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曲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曲鎮位於尉氏縣的西南邊陲,東與蔡莊鎮毗鄰,西和洧川鎮接壤,南瀕雙洎河與長葛市交界,北和大馬鎮門樓任鎮相通。鎮政府駐地朱曲距縣城17.5公里。鎮境南北長7.5公里,東西寬9公里,總面積59平方千米。

所轄村莊

轄西街、東街、北街、小寨、黃湖、火把張、焦莊、黃莊、苗莊、劉莊、秦樓、古莊、石橋、窩口趙、花李、菜張、後趙、菜李、五、米莊、許官寺、仝莊、雙廟吳、三字、山魏、胡張、盧莊、趙劉、毛寨、史井、周寨、陳莊32個行政村。[1]

歷史沿革

朱曲因其村的東、南、西三面被杜公河環繞,迂迴彎曲,又因村內朱姓始居而得名。1958年建朱曲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53平方千米,人口4.7萬,轄西街、北街、東街、小寨、黃湖、火巴張、焦莊、黃莊、苗莊、劉莊、秦樓、石橋、古莊、沃口趙、吳村、菜張、菜李、花李、陳莊、米莊、雙廟吳、許官寺、山字、仝莊、胡張、盧莊、毛寨、趙劉、山魏、史井、周寨31個行政村。

境內地勢

境內地勢大體呈西北高,東南低趨勢,但由於受雙洎河及北部崗丘的影響,又呈沿雙洎河沿岸及北部高,沿杜公河兩岸窪的槽型地貌,海拔高程在65-71米之間。朱曲的北部分布着大小崗丘,較大的有東里崗和黃湖崗,南北走向,相對高度15米左右,全鎮最高點在小寨村南崗呂蒙正墓處,海拔83.6米,最低點在毛寨村的東北部,海拔高度64.5米。過境主要河流有二:其一杜公河,自洧川鎮入境經朱曲橫貫該鎮的北部地區,至蔡莊鎮注入康溝河,過境長12公里;其二為雙洎河,流經朱曲的南部邊沿,為朱曲鎮與長葛縣的分界河,過境長8公里。全境總面積中,雙洎河灘地約占2%,其餘均屬杜公河流域。[2]

產業結構

農業

境內土壤屬潮土類,分三個亞類、六個土屬,多為兩合土及粘土,間有少部分黃土。產小麥、玉米、大豆、紅薯、花生、棉花等,1988年復播面積111580畝,複種指數為180.2%,糧食總產1930.1萬公斤,人均產糧465公斤,農業總產值1312.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9。4%。

林業

泡桐為該鎮林業優勢,農桐間作普及早,發展快,面積大,部分地區已栽種第三代和第四代,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全鎮林木覆蓋率為13%,其中農桐間作4.5萬畝,四旁植樹87萬株,活木蓄積量3.96萬立方米,果林面積1091畝。

養殖業 1988年全鎮大家畜存欄5349頭,生豬存欄20252頭,戶均2,3頭,養羊6541隻,家禽7.77萬隻,兔3815隻,蜂60箱,牧業年收入202.4萬元。並湧現出不少養殖專業戶。 工副業

舊社會朱曲沒有工業,只有少數匠人利用本地資源搞些種植、加工及小手工副業,自產自銷。1978年以後,該鎮的工副業以較快的速度發展起來。截止至2009年,全鎮企業總數已達1624個,其中鎮辦企業有化工廠、農修廠、建築隊三家,聯營及個體企業1621個,主要從事化工、染料、鑄造、建築、建材、水果糖加工、食品、條編、板材加工、麵粉加工等項目。朱曲化工廠生產的民用色質量可靠,深受用戶歡迎,行銷河南、安徽、湖北、河北等地,年產值達20多萬元;山字、胡張兩村燒制的瓦盆、瓦罐質量上乘,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在本地及周圍地區享有盛譽。

水利

過去朱曲鎮沒有水利設施,農業種植是靠天收,六十年代以後始在雙洎河上修建提灌站,灌溉沿岸農田,後由於雙洎河水的乾涸,提灌站漸失去效益。七十年代後開始使用機井灌溉農田。截止2009年,全鎮共打機井862眼,已配套672眼。1975年在杜公河上修建節制閘一座,並對六五千溝、洧朱公路溝及杜公河支流進行開挖整治,增加了排澇功能,共挖引排水溝渠80條,總長90.5公里。有效灌溉面積4.89萬畝,占耕地面積的79%,其中旱澇保收田面積3.38萬畝,占耕地面積的54.6%。[3]

基礎建設

文化

為活躍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鎮政府相繼組織建立了文化站、廣播站和電影管理站。集體個體電影隊14個,年放映電影1800場。1980年在鎮政府東鄰新建露天影劇院一座,坐位3000個,年接外地劇團歌舞團演出25場。文化站設有圖書室、文娛活動室,藏書3000冊。有嗩吶隊2班,1983年在開封市嗩吶比賽中獲得優勝獎,全縣聯賽榮獲第一名。

教育

建國前夕,全鎮僅有完全小學2處12班,初小3處12班,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盲目發展,各行政村均有小學並附設初中,同時還成立高中4所10班,但教學質量低下,經過調整全鎮共有中學5處26班,小學27處136班,幼兒班24班,共有學生6223人,教師40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

衛生

1970年在朱曲村東部建成建築面積為1200平方米的鎮衛生院,內設14個科室及40張病床,配有X光機、心電圖超聲波診斷儀等醫療設備。共有醫務人員28人,其中主治醫師2人,醫師5人,醫士7人。另外還有72名鎮村醫生分布於各村,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衛生醫療防疫體系。[4]

交通運輸

朱曲鎮的交通仍以土公路為主,共有主要土公路8條,總長37公里。1988年在原土公路基礎上修築朱曲至尉氏柏油路一條,境內長8公里。交通的發展使得運輸車輛也與日劇增,有貨車9部,客車2部,機動三輪車7部,年運輸業收入120萬元。

歷史傳說

呂祠雙修

(公元944年――公元1011年),字聖功,河南洛陽人。北宋初年宰相。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狀元。呂蒙正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昇州。後三次登上相位,封許國公,授太子太師。呂蒙正寬厚正直,對上遇禮敢言,對下則寬容有雅度。卒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諡文穆,贈中書令。呂蒙正雖祖居洛陽,卻在洧川金榜題名――"八保洧川拾了個狀元"的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北宋年間,祖居洛陽的少年呂蒙正,家庭突遭變故,母子討飯流落到洧川東的朱曲街(原東里崗),看到這裡民風淳樸,地肥糧多,就在東里崗南白馬寺的一座寒窯內暫居。小蒙正終日乞討,母子倆相依為命。

一次小蒙正因為乞討被一戶人家所救,這戶人家是善良厚道的鄉下人,看到小蒙正臉色蠟黃,遂煮了些柴雞蛋給他補養,小蒙正非常感激夫婦的救命之恩。

後來,小蒙正在白馬寺勤奮讀書,他才學出眾,出口成章。眾鄉鄰又相約慷慨解囊,資助他赴京會試。呂蒙正進京會試高中狀元。當地人引以為榮,高興的說"八保洧川,拾了個狀元郎!"

呂蒙正卒後,當地鄉親慕其德,在位於寒窯北三里許,為其築一虛冢,占地面積四千平米,高二十米,又夯土築一高10米圍牆,圍成百米見方的小寨,墓居其中,墓前有呂文穆公祠,墓前道旁立有"呂蒙正養晦處"碑,以示紀念。

每值清秋,鄉人謁陵,登高遠望,空曠無際,爽氣宜人,因而有"呂祠爽秋"之贊,舊為"洧川八景"之一。1985年7月,被公布為尉氏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