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周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楊周翰 | |
---|---|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
出生 |
1915年11月25日 北京 |
逝世 | 1989年11月16日 |
國籍 | 中國 |
母校 | 北京大學、牛津大學 |
職業 | 比較文學家、教授 |
知名作品 | 《攻玉集》、《十七世紀英國文學》 |
楊周翰,教授。江蘇蘇州人。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1949年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英文系。曾任西南聯合大學講師。建國後,歷任清華大學副教授、北京大學副教授、教授[1]、英國文學教研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第一屆副會長[2],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一屆會長,國際比較文學協會第十一屆副會長。九三學社社員。擅長英、法、拉丁語等外語。
人物簡介
楊周翰,祖籍江蘇省蘇州市,,西方文學史家。1915年11月25日生於北京。1933年入北京大學英語系,師從吳宓。1935年赴瑞典協助美學史家喜龍仁編寫英文本《中國繪畫史》。1938年回國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英文系學習,1939年畢業。1939年至1946年,任西南聯大外文系助教、講師。1946年赴英國牛津大學學習英國文學,1949年畢業。之後在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整理漢學古籍。1950年回國,任清華大學外語系副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改任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副教授,後升任教授,任西方文學教研室主任,英國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曾兼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外國文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顧問,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國際比較文學協會(ICLA)副會長,復旦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校外考試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文聯委員等職。曾任《世界文學》、《外國文學》、《外國文學研究》、《中國比較文學》等刊物主編。
1989年11月16日因癌症在西安去世[3]。
文學研究
總述
楊周翰從事外國文學和國際比較文學研究與教學40年,取得了很高的學術成就。 楊周翰是北京大學西語系的教授,以曾獲牛津大學過硬的學歷與講得一口地道牛津腔英文而聞名。上個世紀整個下半期,中國高等院校文科所有的學生,恐怕沒有人不知道他。那個時期,以他為主所翻譯的兩本出自蘇聯學者之手的歐洲文學史論著,曾經是大學生們所能讀到的這一領域惟有的兩本史著;到了六十年代,他所領銜主編的《歐洲文學史》上下冊更是建國後第一部中國人自己寫的此類論著,很快成為高校文科必讀書與教材,一直到改革開放後仍然如此。與他並列主編的還有北大的兩位著名教授吳達元與趙蘿蕤,而參加其中個別章節編寫的還有馮至、田德望、聞家駟、朱光潛、沈寶基、盛澄華以及戈寶權、楊耀民等學界名人,此書的編寫實際上集中了北京大學西語系所有文學史教學的精華。作為領銜的主編,楊周翰的重要學術作用是不言而喻的[4]。
莎士比亞研究方面
注意莎士比亞時代、社會、文化、同時代作家以及對莎士比亞作品的理解,解析世界莎學流派,指出前蘇聯馬克思主義莎學研究的局限。所精心編選的《莎士比亞評論匯編》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完備、最系統的國外莎評匯編。
英國文學研究方面
以17世紀英國文學為突破口,把17世紀文學放在歷史的背景下考察,以一些雖然影響深遠但卻少人問津的作家為切入點,揭示了17世紀英國文學的風尚和思潮,發掘出17世紀英國文學在思想史和文學史上的獨特意義。
在比較文學研究方面
楊周翰從英國文學研究過渡到比較文學研究。在跨中西文化的比較文學研究方面,不滿足於照搬法國學派的影響研究模式和美國學派的平行研究模式,認為不僅要跨越國別和語言的界限,而且要超越學科的界限,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下考察文學,提出"超學科比較文學研究"。
學術精神
楊周翰在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後來在西南聯大得到官費生的資格到牛津,他卻沒有像常人那樣,讀碩士,繼而博士,而是選擇了重讀本科。因為牛津的相當一部分本科課程是北大沒有的,為了獲得更紮實的學術根底,他決定在牛津重讀本科。晚年他表示,對此一點也不後悔,覺得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牛津的基礎學術訓練使他的學術能力特別紮實。
除了在北大教書育人、主編了《歐洲文學史》外,在譯著方面,主要的業績是翻譯了羅馬詩人維吉爾著名的史詩《埃涅阿斯紀》與奧維德的《變形記》,在著書立說方面則留下一部關於英國17世紀文學的專著。 在當時,譯介與論述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與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幾乎是時髦成風。楊周翰所潛心致力的這幾個項目全是"冷板凳",而且其難度也很顯而易見,至少兩部羅馬史詩的翻譯就要求譯者精通拉丁文,而17世紀英國文學研究對中國人顯然也較為遠僻,但它們對於近代歐洲的文學藝術發展而言,卻都是不可忽視的源頭。在這裡,楊周翰表現出了一種純粹古典的文學趣味,一種長途跋涉、究本求源的學術熱情與不畏艱辛的治學態度。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英國十七世紀文學》絕非一部平凡之作,它的論述範圍完全達到了文學史的廣度與規模,而論述的深度卻大大超過了即使是很具有分量的文學史著作,而達到專著專論的精深之度。
楊周翰 | |
---|---|
楊周翰 |
言談舉止
學術場合上的楊周翰是一個紳士風度十足的人,他這種風度不是表現在衣着上,而是表現在談吐上、在行為舉止上,特別是在由於教養、因內而外卻難以言傳的氣度上,當然,他的衣着也很整潔、貼身、講究,雖然他經常只穿布料的中山裝,幾乎從來不穿正式的西裝;當然,他的行為舉止中也有那麼一個令"同會者"頗為頭疼的習慣,那就是他有抽煙的習慣,而且煙癮不小。但你不可否認,他抽煙的身姿與手勢均甚為優雅,絕無癮君子那種洋洋自得、擺譜作秀、旁若無人的狂態。應該說,他在場面上有一點著名學者似乎不可免的那種威嚴,如果說威嚴過重了一點,說矜持是蠻可以的。的確,他不苟言笑,談吐雖然得體、平和,卻並不那麼使人感到親切,風格略顯古板,似乎頗得嚴謹的英國紳士之真傳,至少是英國風習薰陶的結果。對學生,他在學業上要求很嚴,同時對人又很平和。右面這封信即是對一位不曾見面的學生寫來的求教信的耐心答覆。對他的同行同輩,他都很彬彬有禮,但顯然有距離,甚為嚴謹、矜持,甚至似乎有點"端着"、"挺着"的味道,在"靜觀者"看來,他的神情神態中,仿佛總有一種沉鬱的甚至低壓的成分,也許是他某種內心狀態的外化與流露,究竟是什麼,始終說不清,直到他去世後,聽說他的某些"存在狀態",才比較有了若干理解。要知道,"學場"並不比"官場"簡單、純淨,這裡的一切,也往往是政治處境、權位等級、學養高低、成就大小的綜合反映,一個人在這場合里的行為方式、處事風格往往有其深層的緣由。
坎坷一生
在現實生活中,楊周翰顯然活得並不順心,不盡如人意,甚至不無傷痛,最明顯的一點是,雖然他與夫人王還教授,可謂英美語言文學界的精英夫婦,可是他們的兩個孩子卻由於"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而喪失了正常的學業,當時都沒有能上大學,因此,就業與工作都曾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後來憑藉自己的努力,在改革開放之後都上了大學。在這當中,楊周翰並不用自己的學術地位施加任何影響。 除了家庭際遇外,楊周翰個人的學術際遇也有明顯的不順心、不得志。據說,建國後他在學術職稱的級別上,一直居於人下,直到他逝世前不久才有所上調,雖然他的學術業績、學術作為一直都是顯著卓越的,他在學術領域裡突出的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回顧一生,他感到遺憾的是一生中遇到了兩段大的歷史波折:一是抗戰八年,二是文革十年。他說,人生沒有幾個十年,如果沒有這兩段,還可以做很多事。
主要著作
《攻玉集》、《十七世紀英國文學》、《鏡子與七巧板:比較文學論叢》、《憂鬱的解剖》、《中國比較文學年鑑》(主編)等;主要譯著:英國劇作家謝立丹的《情敵》、賽內加劇本《特羅亞婦女》、羅馬詩人赫拉斯的文藝評論《詩藝》、伊瓦肖娃的《十九世紀外國文學史》、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奧德維神話史詩《變形記》、美國作家戴文波長詩《我的國家》、斯末萊登小說《蘭登傳》、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等;主要論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詩人密爾頓》、《維吉爾與中國詩歌的傳統》、《彌爾頓的悼亡詩:兼論中國文學史里的悼亡詩》、《彌爾頓〈失樂園〉中的加帆車》、《艾略特與文藝批評》、《預言式的夢在〈埃涅阿斯紀〉與《紅樓夢》中的作用》、《鏡子與七巧板:當前中西文學批評觀念的主要差異》、《歷史敘述中的虛構》等。
參考來源
- ↑ 楊周翰 ,豆瓣網
- ↑ 北京大學歷史名人——楊周翰 ,北京大學, 2012-11-16
- ↑ 著名比較文學家、原復旦大學教授 楊周翰 ,孔子拍賣網
- ↑ 楊周翰 ,名人簡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