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作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作同,抗日愛國民主人士、《華美晚報》總經理。

簡介

  朱作同,抗日愛國民主人士、《華美晚報》總經理。

  《華美晚報》創刊於1936年8月18日,由美商上海華美出版公司發行,這家公司是由朱作同與旅華美商密爾士(H.P.Mills)合作創辦的。資金全由朱作同籌集提供,邀密爾士參加,主要借用外商公司之名,避免國民黨當局的新聞檢查。當時上海只有兩份晚報,另一份是英文《大美晚報》的中文版。1937年抗戰爆發後,上海淪為孤島,《華美晚報》以美商身份與《大美晚報》一起成為兩家不接受日軍新聞檢查的中文報紙。不久,《華美晚報》增辦了《晨刊》,成為上海最早一份由晚報創辦的日報,梅益等進步作家經常為該報撰稿,宣傳抗日救國。《華美晚報》還創辦了一份名為《華美》的周刊,由梅益主編。當時,與朱作同交往最多的是梅益和鍾望陽,兩人的公開身份是該報記者,但朱作同很清楚他們是共產黨員,不少的抗日救國文章就是通過《華美晚報》和《華美》周刊面世的,在當時起到了鼓舞人們抗日鬥志的作用。

  《華美晚報》堅持抗日救國的編輯宗旨,自然為敵偽勢力所不容,反動派指使暴徒頻繁地向《華美晚報》報社投擲手榴彈,寄恐嚇信。1938年2月24日傍晚,朱作同回家,在武康路63號寓所門口發現了一隻寄給他的「禮盒」,打開一看,裡面赫然放着一隻五指僵直血跡斑斑的人手,並附有一張西式信紙,上面用中文打字機打印了這樣幾個字:「請先收此,如不更變抗日態度,當再以新物奉上。」朱作同知道這是敵偽勢力給他的恐嚇和警告,他把禮盒扔進垃圾桶後,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走進家門,孩子們看見爸爸回來,高興地叫着喊着,他立即把帶來的糖炒栗子分給孩子們,看着他們興高采烈地吃,他心裡的陰影頃刻之間散去。事情過去後,見慣了反動派伎倆的朱作同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照舊編輯出版他的抗日報紙。

  1941年,正是白色恐怖最猖狂之時,朱作同不顧自身危險毅然幫助梅益、鍾望陽、張承宗等多位抗日戰士安全撤離上海前往解放區。他自己則不顧白色恐怖的籠罩,依舊毫不動搖地站在愛國抗日的立場上,通過自己的報紙揭露社會的腐敗與黑暗,並源源不斷地發表抗日文章。

  4月30日傍晚,朱作同到朋友家去,車子開到泥城橋(今西藏路橋)附近,為了朋友的安全,朱作同讓司機把車停在路邊,自己下車後大步走在前面,後面跟着他的隨身保鏢。泥城橋一帶是上海四通八達的交通要衝,人流如織。朱作同大步走在路上,突然一個胸前掛着賣香煙的木頭盒子的小販模樣的人走到他面前,冷不防朝着他的太陽穴就啪地開了一槍,毫無防備的朱作同應聲倒地,頓時血流滿地。隨後跟上的保鏢一見大驚失色,急忙轉身去追殺人兇手,那人卻早已混入茫茫人流,影蹤全無了。朱作同的保鏢當即打電話到武康路63號朱家,朱作同的妻子黃桂珍接到電話後叫了輛黃包車飛速趕到現場,見到倒在血泊中的朱作同時,他早已停止了呼吸,年僅44歲。事後查出那個開槍的人正是汪偽特務機關——滬西76號吳四寶策劃派遣的特務顧保林,據此人交代他早已悄悄潛伏在朱作同可能出入的各個地方,並已候了朱作同整整一個多月才找到機會下手的。

  朱作同被殘忍暗殺後,留下年僅28歲的妻子黃桂珍和6個孩子,最大的只有6歲,最小的遺腹子尚未出生。家裡設置的靈堂里,朱作同靜靜地躺着,渾然不知的孩子們還以為爸爸在睡覺,兀自在帳縵間穿來穿去地玩躲貓貓。可憐的孩子們,他們哪裡知道自己已成了沒有父親的孤兒!半年後,朱作同最疼愛的小兒子老五突然患病去世,人們說他是到天上去陪伴自己的父親了。不久,黃桂珍生了個男孩,取名吉華。

  失去丈夫的黃桂珍簡直不知道自己該怎樣活下去。好幾次她都想追隨丈夫而去,可是又實在拋不下膝下5個年幼的孩子。朱作同留下的錢不多,黃桂珍只得把家裡的保姆、奶媽、保鏢和司機等一一辭退了,依靠變賣家產度日。她先是把朱作同的小汽車賣了,接着賣衣服、賣首飾、賣家具,有限的家產幾乎全都被她變賣殆盡,沒辦法,家裡的6張嘴巴天天等着吃飯呀。我簡直無法想象這個堅強的母親是怎樣把6個孩子一個個撫養長大的。

  黃桂珍苦苦支撐到了解放。1951年,在華山路復旦中學讀高二的長子啟華參了軍,當時還被登報表揚。之後黃桂珍以軍屬身份參加了里弄工作,但依舊沒有固定收入。直到1953年,徐匯區人民政府民政科將她安排到泰康路食品公司做季節工,才有了正式收入,但畢竟杯水車薪,依舊難以維持一家5口的生活。其間,黃桂珍還把把樓下面向花園的兩間朝南的客廳送給居委會辦託兒所。1958年黃桂珍分到上海牙膏廠工作,一家人靠着她微薄的工資,得以勉強糊口。孩子們一天天長大,為了貼補生活,她把樓上兩間亭子間、三樓的閣樓和樓下的車庫也一併租了出去,一家6口人住在僅剩的兩間分別為28平方米和27平方米的臥室里。美莎和美春初中畢業後因家庭困難無法繼續上學,也分別參加工作當了工人。美春說:「『文革』中,家中原先一間27平方米的住房被負責我們家住房的房管所造反派強行收走,全家人只能擠住在僅剩的一間28平方米的前樓里。」這就是我看到的如今美春一家的居處。美春告訴我說,當時,這間28平米的屋子裡住着老母親、大哥啟華的女兒、美春夫妻和兩個孩子,在外地工作的美莎帶着女兒回來探親時,也住在這裡,一共8個人,晚上睡覺只能打地鋪。就這樣,黃桂珍歷經坎坷,養大了五個孩子,自己在武康路63號一直住到2013年,98歲高齡時逝世。

  現在朱作同的五個孩子都生活得很好,並也都有了自己的第三代。朱作同一家人丁興旺,足以告慰九泉之下的朱作同先生了。[1]

圖片

朱作同故居

  20世紀30年代,《華美晚報》總經理朱作同曾居住在武康路63號。朱作同犧牲後,他的寡妻年僅28歲的黃桂珍一人撐起六口之家,她在武康路63號一直住到2013年,98歲高齡時逝世。現在這裡還住着朱作同的女兒朱美春等後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