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士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施士潔 | |
---|---|
出生 |
台南 | 1853年12月19日
逝世 |
1922年5月23日 鼓浪嶼 | (68歲)
知名作品 |
壬寅年後蘇龕泉廈日記(遺稿)、 《鄉談律聲啟蒙》一冊、 《喆園吟草》四冊、 《後蘇龕草》二冊、 《後蘇龕稿》四冊、 《後蘇龕文稿》二冊、 《後蘇龕詩鈔》十一冊、 《後蘇龕詞草》一冊 |
施士潔(1853年-1922年),又名施士洁,原名應嘉,字澐舫,號芸況,又號喆園、愣香行者、鯤澥棄甿,晚號耐公、耐道人,或署定慧老人。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西岑鄉(今福建石獅市永寧鎮內),是施瓊芳的次子,兩人為清代臺灣僅有的父子進士。他是丘逢甲的老師,連雅堂在《台灣詩乘》將施士潔與丘逢甲並稱為光緒以來台灣詩壇的巨擘。
經歷
出生於台南赤崁樓旁,家學淵源,父親施瓊芳、叔父施昭澄都曾任海東書院院長。由於他的出生日月時辰與蘇軾相同,常以坡公再世自況,並用後蘇龕名其集,並常為文表明自己和東坡命運的暗合。自幼聰慧,21歲即登鄉薦,1877年考上進士[1],雖然未中舉之前也曾慘淡苦讀,但相較同期其他文人中進士的年紀,可說是意氣風發,少年得志。
他官至內閣中書,但因個性較為放誕,不喜官場, 1876 年辭官回台,在台旅遊,曾作客嘉義、鹿港、新竹、台北等地;1882 年,應聘入於台灣安平知縣祁征祥幕中[2]但之後投身教育事業,曾擔任白沙、崇文書院山長,在1886年,唐景崧來臺主持歲考,聘他擔任海東書院山長,並從臺灣學子中選拔汪春源、丘逢甲、鄭鵬雲等送入海東書院就讀[3]。
1895年後,日軍來台統治,施士潔至中國廈門,曾會晤了許南英,後與家人相聚至梅林澳、吳堡[4],後定居於泉州晉江縣,先學做生意,後到同安縣任馬巷廳長。1904年,四十九歲時一場大病兩個月,幾乎讓他遭逢不測[5]。1917年,福建省修至局聘他為委員,他在這時期又染上疾病,因此不久就辭官,曾到蘇門答臘、棉蘭等地旅遊,後來寄居鼓浪嶼 終老,1922年過世,享年 68 歲[6]。
成就
創作
內渡後作品時時流露去國懐鄉的哀思,「懐鄉」實爲施氏後半生作品所反映的重要主題。
教育
曾任白沙、崇文、海東書院山長,作育英才,如丘逢甲、許南英、汪春源等人。