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謝安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謝安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謝安,字安石。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以疾辭。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①支遁游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無處世意。吏部尚書范汪舉安為吏部郎,安以書距絕之。既累辟不就,簡文帝時為相,曰:「安石既與人同樂,必不得不與人同憂,召之必至。」時安弟萬為西中郎將,總藩任之重。安妻既見家門富貴,而安獨靜退,乃謂曰:「丈夫不如此也?」及萬黜廢,安始有仕進志,時年已四十餘矣。

征西大將軍桓溫請為司馬,將發新亭,朝士咸送,中丞高嵩戲之曰:「卿累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蒼生今亦將如卿何?」安甚有愧色。既到,溫甚喜,言生平,歡笑竟日。既出,溫問左右:「頗嘗見我有如此客不?」

時會稽王道子專權,而奸諂頗相扇構,安出鎮廣陵之步丘,築壘曰新城以避之。帝出祖於西池,獻觴賦詩焉。及至新城,築埭於城北。後人追思之,名為召伯埭②。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及鎮新城,盡室而行,造泛海之裝,欲須經略粗定,自江道還東。雅志未就,遂遇疾篤。尋薨,時年六十六。帝贈太傅,諡曰文靖。及葬,加殊禮,依大司馬桓溫故事。又以平苻堅勛,更封廬陵郡公。 (節選自《晉書•謝安傳》) 【注】①桑門:同「沙門」,指佛教僧侶。②召伯埭:召,shào,同「邵」;召伯,召公,周公的庶弟,有德政於民;埭,dài,堵水的堤壩。

譯文

謝安,字安石。謝安最初被司徒府徵召,拜官為佐著作郎,用生病作託辭不去就任。寄居在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的許詢、僧人支遁交遊相處,出門就遊山玩水捕魚打獵,回屋就吟詠詩賦寫作文章,無入世為官的想法。吏部尚書范汪舉薦謝安擔任吏部郎,謝安用書信拒絕了他。謝安已多次被徵召不去就任,簡文帝當時是宰相,說:「謝安石既然能與人同樂,也必定能與人同憂,再徵召他,他肯定會應召。」這時,謝安的弟弟謝萬擔任西中郎將,總管守衛邊疆的重要事務。謝安的妻子看見謝家各門都擁有高官厚祿,但獨有謝安隱退山林,於是對謝安說:「大丈夫不應該(像謝萬他們)這樣嗎?」及至謝萬被罷職,謝安開始有做官的志趣,這時年齡已到四十多歲了。

征西大將軍桓溫請謝安做他的司馬,謝安將要從新亭出發,朝廷官員都為他送行,中丞高嵩開他玩笑說:「你多次違背朝廷旨意,高臥在東山,百官常常互相議論說,謝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將怎樣面對百姓?而今百姓將怎樣面對出山做官的謝安石你呢?」謝安很有羞愧的臉色。到了桓溫的府第,桓溫很高興,二人暢談生平經歷,歡笑終日。離開後,桓溫對左右說:「你們曾經看見過我這樣接待客人沒有?」(該句亦可譯作「你們曾經看見過我有這樣的客人沒有?」)

當時,(孝武帝之弟)會稽王司馬道子專權,並且奸詐諂佞小人很是煽風點火捏造罪名陷害他人,謝安離開京城鎮守廣陵的步丘,建築一座名叫新城的堡壘來躲避這些人。孝武帝在西池為謝安設筵餞行,為他敬酒賦詩。等到謝安鎮守新城,在城北建了一座堤壩。後人懷念他,命名這座堤壩叫做邵伯埭。謝安雖然受到朝廷囑託,但是隱居東山的志趣始終沒有改變,常常在言語、神色上表現出來。及至鎮守新城,攜帶全家前往,製造渡海的船隻和裝備,打算等到天下大體安定後,從長江水路回返東山。高雅的志向還沒有實現,就遭受重病。不久謝安逝世,終年六十六。孝武帝追贈他為太傅,諡號為文靖。到安葬時,舉行隆重的禮儀,一切依照大司馬桓溫(安葬)的舊例。又因為他打敗(前秦)苻堅立有功勳,加封為廬陵郡公。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