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珠暗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珠暗投漢語成語,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裡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驚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視。也比喻好東西落入不識貨人的手裡。例句有「你雖然急着找工作,但也要找對公司,才不會有明珠暗投之嘆(tàn)。」

該成語出自司馬遷《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的璧,以暗投於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miǎn)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屬於中性詞,作謂語、賓語、定語使用。

相關句子有「又在揚州商家見有虞山客攜送黃楊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出自沈復《浮生六記·閒情記趣》。相關近義詞有明珠投暗、棄明投暗等;反義詞有棄暗投明。[1]

[]

延展閱讀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明珠暗投

拼音:míng zhū àn tóu

釋義: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裡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驚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視,或好人失足落入壞人的集團,同流合污。也比喻好東西落入不識貨人的手裡。(也有新的認為:夜明珠不投在黑暗的地方怎麼發現它是亮的呢?也就是說自己得不到的,別人丟掉的是好的。也是說人才得不到重用.......)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鄒陽原在吳王劉濞手下做事,發現吳王想謀反,就改投奔梁孝王。羊勝對鄒陽有偏見,就在梁孝王面前挑撥離間,鄒陽被投入監獄準備處死,他給梁孝王寫信說如果有人把「明月之珠」偷偷扔在路上,就會引起人們的警惕而不敢上前

出處:《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的璧,以暗投於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

元·高明·二郎神·從別後套·集賢賓曲》:「怕朱顏去也難留,把『明珠暗投』,不如意十常八九。」

西漢鄒陽原事吳王劉濞。鄒見劉圖反朝廷,便轉投梁孝王。由於同僚羊勝讒言,孝王將鄒關入獄中,以待處決。鄒陽在獄中書信予梁王,勸之不可輕信讒言,誤殺忠良。信中提及:「若將『明月之珠』與『夜光之璧』暗投於道中。則可使途人按劍警惕與左顧右盼。何以如此?乃無故而獲至寶,徒令人起疑也。便如自身一片忠心,前來效勞,反使孝王誤解一般。」孝王閱後釋之,奉為上客。

事例:又在揚州商家見有虞山客攜送黃楊翠柏各一盆,惜乎~。(清·沈復《浮生六記·閒情記趣》)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誤入歧途

近義詞:棄明投暗、明珠投暗

反義詞:棄暗投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