往西與麟洛溪交會。工程進行首先拆除連接興化與力社的興社大橋,再沿半圓直徑進行填土工程,將原本該向東彎曲的河道,改往西南流向,原本兩溪的交界點往北遷移200公尺,經此整治後,麟洛溪(主要為萬丹)及東港溪中上游的水患明顯改善。
參考文獻
- ↑ 〈東港溪〉,《臺灣大百科全書》
- ↑ 重現東港溪原水風貌 屏東NGOs尋求公私部門合作,環境資訊中心,20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