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明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明德


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是彰明、弘揚的意思;第二個「明」是形容詞,意謂「光明的」;連起來是說,人要弘揚內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

明明德是儒學三綱之一。 所謂三綱,是指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中文名:明明德

釋義:人要弘揚內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

出處:《禮記·大學

類屬:儒學三綱之一

出處

「明明德」出自《禮記·大學》,此篇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大學》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面的「明明德」三個字,是整篇《大學》的靈魂。那麼「明明德」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簡言之就是指就是要達到慧明其德、智明其德,內明其德、外明其德的境界。就是性和命的性命雙修。

含義

明的本義

「明」字的本義,是明亮,清晰明亮,與昏、暗相對。

說文解字》:「明,照也」。《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照臨四方曰明」。《國語•周語》:「明,精白也。」這個明,指處在精細而透白,也是說明性光的狀態,是描述性光狀態下的明。《尚書•洪範》:「視曰明」。《詩經•小雅•大東》:「東有啟明」,告訴我們東方有一顆明亮的啟明星,在黎明清晨的時候肉眼可以看到,她的光昭示着天快亮了。

釋義

在《大學》里,連續使用了兩個「明」字,闡釋對德的認識和這個德對於教育的重要性。

這裡的第一個「明」字,是指在理論和方法上,要掌握和實踐修身的德道修養。針對自己內環境當中的心靈,沒有發出光,沒有產生明,而進行學習與實踐,全面地去明白修養德道的理論和方法。

第二個「明」字,是具體地指明德的關鍵屬性和應當達到的狀態。什麼叫「明」呢?應當是心明!我們修身要達到使內環境當中的心的禮德——這個火德,真正充足,首先要使心的這個德性品格要充足,具備承載豐富的德能,火德的能量,能夠承載得了。當火德的能量達到一定的量級,而心中禮德的品格,又具備承載和轉化產生光明的作用的時候,心胸寬闊,無私無欲,或者說這種私和欲被道德所規範,符合自然對人的要求。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禮德就產生了光明的效果。心中的光明,既能照亮自己的人生之旅,又能用這個光明釋放出來去幫助別人。當然,首先是對自己的家形成影響。「修之家」,在家裡表現出充分的孝道,要孝敬父母,祭祀死者,兄弟之間要體貼,表現出孝悌之德的悌。女性也是同樣的,要都達到這個家庭的德性能量,光明朗照一切,朗照一家每個人的心靈。在這個基礎上,去造福於社會,這才是真正的學問。才是大學問,真學問。這個學問,首先要能夠明德,用心光朗照自己的身國。掌握和具備完整的德心、德性,內環境的這種德性品格、德性能量,都具備五德,進而達到沒有哪一種德性缺乏的狀態,也就是五德圓明,那就更完美。 

「明」,也可用象意的辦法進行解釋。「明」,是指的太陽和月亮的光明,是要求和強調做學問的人,進行教育工作的人和接受教育的人,要學習太陽和月亮的精神!要學習太陽,在高高的天空上,無私地自燃,燃燒自己,為萬物而照明。他沒有什麼回報的索取,沒有什麼獲得人類和萬物報恩的思維,而無私地自燃,為萬物和人類貢獻他的光明。要學習月亮無私無欲地反照,將太陽的光華、光明,毫無保留地反照出來,並且將自身的能量也奉獻在其中,為萬物照明鏡;使我們地球上的萬物、人類,都能承受到她接受太陽以後轉換出的這個陰柔的光明。學習了太陽和月亮這兩種無私無欲的根本精神,才能夠真正地實現「明明德」的狀態,這也是達到我們身中、心中這個德性品格、德性能量,能夠點燃、能夠發射光明的關鍵。這個過程,就是使人們修心煉己,使人們在做學問的過程當中,要實踐像太陽和月亮那樣無私無欲,奉獻能量不求回報。如果人類,果真能夠做到像太陽和月亮這樣無私無欲,那就必然會心明,胸襟開闊,釋放出無量的光明!那也就是德!那也就是道!

德的內涵

明德,首先要識德和知德,了解德的成份和組成,只有如此才能夠修德,守德,行德。這個「德」字,首先從字義上去把她解析開來。「德」字,左邊的雙人旁(彳),是眾生的代義。德字的右邊:上面的一個「十」,下面的「四」和「一」、「心」等,這幾部份就共同組成深刻的含義:修持德性的人,要一心為大眾做到十種善行,去信守四項行為準則。在一心做到十種善行和遵守四準則的基礎之上,去服務於大眾,這就是德!這就是從「德」字義上解釋這個德。通過這個「德」字的構成,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中華民族的祖先對於如何使自己子孫不要離開德和道,的確是達到了一種高智慧的狀態。這個「德」字,不就正是非常完美地反映日月之明嗎?!不就是要我們效法太陽和月亮的無私無欲嗎?!這其中的十種善行和四項行為準則,要求我們真實不虛地去做到,那才是真正的德的品格性!人們對自己的修心,對自己的修身,要具備這個「德」字對自己品格性的要求,首先要對內環境的心靈和身軀,在德性的品格性上要達到要求,要把這個框架建立起來,才能夠承受這個能量性。

品格和能量性

「德」,既具有品格性,還具有能量性和能量物質性,這一點《黃帝內經》中說:「天炁,清靜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德」,簡而言之,能量物質性就是炁,就是天上炁,由道所化生,也稱之為天德之炁!她的品質,本身就具有「清靜光明者也」的這樣一個特性。何謂「親近光明」呢?這個「明」不就反應在上面的「明德」之中嗎?!那麼「親近」,不就是對人心靈當中的私和欲的一種淨化要求嗎?!達到這個要求,那麼人身體內,不也就能夠實現「藏德不止」嗎?!那麼這個天德之炁,也就能夠像「藏德而不止」一樣,源源不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地進入人們的身心了!那麼人們內環境的生命再造,修身的過程,不也就很容易達到古人對的要求了嗎?!

這其中也還要注意到《老子•德道經》所闡釋的理論:道是用德來顯化她本身的,而德又以炁的物質方式、炁的品格方式存在。這個能量性,存在於宇宙時間和空間之中,無所不在。因為整個宇宙的萬物和人類,都是道所化生,都是德所長養。德,就是炁!這個「炁」字,大家看一看,她上面是一個「無」,也就是說她在無為之中,在無為境之內,在太極的黑境之內,她是不可見的,不可觸摸的,肉眼無法窺見。她,的確像傳統中醫學所說的人的生命存在性一樣,也就是炁和血這一隱一顯兩個基本物質。炁就是德!這個炁,就是親近光明的德性能量。在這裡解析開來,就不難理解儒學的思想、儒學的理論,根本沒離開道德之論,沒有離開《德道經》的闡釋。

黃帝內經》還說:「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中醫學的祖經。古人也說歧黃源於道,也就是說《黃帝內經》所闡釋的醫學思想,源於道學思想。傳統中醫學認為:人的生命,就是性與命結合的雙重結構。這段話所揭示的就是:天德之炁養神,地谷之氣養形。這兩個氣,一個是先天炁,一個是後天氣。這兩種氣,共同地滋養着我們人類的形和神兩大系統。道光德能,以炁的物質方式營養、滋養着我們人類的精神系統、性體系統;而地上的五穀雜糧等這些有形食物所轉化出來的氣呢,所滋養的就是人們的形體、命體,也就是肉身。這個德的能量,在我們體內的流動和食物所轉化的氣,在體內相搏,就是相互交叉,相互振盪激盪,相互作用,相互支撐,相互影響。這兩種氣共同的作用力,也就是生命具有活力的基礎和根本保證。

對德的認識一定要全面而深刻,要注意借鑑古代前輩,——特別是那些能夠慧觀和智觀同用的大德們的一些論述。這樣使人容易跨過歷史的誤區,邁過心智識的障礙,去真正科學地認識我們的生命,認識性體系統和命體系統,認識祖先承傳的道德文化精神,認識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的精髓所在!而不能只是僅僅用片面的狹隘的知識,不讀歷史書的這樣一個片面的知識,來解讀傳統文化。[1]

參考文獻

  1. 明的解釋|明的意思,漢典, 引用日期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